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的阳台 编辑
本文来源于《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 肯特·霍夫曼
译者:李紫嫱
导读
依恋(attachment)是指作为哺乳动物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抚养者的依赖。如果你希望孩子建立成长所需要的依恋关系,并以此让孩子获得最好的发展,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实用、充满智慧、有科学依据而且易于理解的指导书,肯特·霍夫曼(Kent Hoffman)、格伦·库珀(Glen Cooper)以及伯特·鲍威尔(Bert Powell)这三位临床心理学家建立的安全感研究非常实用、效果显著,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养育孩子长大成人。
安全感依恋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建立联系比其他人轻松很多,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完全信任一段人际关系而不失去自我,解决生活中的疑惑,拥抱更具自信的自己,成长为更细心、高情商、善交际、抗压能力强的个体。
cinian
肯特·霍夫曼
临床心理学家

建立安全感圆环法
坚持以依恋为基础进行创造性工作
01
赋予孩子安全感为什么如此重要
▲ 图片来源:Geneviève Godbout
父母(或者未来的父母)都想为孩子做到最好。然而,结果是一些本来抱有善意的父母却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们想要做到完美,或者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不犯错误上。
父母和孩子之间拥有固有的依恋关系,孩子刚一出生就受到本能的驱使和你亲近。只要父母或者主要抚养者能够做到下列几项,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如果孩子受到惊吓或感到不安,帮助他安抚情绪;为孩子探索世界以及成长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感;帮助孩子接受并管理自身的情感经历。
研究表明,与一位主要抚养者建立安全型依恋,从各方面来看都能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无论我们以什么指标来衡量都是如此(胜任力和自信心、共情和关怀能力、复原力和忍耐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学术潜力、保持健康体魄的能力;追求毕生的事业以及令人满意的个人生活)。
具备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具有以下特质,他们和父母相处时更快乐,对父母的愤怒和不满更少,和朋友相处更融洽,有更稳固的友谊;他们的自尊心更强,知道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他们相信美好的事情总会到来,相信他们所爱的人,知道如何善待周围的人。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第一段人际关系中形成的安全型依恋可以为其此后一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基础。安全型依恋就是知道某个人一直支持着你,而知道某个人支持你,便开启了充满可能性的新世界。
我们只是普通人,活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塑造完美和追求完美并不会有助于健康成长。家长会因为强迫自己不犯错或确保孩子不会经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痛苦而变得焦虑,也会不可避免地让孩子感受到这份焦虑。实际上,孩子需要相信家长对人际关系满怀信心,这种用力过猛的行为却会破坏孩子的这份信任,而且这份信任和安全感是贯穿孩子一生的重要基础。
如果你能放松地与孩子建立纽带,沉着镇静、承担责任又充满自信,这样的教养方式便能够令孩子相信你会陪伴他、支持他,让他明白以后的生命中还会遇到可以如此信任的人。
教养孩子并非总是美好的。专家总是列出长长的单子,告诉我们哪些要做和哪些不能做(所有这些都暗示着“要做对,否则……”),给父母的全是压力!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那些确实有益的教养法,我们要如何既学到其重点内容,又不会因为担心教养“对与错”的问题而焦虑。
完美主义教养的常见副作用就是想要塑造完美的孩子。诚然,现今父母最大的担心之一就是孩子可能会“落在后面”。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方面落在了别人的后面”,这种担心忧虑的核心问题常常是认知发展。对于孩子来说,这一刻发生的事情就是问题的全部,已经够他们受的了。
孩子早期从重要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越多安全感,长大后就越能放松地面对挑战和机遇,抗压能力就会越强。
02
给孩子闯荡世界的勇气和自信
▲ 图片来源:Geneviève Godbout
作为父母,即使从未有过养育经验,你也会发现建立在安全型依恋基础上的学习过程是相互的。孩子不只是学生,他们也是老师。
婴儿发展科学的先锋丹尼尔·斯特恩将婴儿称作这个星球上最棒的研究者。婴儿似乎天生就知道他们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而这个人要真正在乎他们内心的感受。
发展心理学家爱德华·特鲁尼克(Edward Tronick)指出,婴儿能快速学会分辨出“总会提供我想要东西的妈妈”和“会陪我玩儿游戏可是一旦我受到惊吓就不管我的叔叔”。认识到这点的好处是,婴儿会明白谁才是那位足够好的“替补”抚养者。他们知道有个备选总比没有好,尽管研究人员不清楚婴儿是怎么了解到这一点的。
安全感圆环描述了依恋体系中的三大主导或核心需求:寻求关爱、探索未知和给予关爱。
▲ 安全感圆环
寻求关爱位于圆环底部——对于避风港(safe haven)的需求(在孩子脆弱时的安抚),表示孩子可以求助于父母。
探索未知处于圆环顶部——对于安全基地(secure base)的需求,孩子可以从这里开启对自主权的探索。
托住圆环的双手象征着父母和他们给予的关爱。
安全感圆环向我们表明孩子的需求可以被看作不断“出去又回来”的过程。知道最重要的人一直展开双臂欢迎我们回去的安全感给了我们勇气和自信去闯荡世界。因为我们确信如果独自面对世界变得困难,深爱的人能够欣然提供帮助。在需要时获得帮助,令我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变得有趣,我们便能学习如何在世界立足,以便我们可以来去自由。
有时候,蹒跚学步的孩子只需要家长站在那里,扮演一个可以依靠的角色就行。有时候,孩子的需求从“只想让我们看着他们”变成了“想要我们表达出自己因他们而感到喜悦”。无论孩子在做什么,你这时都要更充分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
对于孩子来说,“享受和我在一起的时光”常常意味着父母能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为他们讲述眼中的世界。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提升自我价值认知以及成就感(“对啊,我真的很擅长这个,而且爸爸/妈妈注意到了”),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于内心世界运转法则的理解。
03
做一个强壮、智慧且友善的陪伴者
▲ 图片来源:Geneviève Godbout
想要赋予孩子安全感就要从敏感细腻的回应开始,和孩子建立一种牢固共情的联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陪伴”。陪伴是建立安全型依恋最重要的几个方面之一,也是我们可以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在我们试图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时,陪伴就是时刻为我们指明方向的指南针。
陪伴是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他人的方式,也是守护爱的直接方式,这等于是在说“我很在乎你的需求,而且,我还想了解你正经历着什么,关心你的感受,我时时依据你的不同需求和感受,给予你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当孩子有情感需要时,全情投入的父母或是抚养者能够在情绪层面一直陪伴着自己,这便是安全型依恋的核心。
我们强调自己一直都在,强调自己感知敏锐是想努力成为孩子可以依靠的人,可以掌管全局。对孩子来说,家长具备敏锐的感知力十分重要。家长还要辨识出孩子什么时候跨越了界限(或是想要跨越界限),什么时候想要我们展现出自己能够保证他安全的能力。
家长的双手要更加强壮、智慧且友善。陪伴不意味着总要做“老好人”,不是没有理由的温柔,而是告诉孩子“我会满足你的需求,也会掌管全局,同时保证你的安全,你可以依靠我”。
陪伴孩子并不意味着步调绝对一致;掌管全局也不意味着你永远都不能说对不起。承认即使是家长也会犯错误,而且要为了修复裂隙做出必要的努力。
孩子并不是他们的行为所展现的那样。我们看到孩子建立了某种行为模式就会忍不住给他们贴上标签(“他总是这样做”),但是这样的倾向会夺走宝贵的机会。我们不必根据孩子行为判定他们的性格,我们需要试着理解他们的行为,问自己:“孩子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问题的答案能告诉我们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我们能够做什么。
我们希望孩子获得安全感,因为只要孩子相信美好存在的可能性,通往健康、快乐、成功之路的大门就会对他们打开。
孩子也会从父母的反应中得到信息,这些信息常常会塑造孩子的行为。行为会以正确指示(直接、清晰地表达自身需求)以及错误指示(间接、相反的信息,或是错误地引导家长远离孩子真正的需求)形式出现,问题就在于家长看到的是哪种指示。
如果孩子的情绪或需求被接纳且得到了帮助,他们就会觉得很安全并直接给出正确指示,会明确地告诉父母自己的需求。但家长大都会面临一些问题,正是这些地方,孩子会给出错误指示,不安全感就会出现。
如果家长对于满足孩子的需求感到轻松愉快,那么孩子便也能放松地提出需求。这意味着在孩子遇到令人困惑或不适的情感时,即使家长也不太确定如何给予帮助,也会陪伴左右、掌管全局、让孩子放心,继续扮演更加高大、强壮且友善的角色,将自己多年的人生智慧应用其中。
在遇到不知道的事情时,家长没有失控、没有恐慌,而是待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共同面对、共同解决问题”的态度。明白这段关系中的力量比他们各自都更加强大。
想要和孩子的需求步调一致,就要时刻提醒自己,行为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请不要误以为年幼的孩子大部分行为是想要告诉我们他需要回应。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注意,而是家长能敏锐地感知到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感受,同时教他们学习管理这些感受。
04
探索我们的敏感核心
▲ 图片来源:Geneviève Godbout
我们每一个人在感知到来自人际关系中的抛弃(分离敏感型)、批评、拒绝(自尊敏感型)或是侵入行为(安全敏感型)带来的威胁时,都可能会感受到安全感的防御。
如果因为孩子想要寻求自主权而感到紧张,但是又无法坚持自己身为家长的权威性,你可能就是对分离十分敏感的类型。如果你希望让孩子成为最优秀、最耀眼的那颗星(怎样都可以,就是不能平庸),你可能就是对自尊十分敏感的类型。如果你能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但是也觉得和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孩子看似不那么需要你)令你感到很惬意,你可能就是对安全感十分敏感的类型。
如果你是分离敏感型人群中的一员,你可能会在孩子远离家长开始探索之时将手拿开。这会让孩子觉得安全感降低,于是他会跑回你身边,给你一种再次得到安全感的错觉。你将表现出权威同独裁主义搞混了,害怕因为自己表现得更加高大强壮而失去孩子对自己的喜爱之情以及亲密感。
如果你是自尊敏感型人群中的一员,你可能会在孩子需要安抚或是帮助他厘清强烈情绪时将手拿开。如果需要你掌管全局,你可能会责骂孩子或者让孩子感到羞愧(无论是使用言语或是翻白眼),表现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常感受到的挑剔样子。
一般来讲,安全敏感型的家长会在孩子需要安抚时将手拿开,希望孩子亲近却又不要太过亲近。当然,这会让孩子感到迷惑,就好像听到“请不要走太远,但是也不会离得太近”。
安全感的存在就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幸运的是,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也会有一个很棒的“实验室”供我们学习并建立安全感——既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下一代。
反思总能提供帮助。我们都会有不安全感。即使是我们之中具备最稳固依恋关系的人,在遇到不寻常的压力时都会丧失自己的举止风度。不同之处是在于其程度、频率以及我们的核心敏感型和依恋基础会在多大程度上,指引我们的教养方式以及其他交流过程。
安全感圆环人际关系评估系统也不是为了给家长和孩子贴标签,给他们冠以某种特殊依恋模式的名字才创立,而是为了发现家长和孩子会在安全感那个部分遇到的最多困难。形成安全型依恋并不是一项竞赛或是目标,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会日复一日地在我们眼前慢慢展开。
一个孩子的一生中,不会有特别多耐心照顾他成长的成年人,双亲家庭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的孩子是由父母双方抚养长大,那么你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和配偶各自的依恋模式。所有的孩子都会找到某种方式将父母双方的优势以及困难融合为一体,产生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不一定要将此视作问题。
许多有关教养的书籍都强调和孩子保持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让一个家长放弃自己的防御措施屈服于另一位根本没有意义。挑战在于试着建立起对自身困难的理解,并且自己主动为孩子选择安全感。
许多发达国家的家长都有过分赞誉孩子的危险趋势,过分赞誉可能会导致问题人格特征(潜在的自恋倾向),如果孩子童年时期经历了羞辱或回绝,孩子无法处理这样的情况,通常就会做出对他人或自己具有侵犯性的行为。
如果你经常赞美孩子,对他所做得每一件事都说“做得真好”以及“你真是太棒了”,可能就会养成过高评价/过度赞誉的习惯。
因此,家长可以换一种方式告诉孩子(一般不通过语言)“我喜欢陪伴你,是因为你就是你,无论你做了什么,我的感情都不会改变”,由此产生的结果便是自尊。很大程度上来讲,自尊是陪伴产生的附加产品,而非不断赞誉得来的结果。
一定要一直牢记在心,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如果你能够承受住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的这些磨难和考验去陪伴孩子,你就能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孩子。你的孩子曾经那么幼小,看起来非常脆弱,却会充满爱意地将你为其建立的安全型依恋延续到自己一生的体验中,成为一名值得信任、充满爱心且自信满满的成年人。如果你想一想这件事,就会发现这便是我们最想传承给孩子以及无数后辈的馈赠。
结语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本书通过案例和心理学研究找到了一些路径,可以帮助家长科学地陪伴和引导孩子获得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遵循一些核心要素,我们的内心要有一张清晰的指引图,要相信我们最根本的意图便是尽己所能做到最好。
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自己在哪里最容易迷失,要允许自己犯错误,并且能找回原路,发现孩子有什么需求。赋予孩子安全感可以为他带来很多丰富的“礼物”,这些“礼物”将会影响人的一生。随着安全感的建立,要相信孩子最终会学着照顾自己,拥有独立自主和很好的抗压能力,会变成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优秀。
生活境遇是我们永远都无法为孩子选择的,父母最深切的期望便是,孩子们能够坚韧不拔又优雅得体地面对所有生活的境遇,他们从父母这里学到的经验以及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最终会转变为孩子未来生活中最需要的能力。
▲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