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李永乐老师。今天由我继续为大家导读爱因斯坦的一本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二期。
上一回,我们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生平。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那你可以点击这里。这一回,我们要讲讲:爱因斯坦究竟是如何思考出狭义相对论的。
在这本小册子的开篇,爱因斯坦谈到了欧几里得几何学。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写了一本著作《几何原本》。在这本书里,欧几里得抽象出了点、线、面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五个公设。所谓“公设”,就是用来当作前提的假设。
几何原本
欧几里得的五个公设是:
  • 任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任意线段能延长成一条直线。
  • 以一点为圆心一个线段为半径可以做一个圆。
  • 所有直角都相等。
  •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欧几里得的五个公设
从这五个公设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欧几里得得到了许许多多的结论,这些结论叫做定理。以公设为基础,以定理为框架,欧几里得构筑了一座几何学大厦,这就是欧氏几何。
欧几里得几何是”真”的吗?爱因斯坦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这五个公设,你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根据这五个假设,你才能得到后面的结论。但是,你不能丢弃这些假设,否则几何学将会变得没有根基。
可是,在不同的时候,我们的确需要使用不同的几何。比如欧氏几何告诉我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平面上的确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在一个双曲面上做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小于180度。如果在球面上做,内角和又大于180度。这时,我们就必须放弃欧氏几何的假设,而采用罗氏几何或者黎曼几何。无论是罗氏几何还是黎曼几何,当我们画的三角形非常小时,又会退化成欧氏几何。
三种几何的区别
爱因斯坦之所以这样开篇,是因为他提出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与牛顿定律一样,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的。只是,他的思考比牛顿更加深入,更普遍,而在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或者物体质量不大时,规律又会退化成牛顿定律。
那么,我们就先从物理学上的欧氏几何——牛顿时空观说起吧。1687年,牛顿写成了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的。它从不运动,而且永远不变。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本质而言,是自行均匀流逝的,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牛顿在写出这句话的时候,也许并没有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新的东西,因为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头脑中的世界——绝对的时空观,牛顿只不过是把这个观念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了。在牛顿之后的一百多年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换句话说,绝对时空观,就是一种假设。
我们能找到绝对时空吗?大家设想这样一种情景:在空旷的宇宙中,我们驾驶一艘飞船漂泊。我们能确定此时飞船的速度有多大吗?很遗憾,如果周围没有任何参照物,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假如有一艘非常平稳的船,我们在船舱中,如果不向外看,通过船舱里的任何力学实验,我们都没有办法测量出船相对于岸的速度。
星球大战里面的千年隼号
这是因为:牛顿定律是协变的,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牛顿定律的形式都完全相同,这叫做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最早是伽利略在他的著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谈到的。牛顿定律能告诉我们:不受力的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却不能告诉我们运动的速度究竟有多大。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
不过,无论能否找到,牛顿都假设绝对时空是存在的。而且,如果一艘飞船相对于绝对空间的速度是v,我们在飞船上相对于飞船以速度u运动,那么我们相对于绝对空间,速度一定是v+u,这种简单的速度加减关系,就叫做伽利略变换。在牛顿和伽利略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确信绝对空间的存在,却不一定非要找到它,绝对空间就好像神话传说中的造物主一般。
可是,在麦克斯韦发现了电磁学方程组,并且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之后,这个寻找绝对空间的问题变得十分紧迫。
麦克斯韦提出了一组方程组,它告诉我们变化的电场可以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电场,如果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就会形成一种波动,这就是电磁波,而且,根据电磁学方程组,能够明确计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就是30万公里每秒,正是光速。所以,麦克斯韦说: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麦克斯韦和他的电磁学方程组
机械波是在介质中传播的。比如声波就是在空气中传播,声波速度实际上是相对于空气的速度。古人云: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闻者彰就是因为顺风时候,声速快。可是,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它不像机械波那样依赖于空气或者水这样的介质。那么,光速到底是相对于谁的速度呢?我们知道:如果伽利略变换是正确的,相对于不同参考系,光速就应该是不一样的,这就和麦克斯韦方程组计算出来的光速恒定为30万公里每秒矛盾了。
大家要注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不能蒙混过关的问题。如果在地球上有一个灯塔向宇宙发出了光,地球是在围绕太阳旋转的,光速到底是相对于地球的,还是相对于太阳的呢?无论你给出了哪一个答案,我都可以去质疑:为什么不是另一种情况呢?
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想是:也许光速是相对于光源的。如果在地球上的灯塔发出了光,那么光速就是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如果太阳发出了光,那么光速就是相对于太阳的速度。可是这种想法很快就被人们否定了。因为宇宙中有许多的双星——两颗恒星,或者一颗恒星和一颗暗星(比如白矮星),彼此围绕对方旋转,比如天狼星就是双星,平常我们看到的是天狼星A,旁边还有一颗白矮星天狼星B,它们彼此围绕对方旋转。
天狼星双星系统
对于双星系统来讲,在不同位置,恒星相对于地球的速度会发生变化。
双星系统发光
你看,假如AB是一对双星,地球在双星的左下方。那么,当B星运动到左上角时,正在靠近地球运动;B星在右下角B’位置时,将会远离地球运动。如果光速是相对于光源的,那么B发出的光速度更快,B’发出的光速度更慢,到达地球的时间也不同。
反过来说,同时到达地球的光,是双星在不同位置、不同时刻发出的。当我们观察到双星时,每颗星都应该有一段光弧,就好像小时候点燃一根烟花,在夜晚中转圈,因为视觉暂留,就会感觉烟花在空中画出了一道亮线一样。然而,天文观测发现:双星都是两个非常清晰的点,都没有光弧。这只能说明光速是与光源无关的。
看起来,我们必须给光速找个介质了。科学家们想到了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他曾经提出:在宇宙空间中弥漫了一种物质——以太,以太非常的透明,以至于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依然能够传播到地球上。
古希腊智者
有了以太这种神奇的物质,整个逻辑就解释通了:光相对于以太的速度是30万公里每秒,地球在以太中穿梭,以太相对于地球有速度,这就叫以太风。假如我们顺着以太风的方向发出一道光,这道光的速度就会比较快,超过30万公里每秒;如果逆着以太风的方向发出一道光,这道光的速度就会比较慢,小于30万公里每秒。到这里,科学家们再次被自己无与伦比的智慧所折服,剩下的工作就是:通过一个实验,找到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以太参考系,就是牛顿在几百年前预言的绝对空间。
如果存在以太风,各个方向的光速应该不同
1887年,迈克耳孙和爱德华.莫雷一起进行了一个寻找以太的实验,这就是著名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
迈克耳孙
他们首先让一束光照射到一个玻璃片上,玻璃片后侧镀了一层薄薄的银,这样,玻璃片既可以投射一部分光,也可以反射一部分光,叫做半反半透镜。两束光通过两个反光镜,照射到一个观察屏幕上进行了干涉。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根据迈克尔孙和莫雷的设想,由于以太风的存在,各个方向的光速会有微小的差别,因为光线在以太风中的运动,就好像是一条小船在匀速流过的河水中的运动一样。顺水而下再逆水而上的船,经过的时间与横渡小河的船事件不一样。两束光叠加到观察屏,就会发生干涉。通过观察目镜,就能看到干涉条纹了。但假如一条光路的传播时间长了一点或者短了一点,条纹就会出现向左或者向右移动,这个实验的精确度非常高,哪怕两条光的传播时间有很短的差别,都能看到条纹的移动。
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有时候向东运动,有时候向西运动,地球不可能总是相对于以太静止,一定存在以太风。无论以太风的方向向哪里,当我们把试验台旋转90度的时候,“横渡“和”顺流而下“的光线就会发生交换,两条光路的传播时间就变了,这样必然能观察到条纹的移动。
迈克耳孙和莫雷制作的可以转动的实验台
按照迈克耳孙的设想和估算,他们应该能观察到相当于0.03根条纹宽度的移动。可是结果却令他们失望:转动了实验台后干涉条纹纹丝不动。
是不是条纹移动的太少了?后来他们通过反射的方法,把光臂增长为11米,理论上条纹应该移动0.4根,仪器精度0.01根条纹,可是结果依然没有发现条纹的任何变化。
最终,迈克耳孙和莫雷无奈的宣布:无论如何,完全看不到干涉条纹的移动,以太似乎总是相对于地球静止的!寻找以太的实验失败了。
牛顿假设存在绝对时空观,根据电磁学方程算出了光速,人们假定它就是相对于绝对时空的速度,于是,绝对时空,或者说以太是可以被找到的。可是,各种寻找以太的实验都失败了,光速似乎总是恒定的。这样,光速的不变性和绝对时空、伽利略变换就出现了矛盾。也就是,牛顿的假设出现了和实验不相符结果。就好像,根据欧氏几何的理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我们在空间中画了一个三角形,却发现它的内角和不是180度了。也许,是时候提出新的假设了。
这些理论,都是那个时代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论,在上中学和大学的年轻的爱因斯坦,在自己逃学的时候,阅读了大量的著作,了解了所有上面的问题。等到爱因斯坦毕业,在奥林匹亚科学院里讨论问题的时候,爱因斯坦终于推翻了牛顿的假设,提出了自己的时空假设。
爱因斯坦是怎么说的?关注我,我们下一期继续漫谈相对论。
END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