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熟读历史,在他眼里“很厉害”的人物却只有一个:
“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
对于这个人物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中学有篇课文叫作《郑伯克段于鄢》。
故事大概讲郑庄公的弟弟段和母亲串通一气找他麻烦,而郑庄选择了隐忍不发:
弟弟想要京城的封地,郑庄给了,弟弟在封地里大兴土木,他装作没看见,还对劝谏的部下说弟弟这是“天要使人亡,必先令其狂”,最后弟弟果然膨胀了,起兵造反,郑庄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便令部下率兵马去偷弟弟空虚的老家,老家百姓如他所料众叛亲离,失败的段逃到了鄢地,却遭到哥哥穷追猛打,最后逃往共国。
从两个细节便能看出郑庄的隐忍不是软弱,而是深谋远虑,后发制人:
弟弟最开始向他讨要的封地叫制邑,郑庄却以那里危险为由把他封到京城,放在身边看管,以防他在远处作乱。
弟弟起兵造反,他第一时间便得到消息,说明弟弟一举一动都在他监控之下,获取情报后没选择硬碰硬,而是围魏救赵偷了段的老家,体现了他谋定后动,运筹帷幄。
教员对郑庄公还有句评价:
“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
笑到最后的人,才能笑得最好。
我们不妨再看看那场立国之战的时间表: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9月14日,美军在仁川登陆;
1950年10月3日,周总理警告美国,如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1950年10月7日,美军无视中方警告,悍然越线;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后来的故事我就不用多讲了。
顺便一提,第一支入朝部队正是后来屡战屡捷,被称为“万岁军”的38军。
大家看这段历史,会不会觉得美军10月7日无视警告,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志愿军便跨过鸭绿江,短短12天,速度好快?
那冷静一想,现在老巫婆落地台湾不也刚刚过去不到12小时吗?
看历史时我们往往觉得时间很快,一页几十载,一行数年,一个标点12天就过去了。
但身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并非如此,当历史迎面扑来,24小时内便能让我们体会到喜怒哀乐与起承转合,情绪之丰富会令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新冠元年以来,大家在微信群聊里感叹最多的便是自己光“见证历史”了,既然我们很清楚自己处在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家为何不能戒骄戒躁,做一个合格的历史见证者呢?
一个国家从决策到运兵再到部署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朝夕间搞定一切,绵长的战争更是如此。
历史车轮是滚滚向前的,但历史刻度并不像《长安十二时辰》或《24小时》那样仅仅一个昼夜,即便最令我们津津乐道的抗美援朝,也打了足足三年,昨天我文章里提到唐太宗,世人都觉得从渭水之盟到生擒颉利可汗,形势逆转之快堪称开挂,但这份“开挂”同样花了三年之久。
最没有大历史观的日本鬼子倒是曾经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呢?仗打了八年,自己被赶回小岛去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内舆论也曾迅速分为两派:亡国论与速胜论。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熟悉的感觉?)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陕北窑洞中的教员发表了那篇不朽的《论持久战》:
“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
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
这篇奇文写于抗战十个月之后,不难想象,无论“亡国论”还是“速胜论”,都是卢沟桥事变短短一周甚至一天内国人情绪受到巨大冲击后迸发出的狂躁言论,我们并不能怪他们愚昧,因为当时中国人和现在一样,都身处大历史的漩涡之中。
最后谈一谈台湾问题,我虽然不是专家,但台海局势显然有一个傻子都能看出来的关键点:
美军是否干涉。
主观上,美国是否干涉我国内政都不影响咱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客观上,美军若真的干预确实会大大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成本。
而我们的目标,当然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解决问题。
让老巫婆机毁人亡确实痛快,但无疑将大大提升美军干涉的概率。
我们要的是宝岛台湾,而不是老巫婆佩洛西。
至于现在弹冠相庆的台独分子,先让他们像郑庄公弟弟那样尽情蹦跶吧,大家不妨想想三年前那些闹得最欢的乱港分子如今又在何方?
佩洛西落地到现在还不到12小时,这一页历史才刚刚展开,当下的进度连第一行字都没走完,也绝不会是终局。
对于身处大历史中的见证者们,我只想告诉大家(包括我自己)三个字:
沉住气。
往期回顾:
扫码加我微信!
更多走心文章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