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法律评论
《清华法律评论》
Tsinghua Law Review
卷首语
一、疑惑与探索
       法律总是滞后于时代发展,而法学研究不可不引导发展方向。20世纪的“法与社会”研究运动强调关注社会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促进法律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变革。其中以诺内特与塞尔兹尼克为代表的伯克利学派在《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中提出了法律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关系的不同范式类型,指出从崇尚政治权的“压制型法”到强调程序正当的“自治型法”,再到关注规则内在价值和实体正义的“回应型法”的法律发展进程。迈向“回应型法”的主张成为法治发展的新理想,一经引介即在我国法学界引起热议。经过四十余年,“回应型法”的主张历久弥新。法律发展的根基在于社会发展,而社会的进步、民生福祉的增进也依赖法律的变革。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等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现行法制带来诸多的挑战和冲击,同时也向法律学人提出了诸多新问题。为此,《清华法律评论》第十卷第1辑以“疫情防控与法律回应”为专题,结合备受学界关注的其他问题,精心甄选13篇佳作刊发,着重回应当下的热点问题。
二、论文摘要
      “疫情防控与法律回应”专题栏目共有6篇文章,其中4篇论文,1篇笔谈,1篇随笔。王晨光教授的《以问题探讨为导向 以制度建构为目的——〈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的路径建议》从现行传染病防控法律的文本体系和现行制度运行两个角度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提出“明确具有相关决策权的主体和程序”等六项主要修法建议。周光权教授的《疫情防控与刑事司法政策的尺度》通过对疫情防控期间刑事司法政策的回顾和检视,肯定了在疫情防控期间刑事司法政策总体上的合理性,但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劳东燕教授的《疫情防控中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指出,疫情防控中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给疫情防控提供助力的同时,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带来的巨大挑战也值得警惕,应避免对疫情风险进行过度控制与预防,从而造成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不当侵害。陈杭平副教授等人的《论“善意执行”的内涵——以应对新冠疫情为切入点》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善意执行”理念在实务中存在被误解、误用现象,应将其分解为“一个重心、一项核心原则、一种利益平衡方法”,阐释各构成要素的内容。高其才教授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挑战》认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基础,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关键;依法进行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是防控疫情的根本。陈云良教授的《湘雅、协和为什么是教会创办的——兼论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通过对湘雅、协和医院创办的历史考察,总结了我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疫情防控的公共性,国家履行了积极义务,保障患者都能及时得到救治,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上述文章对当下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提供了有益思路,值得理论界以及实务界的重视与参考。
       “评论”栏目共有4篇论文。黎宏教授的《论中国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通过对“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历史沿革的考察以及不同学说的评析,认为不管是将“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犯罪成立的客观要件还是主观要件,将履职时未被请托,事先也没有约定,但事后基于该履职事由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一概认定为受贿罪,无论如何都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嫌疑。李冠煜副教授的《客观归责论的理性反思》对客观归责论在不同层面都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认为我国刑法在维持现行犯罪论体系的前提下,不应全面借鉴德国刑法学中的客观归责论。刘东辉博士的《强制盈余分配的类型化研究——以〈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第15条为基础》认为,盈余分配涉及公司自治原则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股东平等原则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应该借鉴动态体系论的方法,综合考量控股股东的过错程度、小股东利益受侵害的程度、公司分配股利的财务能力等要素。赵丽君博士的《我国行政主体职权法定的法定机构模式》主要研究了简政放权原则指导下的权力下放问题,为行政主体理论的重构、行政主体职权法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论证途径。
      “实务研讨”栏目有2篇论文,均对实务处理相关问题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吕翰岳博士的《受强迫行为中刑事责任的认定——章某某受迫杀人案鉴定式分析》通过对具体案件的鉴定式案例分析完整地展示了鉴定式案例分析的撰写方法。陈文涛博士的《虚假诉讼“关联犯罪”的教义学展开及实务检讨》立足于近年来在实务中关于虚假诉讼“关联犯罪”的判决,以类型化的方式将虚假诉讼“关联犯罪”的主要事实类型明确化。
       “调查报告”栏目的《大图之谓——中国法学院藏书情况调查》是由金文璇、赵曜、张碧珊、关雯月等人合作完成的。该文为衡量一个大学法学院的实力提供了一个不太被注意的侧面——图书馆的藏书情况。文章提出,大学不仅要有“大楼”与“大师”之谓,也应当有“大图”之谓,揭示了衡量法学院实力的一个创新标尺,为老师和学生了解法学院校提供了另一可能的视角。
三、致谢
     《清华法律评论》创办十多年来,在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学术刊物。有赖于申卫星院长、龙俊老师等学院领导、老师们的厚爱和热心扶助,《清华法律评论》才能肩负新时代的使命,在2020年重新扬帆起航。在本辑组稿过程中,我们收到了广大学者的诸多投稿以及王晨光老师、高其才老师、黎宏老师、周光权老师、劳东燕老师、陈杭平老师、陈云良老师等慷慨赐稿。本辑的审稿、校对等工作倾注了编委会同仁的诸多心血与付出。此外,本辑的出版也离不开法律出版社高山老师、曲杰老师的有益建议和辛勤编辑。在此,谨向诸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期盼诸君能继续关照成长中的《清华法律评论》!身处改革永无止境的时代,中国法学要走向何种意义的法律现代化仍需学人不倦探索。《清华法律评论》希冀以自己微薄之力,继续在这“你来之前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探索中撑起一方天地。
编者 谨识
2020年5月1日
目录
1.卷首语
【专 题:疫情防控与法律回应】
2.王晨光:以问题探讨为导向:以制度建构为目的——《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的路径建议
3.周光权:疫情防控与刑事司法政策的尺度 
4.劳东燕:疫情防控中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5.陈杭平、姜惠雯:论“善意执行”的内涵 ——以应对新冠疫情为切入点 
6.高其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挑战 
7.陈云良:湘雅、协和为什么是教会创办的——兼论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评 论】
8.黎宏:论中国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

9.李冠煜:客观归责论的理性反思

10.刘东辉:强制盈余分配的类型化研究 ——以《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第15条为基础

11.赵丽君:我国行政主体职权法定的法定机构模式
【实务研讨】
12.吕翰岳:受强迫行为中刑事责任的认定——章某某受迫杀人案鉴定式分析
13.陈文涛:虚假诉讼“关联犯罪”的教义学展开及实务检讨

【调查报告】
14.金文璇、赵曜、张碧珊、关雯月:大图之谓 ——中国法学院藏书情况调查
《清华法律评论》团队成员
顾问委员会
主       席:章  程
顾问委员:高丝敏   蒋舸   龙俊   鲁楠   任重   
屠凯   王钢   汪洋
编辑委员会
主        编:李  游
副  主  编:李亚冬   李志恒

责任编辑:杨绪峰   吕川   叶开儒   王敏   蔡嘉炜   李淼   夏敏   李焕集   曹文姣   刘蕊   陈一新   程威   杨雪   崔宏伟   刘鹿鸣  
助理编辑:杨慧莹   肖琪   田清芳   王源   周梦迪  何源   刘子茜   夏宁蔚   刘 爽

清华法律评论
学生创办,优良期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
以下群组凡有发广告者立即请出群组,永远不得进入
考法学博士,进入法学考博交流群;考医学、工学、理学等等的进入非法学考博交流群!
▼以下为2022年非法学考博交流群▼
▼以下为2022年法学考博交流群▼
凡有发广告者立即请出群组,永远不得进入。
点击阅读原文,收获更多有用知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