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天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都会跟他们聊一聊当天在学校发生的事。
前两天,端端一看到我就兴奋地冲了过来,满脸骄傲地跟我展示他本子上的贴纸:
“妈妈,看!校长给我发的星星,是Assembly(全年级集合)的时候发的呢!“
“哇,那你一定是表现很好吧!你是做了什么得到这个星星的呢?”
“因为我说,We can be selfish sometimes. ”
嗯?这是怎么回事?
你们知道,这句话用英文说出来,其实有点歧义。可以理解为“我们有时候可以自私。”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有时候挺自私的。”
无论是哪个意思,我都猜不到为什么校长会给他发这个贴纸。
细细问过以后,我才了解了来龙去脉。
原来是那天下午,全年级集合的时候,校长给他们看了一条新闻,说的是兰开夏郡一个7岁的小女孩用心肺复苏救了她妈妈的事。
这条新闻其实并不新了,好像是去年的事。我猜他们现在看,应该是跟学校前不久请了专业急救人员来给孩子们讲解急救知识有关。
我一直挺欣赏英国学校这一点的。
他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会反复不停地教给孩子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的急救方法。
比如,幼儿园的孩子,会学到流鼻血要低头捏住鼻子、撞伤了要冰敷、脏的伤口要冲洗等等。
等上了小学,大多数学校都请专业人员教给孩子海姆立克法、心肺复苏法等常用急救方法,甚至家长也可以去上课呢。
02
可是这和端端说“We can be selfish.”有什么关系?我充满了疑惑,继续问下去。
端端说,看完新闻以后校长问他们:“这个小女孩是不是很棒?如果你们的妈妈突然在家昏迷,家里又没有别人,你们该怎么做呢?”
孩子们都七嘴八舌地回答“要打急救电话。”“要给妈妈做心肺按压。”“要人工呼吸。”
我边听边觉得佩服,都是些才5岁多的孩子,不管实际做不做得到吧,至少已经懂得这么多了。
校长接着又问:“那如果在大街上,有个陌生人突然昏迷倒地,你们会怎么做呢?”
孩子们又回答:“我们应该去帮助他。”
但是端端说:“应该叫其他大人去帮助他。”
有孩子问到:“如果没有其他大人呢?”
端端说:“我们怎么可能一个人在大街上呢?一定有其他大人。”
校长听了连连表扬他特别会思考,考虑非常周到,又单独提问他:
“如果当时真的只有你一个人,但是这个晕倒的陌生人看起来有点可怕,比如他浑身长着吓人的脓包,也许有传染病,你应不应该去给他做人工呼吸呢?“
端端坚定地说:“不应该,要不然我也会长很多脓包。”
校长又追问道:“但是那样会不会很自私呢?”
端端说:“We can be selfish sometimes, because we need to protect ourselves first.”(我们有时候可以自私,因为我们要先保护自己。)
校长对他的回答非常惊喜,当场奖励了他一个星星贴纸,并跟所有小朋友说:
“没错,自私并不一定是个坏词,我们有的时候可以自私。如果你们遇到危险,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必须先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去帮助别人。”
听到这里,我才终于了解了端端得到贴纸的真正原因!
03
听完端端的复述,我又惊喜又惊讶,甚至感到震动。
一方面,我没想到性格比较慢热敏感的端端,会敢于在那么多人面前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想到才5岁多的孩子,能够理性辩证地去看待问题。
但是最让我震动的,是英国学校居然公开赞扬“可以自私、自己是第一位的”这个概念,跟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实在太不一样了!
我们小时候一直被教育“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社会风气也是赞美“无私奉献”“见义勇为”......
牺牲个人利益来帮助他人,在东亚文化里一直被看做是美德。
所以我们从小到大看到过无数“老师带病坚持上课”“家人去世依然坚守岗位”“花光积蓄资助失学儿童”等等社会新闻。
这些新闻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公认的道德楷模。
如果他们是在校的学生,那他们才会是从校长手里领到星星的人。
其实针对安全情况,国内的教育也早都强调要先保护自己才保护别人了,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争取个人利益依然会面临压力,不会像英国人那样认为天经地义。
这让我回想起自己刚来英国那几年的种种不适应,根源就在于这种文化差异。
我记得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教授因为外出学习,需要换掉一节课的时间。
全班十几个同学都同意了某一天可以,只有一个同学表示:“那天不行,那天我事先安排了一个活动。”
我当时心想:这怎么好意思说呢?大家都可以,就你一个人不行,就想办法改下自己的行程啊,也不是什么重要的活动。
可是教授却毫无愠色,立刻表示:“哦,那我们再换个时间。”
后来工作了,我也遇到过类似的状况。
有同事提出会议地点离她家太远,她赶不回去接孩子,所以老板同意了她不去参会,那她的工作量就会转移到别的同事身上。
那些年的我,是非常想不通这些现象的。
可那些我认为“自私”的同学同事,实际上人际关系又都很好,平时为人也很慷慨。
我们接触过的很多英国人,又有很“无私”的一部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对慈善的热情。
慈善的概念也从小渗透在英国孩子的教育中。(参见推荐阅读第一篇)我们同事中就有很多工薪族,每个月的工资到手会自动转账一定比例到某个慈善机构。
很多英国人都是这样,不认为自愿牺牲有什么伟大,也不觉得给自己争取利益有什么不对。
反而他们最不认可的就是碍于道德压力的牺牲。
也许这些都是英式教育下“自己第一、个人主义”的直观结果吧!
这样的价值观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比如缺乏奉献精神、难以达成共识、拉低集体效率等。
但我十分佩服他们这种“坦坦荡荡争取个人利益”的自信。
咱们的教育里,好像一直都缺失了这一块!
  •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心甘情愿牺牲个人利益,但碍于舆论压力不敢为自己争取。
  • 有的时候,一向“无私”的人突然“自私”一下,社会评价就会急转直下。
04
在英国养娃这些年,我其实并不是第一次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第一”这个概念的渗透。
比如几年前网上流行过一个所谓的《英国小学生守则》。
我要说明一下哈,这个《守则》其实并没有确切出处,也不是英国官方发布的,但确实每一条都符合英国人的教育观。
这个教育观的核心就是:
自己最重要。
作为妈妈,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
尤其是对小朋友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无私奉献”,所以最应该先“自私”地平安长大。
这跟咱们古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异曲同工。
当然我们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分享、同理心、助人为乐等等美德,在成长过程中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行、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等到他们长大以后,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自愿去体验奉献的快乐;
万一没有能力的话,也能做一个过好自己小日子,不受道德绑架的普通人。
云闺蜜们,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呢?大家平时又是怎么教孩子的呢?
欢迎在留言中交流分享。
别忘了给糖糖妈加个星标⭐️,多来看看,常常互动,才能不失联哦!上一篇公布了参与星标活动的中奖名单,还没看到的一定要去看看,有没有自己,赶紧私下后台留下收货地址哦~
我是爱你们的糖糖妈,下期不见不散~😘
END
推荐阅读
上周我收到学校的一封邮件,要我给孩子带1英镑》
《大声说“不”!帮孩子建立身体的边界感,英国学校这么做》
《糖糖老师的几句话,差点儿把我给说“抑郁”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