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基础教育、EDA软件及其他
文/梅朵
本文基于作者的观察,管窥西方创新土壤培育机制,期望从细微处探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1.基础教育
从幼儿园开始,美国教育的核心是鼓励孩子去观察、融入以及探索自然。学科设置上包含阅读、科学以及社会学。阅读是基础也是核心,阅读范围广泛而深入,以美学和哲学为核心;社会学更多探讨合作、平等以及社会组织等问题;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科学课。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系统地学习规范的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等,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并跟孩子一起写项目设计书。
女儿十岁初来美国, 小学四年级。她的第一次科学课作业是“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健康”,当她将题目带回家的时候,我一下子懵掉了,这是何等宏大的课题,一个十岁的小孩怎么能完成?然而,女儿学校的教育模式让我体会到了合作和创新的精神。
当时女儿跟她的小组成员一共五个人,在老师的帮助和带领下,她们去公共图书馆以及网上查询资料,联系这个领域的科学家或者教授们,并跟这些学者预约访谈时间。为了体验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我特别向她学校的老师申请跟孩子们一起完成这个项目。于是得以近距离观察孩子们项目设计的各个环节。
首先,她们通过互联网查阅着所有这个领域的大大小小的话题,然后对话题进行讨论和筛选并最终制定自己的选题(这个过程是两周时间,她们这个小组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选择了一条小河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针对这个研究对象,又去跟当地的学者们探讨,起初我以为那些教授们应该不会理会小孩子们的邮件,然而,后来我了解到,美国大学教授们都有指导中小学科学课程的义务,他们会认真地回复孩子们的邮件以及提出的问题,并跟孩子们预约见面。
就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个小组在期末的时候竟然写出了像模像样的研究报告,尽管很多语句比较孩子气,但项目设计中规中矩,有假说、有论证、有实验过程和结论,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书。对于小学生而言,经过这个过程,孩子们掌握了做科研的基本步骤。也许这些孩子未来不一定能成为科学家或者学者,但至少,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体验了探索、创新和研究的乐趣。

图源网络
女儿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跟我说,她喜欢去图书馆查资料,喜欢写报告,从女儿的言谈中可以感知她对学习的兴趣。对比在国内的学习过程,当时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一所比较好的初中,我跟跟孩子一起花大量的时间备战奥数。在学而思奥数培训中心,女儿为鸡兔同笼、火车过桥、数列组合绞尽脑汁、哭哭啼啼,我也为女儿不能掌握奥数要领而大为光火,女儿和我的冲突一直不断,经常弄得鸡飞狗跳,女儿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在做这个在我看来大而无边的项目中,女儿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体验到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女儿这个项目作业给我的另一个震撼是他们对前人研究的尊重。项目设计书写作中,他们严格按照国际引用规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绝对要标明出处,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跟我谈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创新的价值。她们项目设计书的引用规范甚至超过了我的国内的研究生们,而根据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她们用孩子气的语言提出自己的构想、挑战与验证方法,甚至列出了观察步骤、需要的经费支撑等等。当然,最后孩子的这个项目并没有真正得到资金资助,可是至少她们团队(五个成员)一起分工合作了一个学期,并制作了相应的成果展示(图1)。孩子们通过这个展示,向社区居民讲解她们的研究、发现。
这个展示是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教学的一部分,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组织一场Science Fair,向公众开放(主要是家长们),孩子们站在自己的展位后面向所有的来访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阐述需要的资金,并向成人募捐。这种模式每年都举行一次,募捐来的资金要由团队成员共同管理,用于她们所谓的研究开支,并在项目结束的时候向老师回报经费使用状况,如果有结余,则由老师统一管理,用于资助下一个项目。女儿团队的这个项目总共募集了78美元的经费,她们打印传单、设计展板等花费了57美元,结余了21美元。这个结余在项目解题后她们交给了学校,作为种子基金为下一个年级的学生做项目使用。
小学阶段科学课成果展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食物链以及气候变化 (边上为科学课的辅导老师)
女儿的初中和高中科学课更加规范化,学校的实验室几乎可以与大学的实验室比肩。这个时候的学生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以及兴趣小组,不管是喜欢木工还是铁匠,也不管是爱好天文学还是微生物学,只要你喜欢,都能够在学校里找到兴趣小组,并能找到相关的实验室(高中学生能够到大学里面选课,并能在大学实验室中做实验)。
女儿所在的高中师生比1:16.2,学科设计跟高等教育之间无缝衔接,包括音乐、数学、工程学、工业艺术、宏观以及微观经济学、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学制四年,采取学分制。高中学生如果精力足够,还可以选择大学的通识课程,称为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如果修了足够多的AP课程,到大学的时候不但能够缩短学时,还能节省金钱(美国高中免费,大学的学分则非常昂贵。这一政策也督促学生们更早地决定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毕竟工程类和法律类的AP课程完全不一样,一些喜欢工程类的学生很多在高中时候去选修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学、工程数学等AP课程)。
因此,可以说高中的孩子已经跟大学生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感兴趣的科目去学习,只要修满学分就能毕业。这种课程设计,尤其是高中与大学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学生选择未来的专业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天性,也为学生终身从事某一专业构建了可能。
高中学生生物课一角(物种与生态系统功能)
2.设计与创新
由于笔者没有涉足过工科专业,因此对美国的设计与创新领域没有深入理解,但身边的案例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马修从小沉迷于折纸,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任何一张白纸到了他手里都会变成各种各样的物件,动物、植物以及工业制成品甚至各种创意人偶等,几乎没有他不能用折纸表达的物件。只要是他能看到或者想到的东西,他都可以通过折纸来展现。从幼儿园到大学,他的折纸技艺越来越好,大三的时候,他的一个折纸创意被NASA看中并买走,用于航天飞行器的光能部件,这个大三的小伙子也因此获得了二十万美金的奖金并注册了专利。
马修的父亲是一个传统教会的领袖,该教会反对同性恋,可是马修却自称为同性恋者并向大众公开。为了反对父亲的教会,马修利用这笔巨款设立了一个基金,专门构建了一个网站用于反对他父亲所在教会,天天跟他父亲的教会唇枪舌战……
在一次聚会上,我遇到这个一身彩虹裙、画着精致妆容的小伙子,由于他曾经选修过我的课程,也算是彼此熟悉,他走过来跟我打招呼,清浅地笑着,眉宇间尽显妩媚(在同性恋关系中,他将自己归类为女性的一方)。那一瞬间我真的恍惚了,这个一米八几大男孩到底是男是女?他的父母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一个孩子呢?
另一个案例是Linda。Linda生活在蒙大拿州,自小喜欢浣熊。她甚至愿意跟浣熊同吃同住。她的父母没有斥责她的不务正业,也没有抱怨她跟浣熊在一起不卫生。相反,父母一直鼓励她的爱好。Linda观察浣熊、描绘浣熊。。。。当然,Linda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她最后读了服装设计专业,但也没有进入该产业,而是做了一名家庭主妇,只是绘画、设计依然是她的爱好,并伴随她一生。她的作品没有商品化,她也没有因此出名、赚钱,只是自己喜欢着……
Lisa的浣熊作品,送给她的母亲做生日礼物
这个作品中,材料为常见的灵芝以及枯树,然而却栩栩如生,充满灵性与美感。
第三个案例是 Lee,他自小痴迷无线电。小学时候,Lee 跟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成立了无线电俱乐部,然后自己写报告、设计项目,并认识了无线电前辈,在大学里教书的Bob Leo。15岁的时候,Lee就成了Leo的小跟班,跟着他半夜里去山顶发电报、设计密码等。后来Lee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并将无线电理论与医学诊断相结合,发明设计了27项专利。如今退休的Lee 在他居住的社区小学做科学辅导员,一如当年Leo带着他一样,开始辅导一个个喜欢无线电的小孩子。
3.包容个性与社区支持
美国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很多时候让人瞠目结舌。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的母亲,初次到女儿学校看到各种各样的孩子们时,内心里很是忐忑。尤其是到了孩子高中阶段,她的同学当中不仅有尝试大麻的(大麻在我们这个州已经合法化,尽管高中学校内禁止吸食大麻,但还是有不少高中生们去尝试),还是有未成年生育的,更有留着各种奇怪发型、带着古怪首饰的,甚至有高中生带着婴儿去上学。这些现象对我而言无疑是洪水猛兽,可孩子却反驳我说,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体要承担选择的后果。这里无论是幼儿园还是高中都在强调自由以及自由的边界,孩子从小被告知边界在何处以及碰触边界的后果,在边界内则包容着孩子的多样性与个性。
这种包容、边界以及多样性造就了看上去乱哄哄实际上却有内在秩序的美国社会,这或者构成了创新的土壤?
在这个包容差异鼓励创新的社会中,社区的支持对年轻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美国是大社会、小政府的社会结构,社区在年轻人成长中发挥的作用完全与学校相当,而学校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家长、社区的支持。例如,每年辩论季里,学校需要很多裁判,社区、家长等是这些裁判的主要来源,我自己就给孩子的学校做过4年裁判;同样,各项体育活动也需要组织者和义务工作者,这些活动中家长更是充当重要角色。

图源网络
第三,学生们的科学项目需要经费支撑,学校的经费有限,一般完成项目设计的学生团队将获得学校的许可去街头募捐。如我居住的小城,每年有两个大型的全民活动,一个是Crazy Day,在七月的第二个周末,另一个是Sweet Pea Festival,在八月的第一周周末举行。这两个节日不但有大量的商业活动,更有很多艺术、创意、设计展示,取得了募款许可的孩子们可以通过街头表演和展示向行人募捐,同时也可以向这些活动的赞助商募捐,募捐的款项用于她们项目的发展,而且款项使用宽泛,涵括项目发展中的各个环节。
由于有这种可能的经费刺激,很多孩子非常热衷于寻找话题、组织项目、撰写研究报告并通过各种渠道募捐。这些经费的刺激和鼓励有效地激发了年轻人的激情。另一方面是,如果自己有设计天才,例如Linda,自己的绘画、手工等都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定价完全在于制作者自己。因此很多美国人乐于在设计、创造中度过周末。这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创新和设计市场。
后记
初看上去,美国社会杂乱无章,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更是一片喧哗。然而,如果深入探讨,能够发现杂乱中透着秩序,包容中保护着个性,自由里包含着自律,或者这就是这个国家具有内生动力的原因之一?创新、设计等需要多领域、多途径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合力,更需要理想主义者的精益求精以及自由的思想与个性的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私有财产的保护从经济角度激发了创新的热情和内在动力,包容的、相对富足的社会保护了个体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喜欢去创新,从而保证了创新的源泉和后续动力。
作者简介
梅朵,曾为某高校教授,某科研院所博士,现旅居美国。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为了喜欢去创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