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
(ID:youthmba
作为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少年商学院通过世界名校通识课帮助6-15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作者:张华(少年商学院创始人)
在今天这个社会,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通过代际传承把一些优良品格带给下一代,同时也希望孩子能生活无忧,快乐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时常会思考,现在的父母该怎样去引导孩子成长,妈妈的角色又是什么?
前几天我跟我太太认真聊过这个话题,最后总结了三个关键词:
故事家,独立人,情绪管理大师。
(张华老师的手稿)
01
故事家
故事家,顾名思义就是有故事的人,会讲故事的人。所谓故事,又分为三个:书中故事,现实故事,家族故事。
  • 书中故事
如果一个妈妈爱看书,我觉得她在生活当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孩子遇到学习难题的时候,都会不经意地拿书中的一个故事尤其是人物故事跟孩子去交流,引导孩子去思考,这种力量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比方说,前两天有一个妈妈给我留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话,说以前他们家条件还行,现在很困难,夫妻两人失业,父母老人身体不太好,孩子学习上也面临一些挑战。
我突然想到乔布斯说过一句话:Good times, hard times, but never bad times.世界上只有好时光和艰难时光,但是没有坏时光。我觉得这位妈妈现在经历的正是艰难时光,就像很多人其实都会在人生道路上有一些比较艰难的时刻。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书中一些积极乐观的话启发孩子,给予力量。我记得有一年世界读书日,英国一个出版机构做了一个系列漫画,每一个画面中都有孩子与某本书里的一个主角对话,比如说孩子和梅西在切磋足球,和乔布斯在喝下午茶......我觉得非常有画面感。
所以,在我们生活学习困顿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喜欢读好书的妈妈,那么妈妈会虚构很多这样的场景,让孩子仿佛就在跟书中的人物主角在对话,这会让他充满动力。
  • 现实故事
之前我讲到「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中提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启发者的角色,面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残酷事情,不要只想着完全帮孩子屏蔽掉,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跟孩子进行持续的交流。
我从小在北方农村长大,父母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我娘不过是小学学历,但她是我们县城业余的豫剧团演员,一边唱戏一边学认字,后来不仅在本地演出,还去河北、山西等省份演出,譬如有《穆桂英挂帅》《杨家将》等等。
我四五岁起就看母亲拿着红缨枪在舞台上表演,她也会鼓励我找相关朝代的小说来看,教我如何深入地理解角色。在那个年代,母亲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后来我慢慢长大,上初中开始住校了,一星期只回家一次,到了高中一个月回家一次,大学基本就半年才回家一次了。但每一次跟父母通电话或者放假回家,我们都会聊一些家乡最近发生的事情,因为这样才能跟自己的父母有一些交集。
每次聊这些事情的时候都特别感慨,因为你会发现这不光是在聊一些家长里短,更是两代人曾经度过的日子。
比方说有一次回家,我们边吃饭边聊起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大概10岁时我跟我妈到坡地上刨红薯,下坡的时候亲眼看见一个7、8岁的小女孩从柿子树上掉下来,头不偏不倚撞到石头上,血立马涌出来。我妈立马弃车,跑到小女孩身边,脱下她外面的衬衣,捂住头部的伤口,然后扶她起来,因为躺着容易缺氧。过了五分钟后,这个女孩终于有点反应了,开始哭了起来。我们也松了一口气,最终救了一条人命。
但是命运造化弄人,10年之后,这个女孩意外被车撞了,当场身亡。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情,没有杜撰。有时候真觉得挺唏嘘的,生命脆弱又珍贵。我们在农村不会聊什么大道理,但道理都蕴藏在生活小事中。
所以我想说,无论我们为人父母者是什么职业,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给孩子传递一些好的习惯和品格,不分大小,都是一个情感连接的温馨亲子时光。
  • 家族故事
犹太人特别会给孩子讲家族故事,他们有一本书叫《塔木德》,是一本仅次于《圣经》的典籍。
关于家族故事,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讲。我举一个特例,有的妈妈说自己的先生很早以前去世了,可能担心孩子长大后不记得爸爸长什么样子了,但妈妈可以跟孩子爸爸身上有哪些好习惯和品格,这样孩子即使不记得爸爸清晰的面容,心中也会留下一个勇敢者的印象。
再久远一点,也可以跟孩子讲爷爷奶奶那一辈的故事,激发孩子对整个家族价值观的认知。现在很多农村还重视家谱、族谱,其实我认为比家谱更重要的是挖掘家族里面人的故事,才能被大家记住。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必定要有价值观,那家庭作为社会上数量最多的组织,也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听起来有点务虚,但当你把时间线拉长时,你会发现孩子的一些喜好、习惯、品格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树立家庭价值观在家族故事、代际传承中是非常关键的。
(妈妈们写给孩子的鼓励日记)
02
独立人
独立人,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独立思考人生,二是独立养活自己。通俗来讲就是,教孩子学做人,以及如何赚钱。
关于独立人,举一个我个人的小例子。
最近普职分流这个话题讨论度很高,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存在了。当时除了普通高中,有一个方向叫普通师范(简称“普师”),就是初中毕业之后去上三年的“小中专”,毕业后出来就可以当老师了,轻则小学老师,重则可能初中老师。
当时我们家条件不好,1992年才有电,我又是家中老大,所以一心想着赶紧去参加工作,考一个普师,出来当老师,我爸也是农村的老师,这也算是子承父业。
期间发生了一个意外,我们家因为超生被人抄家了,家徒四壁,只剩下一点粮食了。当时我父母非常难受,当下我妈就做了一个决定:不要考普师了,读了三年出来当个农村教师又怎么样,我们家就会变得更好吗?但说不定去读个高中,考上大学走出去反而有更多可能性。
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我小学毕业、农民出身的母亲,在当时的家庭条件下冒险让我考高中,不需要我急着出来当老师赚钱养家,其实我到今天都觉得这是很难得的。我妈这个勇敢的决定,也因此改变了我的人生。
就像前几天我跟孩子一起在家看奥斯卡提名影片《国王理查德》,里面讲述的是女子网球传奇人物“大小威廉姆斯”和她们父亲的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大家都认为孩子应该多参加青少杯比赛,一方面以赛代练,另外一方面可以收到很多赞助费、代言费之类的,改变家庭命运。
但是大小威廉姆斯她们的爸爸就问,你们是想获得成长还是收获名声?然后爸爸做了个决定:三年之内不参加任何的赛事。
他说我要让女儿做一个正常人,学业成绩都要得A,都要优秀。因为大家知道当孩子十一二岁开始就要巡回打青少赛,又要训练的时候,根本没时间学习。
所以爸爸就让女儿周一到周五正常上课,周六全天训练,退下来三年不去参加赛事,不拿赞助,三年之后到14岁再重新开始参加成人比赛,这是抵住了巨大的诱惑。这是一位父亲教给女儿的非常重要的一课:在人云亦云的大环境下,关键时刻要有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
其次,关于独立养活自己,我在上大学之后,就不跟家里要钱了,而是自己通过去端盘子、网吧做网管、做家教、沿着城市的电线杆贴小广告等方式赚钱。我父母觉得我很辛苦,现在想起还会觉得很抱歉、有愧于我,但我个人觉得这都是很好的经历,锻炼了我日后成为了一个“独立人”。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很多孩子家庭条件都很不错,但我仍然希望妈妈们从孩子10岁开始给孩子一些独立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而是让他们知道创造了价值才能获得回报,以及商业社会背后的基本运转规律。
03
情绪管理大师
妈妈的第3个角色,我觉得是情绪管理大师。
但关于“情绪管理大师”,我的理解跟别人不一样。乍一看,你肯定会觉得,哎呀,妈妈的坏脾气是孩子成长最大的障碍,但是我觉得当妈的真的很不容易,谁没有点坏脾气啊,是不是?
所以情绪管理大师,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妈妈管理好自己情绪,性格温良,每一天都要给孩子说好话。我理解的情绪管理分为两个维度:
一是:每个自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能忍的妈妈;
二是:过得不好不要忍。
这两句话看似自相矛盾,但是听我慢慢道来啊。
我的父母一想起我小时候吃了那么多哭,就经常掉眼泪,说如果重来一次,一定不会让我吃这些苦,一定要会力所能及为我做很多事情。但我经常对他们说:不,你们要忍着,只有忍着,才可能让我小宇宙的能量发挥出来。
大一刚17岁就干了超过10份兼职,靠自己努力买了传呼机,然后一上大二又买了电脑,以至于学校取消了我的特困生的资格。这一切都是我成长中非常宝贵的财富与经历,然后这一切的东西也让我变得自律,让我知道我应该怎么样做人,懂得边界在哪,让我知道原来这个社会是怎样的。
如果当时忍不住要给予我帮助,或者直接成为了那种直升机父母、除草机父母,那会让我错过了很多机会,先不说自律了,连成长都会事倍功半。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自律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能忍的妈妈,“忍”就是少一点干预,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自己承担后果,自己了解规则和边界。
过得不好不要忍,这是我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在外面过得不好的时候不要忍着,要大胆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受委屈的时候也要大胆发声,无论男女。
包括在我的书《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提到什么是善良,善良是要帮助别人,但是不委屈自己,如果你去帮助了别人,自己心里面特别的委屈,那不是真的善良,那叫伪善。
今天的内容分享就到这里,最后的最后,我有一句话送给大家,这句话叫做: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皆可尊贵。
这个社会很复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我们的收入,我们的工作都会在一个低的水平盘旋,但是在这个复杂世界里面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独立生活,独立规划,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皆可尊贵。
▍往期回顾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