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书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诚
你以为你是向日葵,你就是。
每个人都是“此在”的趋光者,追光者。

光是一种万能的存在。
春光之下,万物充满激情;春光乍泄,欲望随即舒展。名作家耿立说,光让它显形,它就得显形,光不让它显形,它就无论如何也显形不了。光如同一个教唆者,让土地解开了怀抱,让种子不再安心地沉睡,让紧存内在的欲望澎湃汹涌。
所以,光崇拜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始终,人与植物本质上都是趋光的。

在西方,光是造物主的首创。《旧约·创世纪篇》:“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保加利亚古老的拜火仪式 pinterest.at 图

跪姿,顶火,祭祀,祈祷……汉字“光”,描述的是远古先民的拜火仪式。
光,甲骨文写作
(光),由
(火)、
(人)会意合成。
字形本义为跪跽
拜火
,字本义为祭祀火神,引申为光明、光亮、荣誉、显赫、照耀等义项。
《説文解字》:“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许慎依据小篆字样解形、释义,认为光“从火在人上”,火光高过人头,强调照明、照远的意义。
(光)的造字原理,与
(襄)同;
(光)和
(襄)
祭拜的主体都是人,只不过拜祭的对象不同罢了:“光”拜的是火,而“襄”拜的是水。(参见《千字文溯源:让》
光,甲骨文
(火)、
(人),字形像
(人)侧面跽坐,顶火(
)祭拜状。金文
承继甲骨文字形。篆书
在金文、甲骨文基础上,作了规范化、线条化处理。隶变之后,
变形为
(⺌、-),
(人)变形为
(儿),楷化之后,“从火在人上”的构字意象,不借助想象难以意会。
源自波斯的新年拜火教仪式
古人认为,火“从天来”(《论衡·说日篇》)——王充为“光”的字象作为了注脚——“光”描述的是取火的来源。窃以为,这个“火”并非生活中日用之“火”,而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大火星”,或指火神——商人的始祖阏伯。
《史记》:“契,封于商。”契,子姓,又名卨(xiè),史称“阏(yān)伯”,商人的先祖。帝尧封契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主职火正,主祭辰星(大火星)。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族”,故辰星又称商星。(参见:《千字文溯源|师》
春秋战国与汉代的明器——人形灯(或称力士灯),是后世祭火仪式和火神崇拜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人形灯是神话思维的物化,也是“光”字造字场景的文物实证。
战国坐人铜灯,197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通高48.9厘米,灯盘径23.7厘米,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西汉“当户”铜灯,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墓出土,高12厘米、灯盘径8.5厘米、盘高1.6厘米,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广东汉墓出土明器  人俑灯,为一坐着的人头顶灯盘之状。

灯在黑暗中显形,是光的象征。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 (《圣经》)
光可以为黑暗中的人指引方向,带来“挂念”。 
光与晦,相对而言。成语“韬光养晦”,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是古人对“光”与“晦”的感悟。
韬光养晦启示人们要坚忍、谦虚、谨慎、深藏,永远沉下心、沉下意、沉下身段与弱势的大多数在一起,坚忍、谦逊、亲民。在行动和谋略上,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依靠“骗人”的假象减少外界的压力,暗中准备,积极“备战”,再瞄准时机,出奇制胜。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韬晦的心路苦旅。
光,使人思索黑暗的含义。没有光的黑夜,是惊恐和不可知的,一切都小心翼翼。犹如盲道上执竿者,只能凭借着手臂的延伸,才能建立思维的敏感度,试探马路的高与低。
对黑暗的恐惧,加持了人类追光的心理诉求。

有光和无光,是宇宙创世的分界线;“光”的意义在于,它将宇宙分出天空和大地,白昼和黑夜。


从造字技巧上看,窃以为,
(甲骨文光)、
(金文光)是
(甲骨文赤)、
金文赤)的镜像反转。从三维实景到二维平面化投射,上为远景,下为近景——赤,火在下突出火之光焰;光,人在下,突出祭拜仪式。“光”,之所以有“赤裸”之义,概源于此。(参见〈字说国色|赤:痴迷了三千年的中国红!〉

光照是获取赤裸的真理的途径。
奥古斯丁曾在《忏悔录》中,提出了光照论。西哲认为,上帝是真理的来源,上帝之光使模糊的人类灵魂的眼睛可以看到真理。
上帝所说的“要有光”,本意就是“显现”,世界在光中显现,在本原中显现,只有光,才能给出世界的原形。
极光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导言》中说,现象就是在光明中公开的东西。诸现象就是带入光明中的总和,约等于存在者。
此在从其本性出发,就是光,此在本身是由光来确定的。(《时间概念史导论》)从根本上讲,海德格尔的存在,就是一个动态的打光过程,存在即由“此在”追逐的地平线。
自然的脾性外化为物候的表征,光的脾气使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此在”的面貌:春天的光澄明,夏季的光发绿,秋季的光显黄,冬天的光泛红。
历史的气质是光影的色谱红移,光的色变才使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革命。历史是有颜色的,历史的颜色呈现多元到一元的嬗变,数千年来上演的是一场文化红移现象(参见《字说国色|赤》)。
追光
从自然到人文,人类对外界的一切感知都依赖于光。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阴阳意识,正是来自于对光的认知。阴和阳、阴阳五行常说的产生,来自于阳照的神启。光阴一词是指景象和时间,说的是光与阴阳的关系;光芒一词,表明光的放射性和切分力——芒是光的锐度。我相信,只要天隙在,光就会照进来。
光是直线传播,而影子并非走直线。因而,“直”是“道德”规范建立的直观内核;“曲”则是阴谋的常态。(参见《千字文溯源|直》
直的光,配得上直的影子。
人类在一个婴孩身上所表现出现的对影子的好奇,甚至恐惧,配得上先民的表情。追随一束会拐弯的光,可否设为终身理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