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网络口头禅,而且迭代的速度让人惊讶。近一年来,网络上总能听到“emo”这句话。从微观上,有人发现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之间,这句话在网上传播的频率会达到一个高峰;而从宏观上,每当一些能唤起人们情绪的日子,比如岁末,“emo”这个词的百度指数会变得特别高。
图源 | pexels
从emo到情绪波动
稍做搜索就可以知道,emo并不是一个新词。虽然它最早是表示一种摇滚乐风格(听起来还挺潮的),但年轻一代只是借用了它,来表达自己一种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或者状态的低落。
情绪波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在很多平凡的日子里,人们时不时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影响人们当下的状态,也可能会让人们质疑人生。比如,与伴侣的误解,或是工作中的压力事件,都可能会让前一秒斗志昂扬的自己像泄了气的皮球。
当然,大家要明白,由于一些偶发事件而出现情绪波动,是相对正常的反应。毕竟人们不可能一整天都经历同样的情绪(我们又不是机器人)。然而,如果你发现,自己整体情绪都倾向于无缘无故地波动,那么就可能表明你的心理健康出现了状况。所以,我们有必要定义一下情绪波动。
图源 | pexels
"心情 "和 "情绪 "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看"心情 "和 "情绪 "有什么区别。这听起来虽然像是在抠字眼,但是2018年《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上的一篇论文就非常严谨地探讨了这两个词的区别[1]
  • 心情:这个词概括了人们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精神能量水平”。
  • 情绪:这个词指代了人们从躯体到内心一系列的感知,而这些感知会驱动人们的判断、决策和行为。
很明显,“心情”更容易被理解,也更宽泛一些。就像论文里所比喻的,心情的跨度从高到低,就像从情绪激昂到沉沉睡去,会存在高潮、平和、倦怠、疲惫、昏沉,直到入睡这些状态。用更简单的话说,今天心情好一点,明天心情差一点,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而“情绪”则会复杂很多。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大脑中参与情绪处理的一些主要结构包括了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体和边缘系统。这么多的处理机制,再加上外部无法预测的刺激,导致了“情绪”里面往往包含了更加复杂的成分,包括恐惧、羞耻、猜疑、自私、自恋等等。在这些成分的驱动下,人们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复杂。
“坏心情”不等于“坏情绪”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活里的各种因素,如饮食、运动、荷尔蒙或睡眠,可以大大影响我们每天的心情。例如,饮食中的铁、锌、镁和欧米茄-3脂肪酸含量低,通常与能量下降和心情不好有关[2]。在某些情况下,吃过多的甜点、巧克力、油炸食品和高脂肪乳制品会诱发抑郁状态。而外部刺激,例如创伤性事件、不良的人际关系或工作中的问题都可能会破坏我们的心情。
图源 | pexels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上面这段话中,用的都是“心情”,而不是“情绪”。心情的起伏,往往会随着生活里各种因素的变动而变化。例如你睡好了,心情可能就会变好;荷尔蒙回到正常水平,心情也随之会平复……
这里,我们可以先归纳一下那些导致“坏心情”——但却经常被误解为心理出现问题(比如抑郁)的一些生活状态:
荷尔蒙变化
荷尔蒙波动在女性中特别常见,可以引起情绪波动。例如,月经前综合症(PMS),通常发生在其月经前一到两周,可引起的症状包括忧郁、心情波动、头痛和腹胀。
缺少睡眠
睡眠不足的人容易感到沮丧、愤怒、悲伤和易怒,并引起情绪波动。同时,长期睡眠不足也是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的一个诱因。
压力
长期的压力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使你感到苦闷、愤怒或悲伤。压力可能发生在家庭、工作或任何地方。重要的是找到一种方法来更好地管理和处理压力。例如,运动、更换环境、寻求心理咨询等。
饥饿
这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因为当人们感受到负面心境时,他们往往想到的是心理因素,而不一定是生理代谢因素。有很多研究表明,血糖水平的变化可以对情绪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3]。而且,不良的饮食习惯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没有正常的饮食,人们会出现情绪低落,而这种低落的情绪会使他们更加不想吃东西。
但是,在排除以上几点,如果你还发现自己的心情有以下的趋势,则需要开始留心了:
1.情绪呈现比较规律的周期性波动。
2.坏情绪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例如好几周)。
3.即便是没有外界的刺激(或负面刺激已经消失),情绪依然会很低落。
能说出“我emo了”也许是好事
其实细细来看“我emo了”这句话,似乎不像是说给自己听的。而它更像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例如孤独、惆怅、无助——对外界的心情分享,也可以理解为在寻求一种共鸣。
根据上文的要点,如果能够比较清楚地判断出自己的“emo”,是由特定事件或场景导致的,这并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反而,如果愿意分享,这说明当事人的自我表达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怕就怕,你把“emo”藏在心里任由其发酵。
所以,在生活中不防留意以下几个要点,坦然地正视自己的“emo”或者坏情绪:
图源 | pexels
      “定义”自己情绪的变化
01
把握情绪波动的第一步,是确定这些情绪波动何时发生,有没有触发因素,以及有哪些症状。很多时候,我们被繁忙的生活所困扰,以至于常常忽略了自己身处压力之中。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觉得情绪波动是突然袭击自己的。
每当你觉得你的情绪波动时,尽量定义自己当下的情绪,例如是悲伤?挫败感?内疚?厌恶?这有助于你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心理状态。
     用循证的态度了解自己
02
如果有精力,应该学会从可靠的科普渠道了解自己情绪波动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情绪(例如怡禾即将推出的陪伴式课程)。不是网上读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循证的,读者必须抱着谨慎的态度过滤自己接受到的信息。如果你想学习情绪管理技巧,请确保课程提供方遵循坚实的科学证据,不会采用任何主观或煽动性的言辞。
图源 | pexels
      无需为寻求支持而感到羞耻
03
当你经历这些突然的情绪波动时,也许从自身能力出发,很难区分 "好 "和 "坏","健康 "和 "不健康",或 "正常 "和 "不正常"。所以,也许你应该征求一下外界的意见。与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谈谈你的担忧。问他们是否注意到你在过去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的情绪变化。
      必要时求助专业人士或机构
04
如果情绪波动已经影响你的日常生活,那么也许是时候寻求医疗建议了。频繁或周期性的情绪波动的确有可能表明你有严重的心理或精神问题。当确诊后,不排除医生可能会让你服用药物,以帮助你控制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如严重的抑郁症或广泛性焦虑症)。请遵循医嘱,坦然应对。
如果在你把“我emo了”这句话分享出去后,还能驾轻就熟地完成手中的事情,那么但愿你的心情只是“月明人倚楼,吴山点点愁”吧。
以上的内心感受,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但如果心情忽高忽低,难以集中注意力,要注意,这可能是焦虑惹的祸。怡禾邀请本文作者黄贝尔,开设了《学会处理生活中的焦虑情绪》课程,讲解正确缓解焦虑和焦虑症的方法,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15节课
帮你缓解
焦虑
焦虑症
一次购买,永久有效
↓↓↓
参考文献
[1]   Das, K. K. (2018). A Study o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f ‘Emotions’ and ‘Mood’on Biological Evolutionary Platform.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7(5), 89-96.
[2]   Magill, A. (2018, March 13).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 Mood?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https://www.mentalhealthfirstaid.org/external/2018/03/relationship-food-mood/
[3]   Thomas Horman, Maria Fernanda Fernandes, Yan Zhou, Benjamin Fuller, Melissa Tigert, Francesco Leri. An exploration of the aversive properties of 2-deoxy-D-glucose in rats. Psychopharmacology, 2018; DOI: 10.1007/s00213-018-4998-1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