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一个月前,我写过一篇《糖糖老师的几句话,差点儿把我给说“抑郁”了》,说的是短短10分钟的家长会,我们却从老师口中得知了一个跟在家判若两人的孩子。
要是有姐妹回顾前情去了,别忘了再回来啊!
从小就闲不下、坐不住的“女汉子”“小疯子”糖糖,居然在班里内向不爱说话,体育课也不爱参与,真的让我很是担心,生怕她在学校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
当时故事未完待续,一个月过去了,真不是我故意拖着没下文,而是我自己也经历了“惊讶—焦虑—探究—梳理—改善—总结”的过程,可以说又体验了一次育儿路上的成长,才来跟你们分享。
01
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糖糖“反常”呢?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可着急了,但还是理智地跟大鹿达成了共识:
父母保持态度上的正常化,别自乱阵脚,也别急于寻求答案,先帮她纾解情绪,慢慢找到原因,最后才是引导。
事后想来,如果说现在问题已经基本明朗,我们做得最好的可能就是这点。
想强忍住不去追问其实是很难的,多少次我都欲言又止,或者试图从她的一言一行找到蛛丝马迹,但我始终都在等着糖糖主动开口。
好在接下来就是学校的期中假。我跟大鹿也休了几天假,带两小只出去玩了一大圈。
疫情以来,这真是难得的“旅行”,我们都感到了久违的放松。可能就是因为换个环境,我终于有机会搞清楚了原因。
答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说出来是大人会觉得很小的事,却真实地对孩子产生了很大影响。
就在我们乘着渡轮游览泰晤士河的时候,糖糖突然挤到我身边:“妈妈,你知道为什么我不想上体育课吗?”
我心中一喜,知道她肯主动交流了,赶紧放下正在拍照的手机,顺着她的话问:“你以前说过因为不喜欢踢足球,是这样吗?”
糖糖说:“是,也不是。我不喜欢踢球,但主要是不喜欢那些男孩子。”
哦?我脑子里迅速组织信息,难道是因为有了性别意识,也开始分男女小团伙了?
糖糖其实一直属于心智比较小的,加上有个弟弟,平时挺爱跟男孩玩。以前她经常提起的好朋友里,也有好几个男同学。
我又想,8、9岁的男孩,正是调皮捣蛋又爱招惹女生的时候,于是猜测是不是有人捉弄她:“是哪些男孩子?做了什么让你不喜欢呢?”
糖糖说:“有几个人一直跟着我,我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我一回头,他们就停住,像粘着几条尾巴,真的烦人。”
我想,嗯,听上去确实是小学男生能做出来的事,但又跟不爱上体育课有什么关系呢?
不等我问,糖糖就自己说了:“有一天上体育课,我在前面跑,他们跟在我后面跑。我突然停下来,有个人咣就撞我头上了,撞出了一脸的鼻血。”
我正不知道该怎么接话,糖糖撇着嘴说:“他就被医务室老师带走了。S老师(班主任)只知道他是被我撞流鼻血了,所以让我跟他说sorry。”
我心想,sorry就像英国人的口头禅一样,一天至少要说几十次,这个情况下说声sorry并不过分。
但是糖糖显然不这么认为:
“NOT FAIR!不公平!”
她大声强调:
“根本就不是我的错!”
然后一脸求认同地看着我,仿佛我不站在她这边就是拉偏架。
我飞快地捋了一下,所以不爱上体育课只是结果,起因是调皮的男生让她觉得烦,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被老师误会,感觉很委屈。
糖糖对我的分析表示赞同,我们又聊了很多细节,我才终于抽丝剥茧地把问题的根源找到了。
这位年轻的S老师这学期才开始教他们,以前对糖糖并不了解。
她人长得高挑又漂亮,气质十分优雅,像个跳芭蕾的小姐姐。糖糖这个颜控第一天到新班级就特别喜欢她。
可自从被S老师“误会”以后,糖糖就“转了性”。上体育课也不积极了,下课也不爱跟老师讨论了,甚至午休时间也不出去跑跑跳跳了,就安静地坐在班里看书,所以给老师造成了“斯文内向”的印象。
知道了这些原因,我悄悄松一口气。还好不是什么大事,比我想象的在学校被霸凌之类的要好多了!
可我又敲响了一口警钟,因为她有这么大反应,我的确始料未及。
糖糖从小就是我亲自带大的,长到快9岁,不在我身边的日子不超过7天,我自认为对她的了解很透彻。
平时她要是撒个小谎,我总能一眼看穿,只不过有时候看破不说破。
我确实没想到,这回这点“心事”糖糖瞒了一个多月,如果不是家长会听出了异常,我愣是一丁点也没发觉。
02
我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发出来以后,好多“云阿姨”们也积极地帮我分析原因,其中有几位朋友提醒我注意“9岁之变”。
我以前确实没听过这个理论,只知道“4年级之坎”,可能也有相似之处。于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很多资料来看,一点点跟糖糖的表现对照,还真是非常符合。
也许“9岁之变”就是这一系列“反常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我想咱们的孩子都差不多大,或许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这个过程,所以我也把学到的东西提炼总结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9岁之变是什么?
原来“9岁之变”是华德福教育中对8-12岁这段“前青春期”的称呼,就跟咱们常听说的“可怕的2岁”“恐怖的3岁”一样,是孩子们成长路上一次自我意识的爆发式觉醒。
大多数孩子从8/9岁开始这一系列的变化,并可能延续到12岁。
父母的感觉可能跟我们一样
——孩子突然间变了!
9岁之变的孩子在经历什么?
孩子开始察觉自我,意识到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可能跟别人不同。
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遇到交友问题,因为大家的自我意识更强了,分歧也就更大了,不像小时候那么“好说话了”。
就像糖糖开始挑剔朋友,觉得有些原来的朋友变得“烦人”“讨厌”。
他们开始感到精神上的孤独。
这时候父母不再能轻易猜出他们的所思所想。
孩子们发现自己不得不解释内心所经历的一切,可很多时候他们自己也无法清晰地表达清楚,这会让他们非常沮丧。
他们怀念小时候,不用说什么,父母就能知道他们的所求。
也许糖糖隐瞒很久不开口,就是想看看妈妈还能不能猜到她在想些什么。
他们眼里的世界突然变大变复杂了,开始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他们发现以前觉得好玩的东西不再那么好玩了,对什么都少了新鲜感。
原来父母也有很多缺点,不再是他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英雄;老师也会犯错误,不再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所以这时候,很多孩子会变得不愿主动跟大人交流,因为他们对大人的不完美感到困惑和气恼。
也许这正解释了为什么糖糖会对老师的误会产生那么大反应。
他们开始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世界,试图闯入他们世界的人常常被当成发泄情绪的对象。
经历这一变化的8、9岁孩子会变得沉闷、易怒和情绪化,而当被问到什么事情让他们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他们也常常说不上来。
所以很多孩子开始叛逆、捣蛋,来挑战别人的底线。而同时他们可能又很挣扎,因为他们已经有是非观,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所以他们会有负罪感。
糖糖被误会以后,明明心里很不满,却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可能也是因为她隐隐觉得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
03
这么看来,无论是“9岁之变”还是“4年级之坎”,都跟青春期一样是孩子身心经历变化的过程,只不过有些孩子反应激烈一些,有些孩子过渡得平顺一些。
反应激烈不见得是坏事,父母倒更容易发现问题并找到应对之法,反而是看起来风平浪静的孩子,却可能在长大以后,突然补偿小时候的缺失,变成成年以后的叛逆。
我又专门为此咨询了当小学老师的朋友。她也表示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我们小心对待。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呢?
我觉得针对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有几个方向可以努力:
给他们一点私人空间
如果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分享,先不要给他们压力。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父母的理解和陪伴。
给他们一点掌控感和责任感
让他们多一些做决定的权利,比如选择自己的衣服、用具,包括朋友。
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让他们明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给一定的购物预算,同时让他们参与家庭日常采购。如果把钱都花在了零食或玩具身上,就会不够钱买必需品。
不要随意惩戒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得到充分尊重,只有心服才能信服,简单粗暴的惩罚式“立规矩”要慎用了。
把他们想象成跟我们平等的成年人,或者是朋友家的孩子,那我们想要惩罚之前一定会三思。
帮助孩子丰富精神世界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对世界充满新的好奇,对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自然规律等等都有重新探索的需求。
鼓励孩子多多拓展知识面,比如阅读,只要是健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读物。小时候不曾涉及的心理类、社科类、人文类书籍都可以开始引入。有机会多陪孩子开拓视野,让孩子更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
我也非常推荐增加一些艺术领域的输入,唱歌、跳舞、乐器、绘画等等都可以,不一定要作为特长,而是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得到更多心灵和审美上的滋养,也多一些抒发情绪的渠道。
俗话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真是一点也没错。
通过糖糖的“9岁之变”,我这个当妈的又得加强自己的知识贮备了。
其实不管咱们是第几次当妈,每个孩子都是第一次当孩子。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波折和变化,一定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让我们感到失落沮丧。
但是我们作为“守护者”,也得跟着孩子的步伐调整我们的教育重心,随时修正咱们的教育方法,但是不要去阻止孩子犯错,不要害怕他们偶尔的“偏航”。
毕竟,我们每个家长的最终归宿,都是目送孩子们自己去远航。
END
推荐阅读
最近我家“夫妻夜话”的主角,竟然全是这三个男人!
英国校长居然表扬孩子“自私”?了解真相后我陷入了沉思
英国孩子的兴趣班也有鄙视链,那些“高大上”的项目咱们够得着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