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C讲坛
C计划主题讲座精彩实录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载到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媒体转载C计划的原创文章,请联系小C,注明作者,在文首标明文章转载自C计划,文末保留C计划简介二维码,并以“阅读原文 ”的方式回链到本文。
如何核实灾害中的传言?
编者按:在上周(12月27日)的C讲坛上,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郝南和大家分享了如何提高灾害中的信息素养。由于讲座中干货众多,我们将此次讲座内容分为上下两部分推送。今天推送的是第二部分,[如何核实灾害中的传言]。想看第一部分,可以戳这里。感谢志愿者莲炘、独乐乐,众乐乐的录音整理!戳“阅读原文”,即可重听当日精彩讲座~
救灾中的传言

信息在救灾中的作用,大家可以通过几个案例大概了解一下。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就像这张图一样,我们就是在一线英雄背后的默默的支持者。就像所有的英雄电影里一定会有一个在后方的接线员,这种后方的工作人员去指引英雄们在一线的行动。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灾后很多信息,尤其是流传越广泛的信息它越有可能是不可信的。在灾害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多变的环境里,所有的信息都是需要校验的。
比方说,灾后经常性的传言有这么几种。

1 死亡人数
首先是死亡人数。
死亡人数的传言,惹出很多风波。总会有人说,政府没有公布实际情况。我的朋友在当地,我的朋友的叔叔,或者我的朋友的阿姨怎么样,亲眼看到了多大堆的尸体,怎么怎么样,说得活灵活现。但是一般来讲,这种细节一般都不可信,哪怕是你所非常信赖的长辈,你所信赖的亲友,关系最近的人,只要不是他亲眼看到,他转发的信息,都很有可能不是真的。而在灾后的传言中夸大这种死亡情况,并不仅仅是中国这样,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而且,在去年日本联合国减灾大会上,还专门有专家对这种谣言背后的心理机制做过分析。就在前两天智利的地震中,震中在人迹比较少的地方,影响是比较间接的,但我们在搜集推特上的信息时观察到,也有人说有一个矿井里填满了尸体。然而,我们了解了周边情况,发现周围根本没有什么矿场。这样的信息肯定也是一场谣言。
2 水库泄洪
和地震相对应的,每次水灾之后,尤其是大的山洪之后,总会有人说是水库放水造成了山洪。
在2014年7.21洪灾的时候,有一个媒体的记者到前线去,他说他的朋友听警察讲上游水库马上要泄洪,要求大家赶紧疏散。要知道他是一家比较权威的媒体的一个比较知名的记者,他发的这条微博,真的使当地很多人开始准备赶紧逃生。实际上,根据我们的勘查,这个地点上游根本没有水库。他所说的水库的开口完全是朝向另外一个方向。那个水库不管怎么放水,水都不会流到他所讲的那个地方去。
类似的传言还有很多很多,比方说这次的邢台水灾(大家叫邢台水灾,我们倾向于叫河北洪灾)。河北洪灾洪水真的很大,三更半夜的时候,突然三米多高的浪,从一个从来没有水的河道上冲下来。这是非常容易让人想不通的一件事。很多人都说这是水库上游泄洪造成的。但是根据我们对天气情况、事后数据的勘查和实际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这就是自然现象造成的,并不是水库造成的。相反,这些上游的水库还起到了消解洪峰、蓄洪的功能。实际上它是有益无害的。仅仅有一个水库,在下游被淹的过程里面可能起到了作用。
3 疫情
另外一个常见的谣言,就是说当地出现疫情。一开始可能只是说,哪个地方的哪个孩子拉了肚子,或者几个人拉了肚子——这种情况其实在灾后挺常见的。因为环境的改变,着凉,或者一些其它的原因吧,容易造成儿童腹泻。或者说水质变化带来一些问题,但这并不能说是疫情。
我们对疫情有太多太多误区。首先,我们认为尸体传播疫情。尸体一般只传播鼠疫。但是鼠疫在中国已经绝迹很久。尸体其实并不传播太多的疫情。其它的还有一种炭疽,炭疽也只是说你身体上有伤口时候才有可能影响,传播条件也是非常苛刻的。除此以外,尸体几乎不会造成任何疫情。灾后常见的疫情,消化道疫情常见的是霍乱,和菌痢。这两种疾病都是饮用的水和食物不清洁造成的,在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发生。但是灾区都比较重视卫生工作。只要我们勤洗手,把水烧开,坚持吃炒热的食物,一般来讲不会有这种卫生问题。
我们国家灾害那么多,近些年还真没有哪一次真正的出现过疫情传播的情况。那么呼吸道的疾病,可能更致命一些。比较致命的有麻疹。大家可以百度看看麻疹是种什么样的疾病,它对于幼儿更具有杀伤力,而且是在一种密闭的、比较集中的人群环境里。比方说教室聚集太多人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开阔的场地就比较难了。真正的疫情实际上有十几种。但是中国其实都不是这些疫情的高发区。所以疫情在国际灾害里会更经常出现,比方说海地,霍乱就是一个很令人抓狂的问题。这次飓风之后,海地至少有上百人因为霍乱丢掉了性命。没有在飓风中丧生,但却死于霍乱。这在一些卫生条件糟糕的地区确实是问题。但在中国,疫情一般都不构成太大的威胁。
4 没有援助
还有一种信息,是抱怨没有援助。
我们得两面来看,辩证分析。有的时候呢,这个信息是过时的。因为第一时间里,我们永远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人。所有援助的到来都是有先后的,物资发放也是有先后的。这个过程总是要有时间的。总有人在第一时间,在别人得到援助时没有得到援助,所以他们这时候发出声音是很正常的。但是问题是他们发出这种声音往往没有包括时间信息,又没有说这是哪一天的情况,那么在传播过程里面,每一个人都会把传播的内容当作当天的信息不断地传播。所以到两天三天后,这样的信息就会变成一个过期的信息。而过期的信息就是不实的信息,它会造成错误的判断。
还有有些地方其实并不是没有援助,只是他觉得他没有得到应得的援助。他的心理上不平衡,这叫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为了吸引大家的关注,会在网络上说他们没有得到援助。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方说有一次地震,有一个村至少有四个自然组。其中三个组在山的正面,得到了政府的援助。还有一个组在山的背面,和村委会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物资没有先发到山后那个组,但是后来也发到了。他们在网上说没有援助的信息,被人民日报的微博转发。当地政府反复盘查,村委会都说,东西我们已经发下去了,政府也确认已经给他们好几拨物资了,那这里边就存在比较微妙的原因了。
到底灾后会不会有谣言里说的救援不到位的情况呢?确实是有的,但是这些情况一般都不会通过公开信息传递出来。
现在地方上更常见的是夸大灾情的现象。把灾情说得严重一点,就可以得到更多来自中央或地方的财政补助,或者其它一些援助措施。所以现在,一般在西部地区,我们更需要谨慎去听取灾情,警惕被夸大的可能。
但是在一些并不了解国家救灾统计制度的地方——因为不是所有地方都经历过灾难,如果地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或者说一段时间没有经历过灾害,可能主政官员确实不了解情况——他就有可能出于规避责任的考虑,去瞒报灾情。这种情况在近年确实发生过。比方说前两天这个央广就爆出来在2012年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就发生过这样一起瞒报灾情的事件。灾情和死亡人数瞒报,低了整整一个量级。
这样的事情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这些信息我们是要更谨慎地看待。我们到底怎么样去分辨这些信息到底是准确的还是不准确的?我们的经验和我们做过的工作告诉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去除这些信息的杂质,去除不实的部分,然后把它们还原成有价值的、可用的信息。
“正确的”灾害信息
这里就要讲到核实的概念。
我们认为核实是分了三个层面。
首先是要对这个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就是说他说的每一段话都是真的,而不是假的。
然后验证一下这条信息的现状,在我们去核实的这个时间上是否还是有效的,有可能它已经改变了,有可能它已经不需要再关注了。
最后我们要通过半结构化的方法去挖掘出这个信息的细节。一个真实的信息一定有细节,一个虚假的信息一定经不住细节的考究。
我们认为一条正确的灾害信息应该具备以下几条特征。

1 存在的、真实的
我们认为所有存在的事物它都是建立在细节上的,也就是事物是存在于细节之中的。那么一个信息如果它反映的事物是真实的,那就经得起无穷无尽的细节的挖掘,因为它是存在的。那么我们的衡量方法,第一步就是确认这条信息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可追溯的,都是可以找到的。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柯南的一句话:真相只有一个。
2 及时的
另外,这条信息是真实的,并不等于说这条信息是及时的。而及时的特征,就是说这条信息到现在,比如说村子还缺什么东西,这个信息是可以被及时反应出来的。而不是在这个需求已经被解决了之后再把这个信息反馈出来,它所描述的那个时间点已经变了。这就是时空的变化性。而且在灾区里面事物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可能一个小时之后,一个基本的事实就会发生改变,那么如果这个信息跟不上这个变化的节奏的话,那它就没有用处。
3 可用的
最后,就是这个信息是可用的。就是对具体使用这个信息的人来讲,它是有意义的,可以用的。如果一个信息太庞大,太模糊,或者太宽泛,那么它对于救援队员来说,他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比方说你说这个地方受灾非常严重。那么非常严重,缺吃的么,喝的么,多少吃的呢?如果只有缺吃的这么一个信息,我们应该送什么过去呢?送什么类型好呢?这样的信息没办法对行动构成支撑。信息是有用的,对于我们才是真的要的信息。那么在信息里边,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细节),来源,有效性。我们都知道,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我们在处理的时候,因为心急,想把这种迫切的需求传递出去。所以有的时候,不经意之间就丢掉了信息里不可或缺的要素。

比如说最容易被我们丢掉的就是时间信息。而我们恰恰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信息。它决定了信息是否是及时的。它的有效的时间区间是多少。我在网上看到的西藏的学校学生缺冬衣。这样的信息在网上传播了大概有七八年时间。它为什么会传播七八年呢?因为它没有带时间标记。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一条七八年的信息。所有第一次看到信息的人都会以为它是昨天发生的。这样的话,这些信息就会无限制地传播。我们管这个叫做癌信息。
信息要想有用的话,它必须标注地点。没有标注地点的信息,我们是没有办法使用的,所以地点也是很重要的。
讲清楚这个事它是怎么样的,主体各方面是怎么样的,需要叙述能力,要表达清楚。有时我们很难把一个问题在有限的字句里讲清楚。更重要的是,这个信息需要一个可回溯的途径。也就是说这个信息反映出了这个信息最早发出的源头。我们可以通过跟源头的再次确认,来了解这个事件本身它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还是否存在。
这里还要格外说一下,一个灾害里的事件,任何一个事件它在信息当中的体现具有至少三个时间点。第一个时间点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第二个时间点是这个信息被发出的时间。这两个时间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相对来讲,第一个时间可能会更重要一些,我们经常容易把这两个时间搞混淆,把发布时间错误地当作事件发生的时间,刚才已经举过这个案例了。更容易被忽视的是第三个时间。就是我们所讲的信息更新的时间,也就是最新的被核实的时间。这个表达这个信息从发生以后到现在有没有变化。而灾区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在发生变化,我们知道我们最新得到的这个情况是什么。
然后同时我们也需要知道这个信息是谁编辑的。这样的话,如果发现信息出现问题,就可以去了解这个中间渠道,这个就可以对信息的质量进行进一步地控制。
如何核实灾害信息
这里面就说到了核实的概念了。

比方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在网上发条信息,信息反映出来的情况非常危急,他说这个村子被洪水淹没了,有人在房顶上,急需救援。然后我们打电话问,你是发过这条信息吗——这并不能对这个信息构成有效地核实。试想发布这个信息的人并不清楚这个信息是不是真实的,那么你问他得到的结果是,你只能验证他发布了这个信息,但是信息本身是无从验证的。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无效的核实,而这恰恰是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所做的所谓的核实的工作。
我们认为核实,首先是要对整个事件的全貌进行一个更明确地、细化地梳理。比方说,这个村里如果有人反应出受灾非常严重,没有得到援助,那我们要去核实它,就要去了解这个村子具体的损失和需求是什么样子的,用数据,或者用数字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这里边就要用到C计划可能经常讲到的内容,就是opinion和fact的区别——意见和事实的区别。
我们经常讲,说这个地方受灾非常”严重”——这是我们用来形容灾害严重程度最常见的一个句子。但是要记住,这是一个opinion,这是一个主观的意见,并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任何人都可以认为他所遭受到的是一个严重的事件,但是这个事件是否是严重,我们需要用数字,或者真正的事实来说明。
比方说,我们说到一个村子的严重程度,我们需要知道这个村子它的至少房屋损毁率是多少。以地震为例子的话,就是房屋损毁率这个数字能够更清晰地界定出来这个地区的损失程度的。那么进一步的,如果我们确实想帮助这个村子的话,我们就需要知道这个村子到底有多少人,到底有多少人是严重受灾的,有多少房子,有多少房子是倒塌无法居住的,这个地方是否有足够的水,还有足够的食物,然后它有什么道路可以到达这个地方,道路可以去走什么样的车,当地有没有通讯,有没有电力,当地的学校和医院是否是正常的,等等等等。
那通过这样的一系列的数字,我们就能够勾勒出这个村子大概是一个什么状况,需要什么样的援助。这个信息只要是时刻更新的,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更新的情况去制定相应的援助计划。
所以我们讲所谓的信息核实呢,是需要通过几个步骤的:

首先,我们要去把这个信息回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如果是转发的话,到底是谁发出来的。有的是转发的,没说转发,那也不是第一手,我们一定要找到最初的信息来源。确定了信息的可追溯性。
第二,我们可以有第三方的一些判断。比方说,我打电话给一个村民,但是村民有可能仍然是夸大情况,这个我们是通过电话单方面无法核实的。我们就可能需要进入到调查现场,用观察的方式,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视角的信息。这两个信息有可能吻合,有可能不吻合,但不管吻合不吻合,都不能说这个信息仍然是完全准确的,我们还需要通过一些逻辑,一些内在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要注意因为时效性的原因,我们的信息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投送给这些能解决问题的人,所以所有的信息都不可能做到完善地核实,它不可能像调查记者写报告一样,把所有的证据都罗列清楚用于揭示真相,而真相也往往是扑朔迷离的。但是我们需要让信息尽可能的贴近于事实,尽可能地能够帮助我们去解决那个地方的需求和问题。
所以,我们到底要把细节了解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一个用经验和专业性不断地去完善的过程。那在这条道路上卓明仍然在积极努力的探索,我们也制定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我们发现光从社交媒体上去被动地接受信息,是不能满足灾区的需求的。不能等着那些人求救,我们再去关注。很多地方,更严重的地方是连求救的能力都没有的。所以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寻找那些我们需要去救援的地方,或者说是没有发出声音的地方,我们收集信息更主动。首先研判划定一个范围,排查出这里面所有行政村的名称,逐个的去判断,逐个的去联系村子里的情况。这个过程的关键点就是怎样找到当地村组的联系方式,这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里面我们所说的网络搜索技术就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可以通过化肥网站,通过这种村民亲戚朋友的关系,通过贴吧里的具体人和当地人的联络,可能就是村里的人在外面打工,其他的各种各样能使用到的手段去搜索。那么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互联网时代,它给我们带来了无比丰富的连接的可能性,我们相信中国任何的一个农村都可以找到这种联系,来搭建起这种信息的联络渠道。

接下来就是用我们半结构化问卷的方法去勾勒村子的状况。村子的状况就包括了几个方面:人口,损失情况,是否已经有救援,有多少救援,安置的情况,目前主要的需求,以及学校和医疗卫生条件如何……我们把这几个情况归类成12问。

这12个问题,实际上不仅仅可以用于国内。通过这12个问题,当然我们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毕竟有一块语言的因素嘛,问题要尽量地简洁明快,目标指向非常清楚。

让我们非常欣慰的是,如果当地受灾确实非常严重的时候,他们非常乐意,也非常积极地配合我们去回答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收集,我们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去获得村组社区的大概情况,而且这个情况完全可以为下一步地针对这个地区的援助做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但是这个方法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限制。我们目前更多地依赖一些远程的方式,因为不能看到,不能实际亲眼去观察,所以我们更依赖于访谈对象的知识以及诚实的程度。如果一个访谈对象他足够狡猾的话,他有可能把这个情况编织得我们无从分辨。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我们现在谷歌地图的普遍应用,使得我们可以从天上看到这个地区的许多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他的说法进行一个校验。如果都能验证的话,可靠性还是相对比较高的。但是还是最好有人亲自到现场去进行观察,构成另外一个角度的信源。
另外一个局限性就是灾区的情况,尤其村里的情况变化是非常快的,这个情况毕竟要投入一定的志愿人力成本,尤其当我们需要排查的对象太多的话,我们也没有办法每天对村子的现状进行更新,那么过去半天一天以后呢,有可能村里的情况就发生变化了。所以我们每条信息都会附上一条声明,让使用方的人再次按照我们提供的信息来源进行验证。
这是我们呼吁所有使用我们信息的人都要注意的一点,这也就是再进一步强调了时间和信息来源的重要性。
我今天本来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内容,信息的类别,灾害发生时到底要收集哪些信息。不同的信息的收集方法真的是有很多差别,今天的时间里不可能完全讲完,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参加卓明的工作,在这个过程里大家一起去开发和探讨,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乐趣的过程。

主讲人|郝南
2007年北大硕士毕业留校任牙医。
2008年成为汶川地震志愿者,踏上公益道路,此后在灾害响应、民间草根公益发展、青年公益等方向积极探索实践。
2010年玉树地震期间,创建专门处理救灾信息的志愿者组织“卓明”。
2014年6月成为哈佛公民与社会创新种子社区成员(Harvard SEED Fellow),10月辞去北大工作,全职公益。
2015年参加联合国减灾大会及响应尼泊尔大地震后,开始努力将国际人道援助体系和标准介绍到国内。致力于从信息不对称和智力资源不均衡入手,提高行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更好的未来有赖于更多公民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并将全身心为此而努力。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
致力于解决灾害援助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通过发布研判报告、救灾简报、受灾社区信息等产品,以及构建机构网络、开展能力建设等方式,帮助参与救灾的组织机构了解灾情与需求,相互协调,从而更有效率的帮助灾民。
正在报名!
PlanC-Edu
Civic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
或许你还想了解更多
思辨 X 赋能 X 改变
Change your mi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