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
《千字文》有“容止若思”一句。

说到“止”,不知道你的最强大脑“格”(感通,推究)到了什么,我反正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一句著名台词:
“到这里,就到这里吧。”然后是不绝于耳的片尾曲:
格致格致格致格致格致格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伴随我们拔节成长的那些日子里,作为一休哥的忠实粉丝,我那时虽然还不可能脑洞大开,自觉感通“格(物)致(知)”一词的含义,但一休这句著名的台词委实融通了“休”与“止”的关联。
就到这里,就到这里吧
1
如你所知,“止”就是“休止”“停止”。比如“令行禁止”“闲人止步”,意思是说:“到这里,就到这里吧”。
“止”是一门学问。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生态位,都有生命周期,在事物由盛转衰的“拐点”“关键点”“肯綮点”“临界点”上,把握尺度,守住底线,谋定而动,戛然而止,才能勇立人生的制高点。这便是“止”的学问。
“物及必反”“过犹不及”“中庸之道”“随心所欲不逾矩”……,古圣先贤早已警示我们,为人处事要有“度”,拿得起,放得下,该撒手时便撒手。
2
《止学》的作者王通,号文中子,是隋朝大儒。虽然史书中关于文中子的记载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唐朝的开国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个顶个声名远播,如雷灌耳。
《止学》@我们说: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向相反方向转化。水满则溢、月圆则缺,所以要“适可而止”。隋唐时代的大咖,就已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分析问题了,其脑洞之大,不服不行。
“止”之奥妙,存乎一心;心心念念,在于平衡。子曰:“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执其“中”,不是执在绝对的中间点,而是两端之间的动态平衡点。
平衡譬如一杆秤,最大点和最小点就是两端,只要使秤杆保持在水平线上,两端之间的任意一点都可能成为“中”。衡为秤,平了就中了。 
猜猜这是哪部电视剧的剧照?
3
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中”是天地之“中”,阴阳之“和”,乐音之“正(钲)”,中庸之“中”。
“中”是中原方言,也是中国人的一句流行口语。“中”就是恣、爽、嫽、可、妥、可以、OK、Skr、OK、Over、Good、Well、Fine、Great ,意思是“恰当”“适合”“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参见《字说清廉|中》)。
如何在“进”和“止”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张力和平衡,这就显得非常关键。找到这个平衡点,人生才能自得其乐。
《止学》就是帮我们找到平衡点的人生指南。凡是按《止学》要旨行事的人,你想不站到人生的C位,都难。
深谙“自概之道”的清人曾国藩,少时就深爱《止学》,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充满“止”的智慧(建议回看《字说清廉:概》)。
“止”的学问,简单地说就是学会踩刹车。老司机都明白,做任何事情,不懂得踩刹车的人,故事就会变成事故,灾难势必尾随其后。
4
《字说清廉:正》一文,我们说到“止”作为“正”字的构成部件,它的甲骨文字形
为足之象形,指足迹,表示行动,如“武(止戈为武)”字里的“止”,指的就是“行动”而不是“停止”;在“正”字里,“止”有“迁徙”“朝拜”的意思。同样,在由“止”构成的“是”(参见《夏至这一天,古人造了一个字》)“楚”等字里,“止”指的是特定的行为方式,与“休止”“停止”没有半毛钱关系。
新华网西安2009年10月31日电(记者陈钢):陕西省旬邑县发现五枚三趾恐龙脚印化石,藏于旬邑县博物馆。五枚恐龙化石脚印形似巨大的鸡爪,均为三趾,趾间关节、皮肤的印痕清晰可见。
从“止”的甲骨文长相看得出,“止”是“之”的初文,取像于“兽足”(三趾恐龙或三趾鸟)。甲骨文中有两款“止”,或为兽足(
)的写实,或为兽足轮廓(
)的勾勒。
上图,止字的字形演变;下图,之字的字形演变
  (图片采自《象形字典》网站)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字符(字根)利用率,降低造字的边际成本,在字符不变的情况下,字义可以随想象而延伸(转注)或跳跃(假借)。“止”是“趾”的初文,由兽足转注(延伸)为一切可自由行走的动物(包括人类)的“足”,引申表示人类的“行动”。
5
诗人说“家在哪里?家在鞋上。”
在没有鞋的光脚板时代,家就在游牧、游耕者的足下,走到哪哪就是家。取象于“兽趾”,本义为“足”的“止”字,究竟是如何衍生出“停止”义项的呢?
我们知道,与植物相比,人有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可借“之”“至”音义,引申为“之(到)”“至”“临”,如“止于至善”,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即在“至善”的临界点上把握好分寸,否则就不是善了。
止于至善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显著成果。脚既是行走的器官,又是站立的器官。也因此,“止”,由“之”“至”“临”进一步引申为停止、静止、休止,以及停留、逗留等义项,如“心如止水”。
同时,“止”是人和动物肢体下方最接地气的部位,故可引申指地基、根基,所以,“止”字后作“址(趾)”,由停留引申为居住、驻留、处所等义项。进而又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等意思,甚至引申为人的举止、容止,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6
五经博士许慎甚至联想到了扎根大地的“草根”。《説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艹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属皆从止。”意思是说:止,底部的根基。像草木长出地面有根茎的基址一样,所以古人用“止”表示“足”。所有与止相关的字,都采用“止”作偏旁。
由于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局限于以小篆为据释义,侦察不到“兽足”的真相,以及“足”的本义由来,也是情有可原。

我们知道,
(止)在表示行动或行为方式的同时,也表示一只脚停在原地;
(正),胸怀信念,举步向城邑(宗教领地)行进、朝圣;
(昰,是)有追日、太阳运行、夏至日阳光直射等复合意象。可见,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字族归属之后,我们面前的汉字,就不再是静止的孤立存在了。
汉字博大精深,难以言表。故行文至此,还是适可而止吧。

〖延伸阅读〗千古絕學《止學》
知止,則日進無疆,反者,道之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墨子
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欲,不因感極而求妄。
——曾國藩
《止學》乃人生行為之約束,忽略此學,智者必有一失。
——曾國藩

一、智卷
智極則愚也。聖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译文】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謀人者成於智,亦喪於智也。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智不及而謀大者毀,智無歇而謀遠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飾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二、用勢卷
勢無常也,仁者勿恃。勢伏凶也,智者不矜。
【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势力埋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勢莫及君子,德休與小人。君子勢不於力也,力盡而勢亡焉。小人勢不惠人也,趨之必禍焉。
【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眾成其勢,一人堪毀。強者淩弱,人怨乃棄。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有势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们怨恨他就会离弃他。势力达到顶点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猜疑,地位尊贵而不谦恭的人使人嫉恨。


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勢固滅之,人固死之,無驕者惠嗣焉。
【译文】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势力一定会消失的,人终会死亡的,不骄纵的人才能惠及子孙。
三、利卷
惑人者無逾利也。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
【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天貴於明,動之有戒也。
【译文】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它们应该慎重。天道贵在有其规律,人贵在明智有节,行动要遵守戒规。


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禦小人而莫禦君子矣。
【译文】许多人都能看见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许多人都视为有害的东西,有的却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远离信用,利益可以驱使小人而不能驱使君子。
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遠有興衰,存畏警焉。
【译文】利益没有穷尽的地方,生命却有终了的时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独自占据,运气有好有坏,心存畏惧就能警醒了。
四、辯卷
物樸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译文】事物朴实无华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才招致损伤。拙于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
【译文】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势力弱于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力量不如别人的人,不要说勉强的话。


王者不辨,辨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
【译文】称王的人不和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竞争对手。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


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矣。
【译文】忠臣不会表白自己的功劳,偷用他人功劳的人一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隐瞒缺点,诽谤贤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
五、譽卷
好譽者多辱也。譽滿主驚,名高眾之所忌焉。
【译文】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遭受侮辱。赞誉太多就会引起君主惊恐,名声太高就会招来众人嫉恨。
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贊。貪巧之功,天不佑也。
【译文】名誉有虚假的,谄媚的人用它来欺骗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賞譽勿輕,輕者譽賤,賤則無功也。受譽知辭,辭則德顯,顯則釋疑也。上下無爭,譽之不廢焉。
【译文】赏给他人名誉不要随便,太随便了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就能显现美德,显现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属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求譽不得,或為福也。
【译文】人没有名誉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来的名誉却能让人毁灭。求取名誉而得不到,这也许就是福气。
六、情卷
情濫無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神鬼莫測。
【译文】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
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
【译文】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会保全。君主和臣子过于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祸殃。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攀附交情。
情存疏也,近不過己,智者無癡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
【译文】情感有疏远的时候,最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人痴迷。情感难以追寻,过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懊悔不已。
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難。情之不斂,運無幸耳。
【译文】滥施情感的人艰辛多,擅控情欲的人磨难少。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七、蹇卷
人困乃正,命順乃奇。以正化奇,止為樞也。
【译文】人处困厄是常态,命运处于顺境是才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
事變非智勿曉,事本非止勿存。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译文】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天降灾难以示警告,违逆自然规律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躁进产生无穷祸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恶的念头,不停止就不能阻止此中害处的蔓延了。
視己勿重者重,視人為輕者輕。患以心生,以蹇為樂,蹇不為蹇矣。
【译文】看视自己并不重要的人为人所重视,看视别人十分轻视的人被人轻贱。祸患从思想引发,如果把困境视为乐事,那么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窮不言富,賤不趨貴。忍辱為大,不怒為尊。蹇非敵也,敵乃亂焉。
【译文】穷困不可以说富贵的事,贫贱不要去攀附富贵的人。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发怨怒是最宝贵的。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放纵胡为。
八、釋怨卷
世之不公,人怨難止。窮富為仇,彌禍不消。
【译文】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
【译文】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我毁灭。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名不正而謗興,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釋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無結焉。
【译文】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谴责了。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敬無助於勸善,諍堪教矣。
【译文】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九、心卷
欲無止也,其心堪制。惑無盡也,其行乃解。
【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它。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
不求於人,其尊弗傷。無嗜之病,其身靡失。自棄者人莫救也。
【译文】不向他人求助,尊严就不能受到伤害。没有特殊爱好的毛病,自身就不会迷失。自我放弃的人,人们无法拯救他。
苦樂無形,成於心焉。榮辱存異,賢者同焉。事之未濟,志之非達,心無怨而懮患弗加矣。
【译文】苦与乐没有一定的形态,它的形成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荣与辱存有差异,贤明的人却同等对待它们。事情没有成功,志向不能达到,思想上没有抱怨就不会增加人的忧虑和祸患了。
仁者好禮,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顯其心哉。
【译文】仁德的人喜好礼仪,是不愿欺骗他的思想。有智慧的人显现愚钝,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
十、修身卷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纔必曲,其人非善矣。
【譯文】讓人信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不培養品行,人的纔能就會用於偏邪,他的下場便不是善終了。
納言無失,不輟亡廢。小處容庇,大節堪毀。敬人敬,德之厚也。
【译文】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
誠非虛致,君子不行詭道。禍由己生,小人難於勝己。謗言無懼,強者不縱,堪險其德焉。
【译文】真诚不能靠虚假得来,所以君子不使用诡诈之术。祸患由于自身而产生,小人很难
战胜自己。对诽谤的话不惧怕,对势大的人不放纵,以此可以验证一个人的品德了。
不察其德,非識人也。識而勿用,非大德也。
【译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别人。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