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6期
「有机蔬菜」
撰稿专家:一一爸  |  责编:Lin
太长不看版
1. 央视深入调查北京周边有机蔬菜生产企业,满地化肥和农药,没有惊喜,全是惊吓;
2. 我们检测结果表明,粉丝送检的不少高价“有机”蔬菜农药残留远高于平价的“无公害”蔬菜;
3. 别着急,检测结果表明,进口水果农残情况可能比有机蔬菜更严重;
4. 残留别怕,HT独家检测告诉你怎么清洗去农残。
有机产业造假
央视着手调查
先用最短的文字回顾下央视动手的整个过程↑
图片来源:截图自央视《焦点访谈》
按照产品标注,记者分别深入了有机蔬菜种植的顺义基地和负责打包的密云总部。而事情的真相才刚刚揭开。问题是,某些有机蔬菜企业的造假情况严重到什么地步呢?
第一:种植基地没菜,
却明目张胆的在超市里售卖
记者通过有机认证码找到了超市里有机蔬菜的生产基地,但却发现大多数蔬菜并没有出现在田间地头。那么这些菜从哪里来的呢?
图片来源:截图自央视《焦点访谈》
有人说,每个菜的外包装不是还有独一无二的认证码吗?这就相当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啊。其实,这些科技感和可信度都很高的有机码,在有些企业眼里,比微信二维码的生成难度还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根据提示,我们甚至能查到地块号和育苗编号。可是地里连根苗的鬼影都没有,竟然也会有编号,真是活久见。
第二:化肥和农药,
使用起来绝不含糊
图片来源:截图自央视《焦点访谈》
视频中提到土壤中检测出有疑似农药残留,而大多数农药都是有一定的降解周期的。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前不久刚用过药;
第二,很久之前用的药,但是量太大,一时半会儿没降解完。
图片来源:HomeTest
以视频中检测出的多菌灵为例,虽然其归类于低毒杀菌剂,但由于存在致癌可能性,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禁止使用多菌灵作为杀菌剂
我国从2016年开始,已经着手考虑禁用多菌灵。所以特别让人不解的是,连农民都不再使用的农药,有机企业会连这个都不懂?
2018年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
(点击图片放大)
土壤中检测出农残,傻子都会明白蔬菜肯定也用了农药。不过,央视没说下去的事情,我们来说。
HT检测
有机真™不靠谱
这两年,我们自掏腰包检测过很多蔬菜,既有粉丝购买送样(电商,超市),也有我们自行采购(超市,农贸市场)的,价格从不到一元一斤到几十元一斤不等。
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大类蔬菜自然是不能缺的,农贸市场上没有归类的普通蔬菜也在检测之列,所以说基本涵盖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的蔬菜分类。我们把这两年检测过的蔬菜品类和比重做了统计。
图片来源:HomeTest
有机菜是不是真的更安全呢?我们把之前所有的检测结果在蔬菜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统计,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图片来源:HomeTest
ABCD随机代表四种蔬菜分类,包括有机蔬菜、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和无标签蔬菜。
将近百种的蔬菜检测和不同的购买来源,已经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团队发现农残最容易检出或者超标的5类蔬菜,供大家参考。
图片来源:HomeTest
高价进口水果安全吗?
可能还不如有机蔬菜
不少人看了焦点访谈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国内的有机蔬菜不靠谱,是因为奸商木有底线,进口水果一定会好很多。
一个是老外经商比较死心眼,基本不用农药;另外一个原因要进入国门必须经过海关检疫,有人替我们把守质量关。
少年,只怪你太天真。哪个代购告诉你老外不使用农药。他们发明化学合成农药的时候,我们的祖宗应该还在田间手动捉虫呢~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相比较本地或者国产水果,比如苹果、无花果、车厘子,桃和葡萄等,进口水果个顶个儿的都是特别美好的价格,农残结果也是一个比一个惊喜。
国外的月亮是不是比中国的更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某些外国农场的农药使用量一定不比我们少
以下5种水果是我们检测时发现最容易检出农残或者超标的,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HomeTest
注:由于经费有限,我们重点检测菊酯类、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的农药,还有很多农药甚至包括国家禁用的农药没有测,不排除漏检的可能性。
有农药别怕
轻松在家去残留
我们很久之前做过一次如何去除农药残留的评测文章,比较了朋友圈里最常见的几种去农残的方法。
图片来源:HomeTest
通过对两种常见农药的去除率综合评价,我们强烈推荐以下两种最佳方案。
图片来源:HomeTest
有时候看上去最简单,很可能也是最有效的。
好啦,今天的测评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大家还想看什么测评,你们平时会选有机蔬菜吗?欢迎留言来聊聊。
我们还测过:点击下方标题可查看☟
真假龙利鱼 | 这种“假”鱼不要给宝宝吃了!
防晒好物 | 防晒衣防晒帽冰袖哪款更有效?
电蚊香 | 深扒蚊香内幕,你买的可能有毒
食用油 | 2款食用油被曝不合格,别再买了!
奶酪棒 | 你还在给孩子吃「奶酪棒」?看完再做决定吧!
声  明
1、本实验仅对本次送检样品负责。
2、请勿以本文的测试结果为依据攻击其他媒体或品牌。有任何误差,很可能是由于样品,检测方法和仪器差异所造成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