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双减”政策后劲十足,培训班凉凉了,有担当的开始退学费,没担当的表示“对我们影响不大”。
上周末,我在粉丝互夸群潜水,看到有妈妈激动地说,收到退费通知后整个人都不好了!以后怎么教孩子?难道真的只能转地下?孩子听说不能上课了,也非常失落!
后台很多读者问我怎么看,其实我的看法一直没变过。
之前培训班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就经常泼冷水,只是当时的大环境实在太“热”了,直接把我的冷水给蒸干了。
1. 趁早放弃抵抗
“双减”政策刚出台的时候,有人淡定地和我说,黛西你在国外不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培训班禁了,可以地下团课呀,明着不能来,暗中搞啊。
我都没好意思搭腔,有这样的想法,一是低估了这次减负的特殊意义,二是低估了老师的智力。
如果你是一位有理想,有能力,有爱心,有两把刷子的老师,摆在你面前两个选择,一是冒着被扫黄打非的风险地下办学,二是努力转到校内保一个编制和饭碗,你怎么选?
是的,老师和你想的一样。
培训班凉了,对那些一直靠校外“托举”的家庭来说是灾难一般 ,但别忘了更多的人在拍手称快,人家本来就不想让孩子上培训班,现在居然看到有人地下团课,扰乱教育公平,违背国家政策,他们能纵容这种事继续?
就算墙不透风,也防不住墙内个别家长对老师不满意,闹翻了,以前最多投诉到培训机构,现在刺激了,扫黄打非办举报很方便,核实查处了还奖励举报人。
这么高风险的职业,请问老师们铤而走险的动机是什么?难道是不忍心看到孩子没课上失落吗?
所以啊,如果你想听我的看法,我就一句话,不要钻政策的空子,否则容易卡里面出不来。
很多人说,不钻我不甘心,教育的本质是筛选,就是要把脑子好使的人和脑子不太好使的人分开,我家孩子不是脑子不好使,他就是不上心,抓一抓成绩就上去了。
对不起,我无法赞同。
你可以说中考高考的本质是筛选,但这肯定不是教育的本质,也不是学习的本质。
我在《“双减”对标德国背后的真相》中,借一位华人朋友向德国教育局投诉老师的真人真事,强调了我一向的观点:
学习的目的是自学,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
你说这是鸡汤也好,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也罢,但事实不会改变:没有哪个优秀的孩子是靠补习班补出来的,靠家长死死盯作业盯出来的。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踏入社会,凡是能做出一番成绩的人,靠的是一定是内驱力。
2. 内驱力的土壤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培养内驱力?
我之前分享过一个观点,越是困难棘手的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往往需要跳出问题本身。
培养自驱力就是这样,你不能只在自驱力上使劲,要跳出去。
内驱力这个东西,有点量子纠缠的意思。
怎么讲呢?
量子纠缠就是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
自驱力就是这样,你不可能单独把它拎出来培养,它不可能脱离其它东西存在。
这些东西包括但不仅限于:爱与安全感,健康的压力,有边界的自由,对生活的掌控感。
 1)爱与安全感
我听过太多人信誓旦旦,我无论如何也得盯死孩子的学习,就算亲子关系决裂也在所不惜。
还有人说,他现在小,还不懂,等以后他就明白了,我是为了他好,他会感谢我的。
结果呢,逼得越紧,孩子越来越厌恶学习,感谢没等来,亲子关系倒是真决裂了。
这时候你说,我知道错了,我想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晚了。
不妨想想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从下到上分别是什么。
从底部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到社交需要,到尊重需求,最上层是自我实现需求,环环相扣。
马斯洛金字塔有个理论,当下层需求满足后,人才会产生上一层需求。
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不可能去琢磨社交智慧,同理,一个没有得到足够爱与感全感的孩子,不可能有获得成就感的需求,更不要谈实现自我价值。
 2)健康的压力
我读过一点关于脑科学的书,其中有个理论很让我震撼:
在没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人的大脑也是可以受伤的。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摔了一下头,觉得完蛋了,不会把脑子摔傻吧,但其实你看他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在做伤害孩子脑子的事。
父母关系紧张,家里长期低气压,争吵不休,唠叨不停,孩子长期处于压力环境,大脑会分泌皮质醇。
皮质醇伤害海马体,而海马体就是大脑里负责学习和记忆的部分。
孩子在紧张的状态下,杏仁核占主导。
而杏仁核做出来的决策,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反应:打或逃。
选择打,就有了叛逆。
你不是让我学吗?你越让我学,我越不学,气死你。
选择逃,就有了破罐子破摔。
你继续唠叨吧,我听不见,反正我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当然了,不是说让孩子处于一个零压力的环境,这也不现实。
实现更高目标就得面对挑战,挑战必然会产生压力。
张弛有度的健康压力,会让皮质醇上升后迅速下降,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躲避狮子的过程中,皮质醇上升后下降,它实现了自我成长,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
 3)有边界的自由
我一个朋友和我说,你能给孩子自由和选择,是因为你家娃还小,不用陪写作业,你来陪我儿子写一晚上作业试试,你给他自由,他能上天!
那当然啊,一直没有自由,逮到机会当然要报复。
你每天盯着他写作业,让他觉得作业是给你完成的,学习是为你学的,现在你突然让他自己决定学不学、学多少,换成我也会能不学就不学,不得充分利用下这个自由啊?谁知道你明天会不会把自由收回了?
如果换个思路,从最开始就让他明白,学习是一种权利,你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好,知识是通往更好生活的途径之一,那么他很可能自己就愿意学习。
孩子天生有探索欲和求知欲的,你看三四岁的孩子每天不停问为什么,也没人培养过他们探索世界的自驱力吧?但他们就是想知道更多。
不过别误会,自由不是说一句“你学习吧”,然后就撂那就不管了,在“放任不管”和“盯死了”之间,还有一个灰度的选择:做孩子的顾问。
顾问的角色从来不是强迫执行,而是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不同的选择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并且划定一个清晰的边界,在这个范围内,尽量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自由。
有边界的自由,也是安全感的来源。

 4)对生活的掌控感
很多人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到几岁应该学到什么水平,扫清一切障碍,就为了孩子可以四平八稳地走那条他们规划的路线。
说句不中听的,也不知道是哪来的自信?
您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吗?对自己的学业事业家庭都非常满意吗?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精彩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一个连自己的人生都没规划好的人,哪来的信心规划另一个人的人生?
当你对孩子的生活过分掌控,像直升机一样在他们头上盘旋,可能短期会很见效,但长期会让他们觉得,我只是生活的执行者。
你在职场上应该也有这样感受,当你做一项工作可以自己说了算,或者有相当一部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你就会更有动力去胜任。你不仅想要完成,而且想尽可能出色地完成。
但如果你只是一个执行的角色,你就会变成一台尽职机器,不再动脑子,更不要说追求创新和卓越,因为每一次动脑子,都意味着可能犯错。
执行者关心的是怎么减少错误,掌控者关心的是如何追求卓越。
你希望孩子成为哪一种?
3.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我的心理包袱又重了几斤。
一定有人会说,又是爱和自由那一套,太空了,就不能说点具体的,和孩子说哪些话,做到12345哪些事,可以让孩子有自驱力学习?
如果真的给出了12345,隔几天一定会有人来给差评,黛西,你说的方法我都试过了,不管用。
看,这就是个问题。
培养自驱力不是伪命题,只是很多人抱有太多不现实的幻想。
懂一点金融财会的人都知道,短期资产通过短期债务筹措资金,长期资产通过长期债务筹措资金。
如果用长期债务筹措的资金支持短期资产,是吃饱了撑的找不痛快。
如果用短期债务筹措的资金支持长期资产,是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说人话就是,短期对短期,长期对长期,不要不信邪。
你希望培养孩子的这力那力,就好比孩子的资产。
你需要为此付出的努力,就好比为这个资产筹措资金。
自驱力对孩子的意义,当然不限于在校园里的学习,而是一项终身受益的长期资产,有人却希望可以用短期努力获得,一劳永逸,可能吗?
很多自驱力缺乏的问题,看似刚浮出水面,其实已经长年累月在水底淤泥里扎根,疯狂生长,有人却想用一朝一夕斩草除根,哪有这么好的事?
爱与安全感,健康的压力,有边界的自由,对生活的掌控感,这些东西就像是内驱力的土壤——有它们,不一定能开出内驱力的花,没有它们,一定没戏。
上再多补习班,顶多是给学习的秤上加砝码,自驱力才是那个可以撬动人生的杠杆。
以前给你递砝码的人太多,多到让你忘了还有杠杆的存在,现在培训班凉凉了,正好是反思和转变思维的契机。
不要心存侥幸,趁早放弃一切抵抗,忘掉地下团课,忘掉一对一,尽快从幻想中醒来 ,坚定把孩子拉回教育的本质。
越果断,越沾光。
黛西@法兰克福
PS:根据现如今“万物皆可培训班”的趋势,以后搞不好会冒出个“培养内驱力班”,如果你看到了,请直接拨110。
黛西的小纸条
姐妹们,最近欠了好多中奖名单还没公布,今天一并补上。
请中奖的小伙伴们在3天内给助理地址,逾期就给其他读者捡漏了。
星标公号 中奖名单
▲ 上下滑动 ▼ 
互夸群抽奖(eeboo桌游晒单)
互夸群抽奖(兔小弟晒单)
再多说一句,公众号推送的规则很匪夷所思,不常读的公号,基本就是关注了个寂寞。
如果收不到推送,不是因为我拉黑了你,而是你没有星标公号,也不常跟我互动,所以连微信都看不下去了,不给你推送了。
先加个星标吧,这样以后就不容易走丢了!
黛西
黛西推荐好物
相关主题文章
黛西专辑精选

点“在看”,给黛西送小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