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到广州的航线,我飞过好几次。也许,在某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也曾从舷窗遥望过脚下那片群山。那片山,苍翠葱绿,充满诗意。但我从没想过,如果从窗口看到这片大地扑面而来,那是一种何等的绝望。
3月21日,有一群人经历了这种绝望。
轰然一声之后,山谷归于平静。而尘世间,顿起轩然大波。
也许是坠机地点离广州很近,也许是被反反复复的疫情折磨得多愁善感,知道坠机消息后,先是懵了好一会,然后整个心都揪起来。
8年前的马航事件,虽然失踪人数更多,大部分也都是中国人,但发生地点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而且是失踪,不是明白无误地坠毁。两种痛感是不同的,一种是缓慢扼住喉咙,呼吸逐渐困难,一种是一只手抓住心脏,猛地撕扯。
破防,这个词,这两年用得太多了,有时我有点抗拒使用。但是这次我不得不承认,昨天我破防了,郁积在心中的一些情绪,破堤而出。
刷朋友圈和上微博发现,像我这样的,遍地都是。
无数人在刷屏这段话:
我们这一生,如果平平安安直到老去,已经是大幸。错过了飞着飞着就不见的航班,躲过了突然就失控狂奔的车辆,避开了凌晨因为地震崩塌的城市。如果这一切你都侥幸没有遇到,未来的日子请一定要好好活着,想做的事要抓紧做,没说出口的话要记得说。无论如何都希望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能平平安安过完这一生。
这样的话,以前觉得矫情,但昨天不觉得。
最难过的肯定是遇难者家属。昨天看了一家媒体的报道,一名乘客的妹妹开始不确认自己的姐姐是不是在那趟航班上,她进入接待区后马上报上了姐姐的姓名。工作人员查询名单之后,“未几,屏风后传来了一声哭声。”
令人心碎的细节。
无数人为此心碎,包括民航圈。
飞机失事,普通人可能偶尔提心吊胆,但是对于那些整天飞来飞去的民航人,则是每天都要想了又想的事。
我对这群人充满尊敬。近12年、4227天、超1亿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神话。创造这个神话的队伍,一定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这个队伍的管理规章,一定是最严格的。这个队伍的工作态度,一定是最谨慎的。
他们必须每时每刻都做对,还要努力做好,因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个瞬间会决定对他们一生的评价。
飞机失事,他们比谁都更为痛心,机上人员,不但有他们的服务对象,更有他们朝夕相对的兄弟姐妹。
今早,我看到一张据说是机组人员的合照。戴着口罩的他们,聚在机舱中部,眉眼如画,生机勃勃。
生命的最后一刻即将来临之时,她们可能还在低下头,全身紧迫用力,大声喊口令:紧迫用力,弯腰低头,brace。
直到最后一秒,她们都不能分神,她们想着的还是机上乘客。她们无法好好和家人告别。
在民航人的第一课上,他们会被告知,乘务员的第一职责是保护机上旅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组织旅客撤离完毕后要再次清舱,防止有旅客因失能而没有撤离。清舱完毕后,机长最后离开飞机。上的最后一课是,如果遇到不可逆转的空难,尽力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尽可能减少伤亡人数,然后,坦然赴死。
一个民航人昨天在一篇文章后面留言说,记得培训的时候教员说过一句话:“大撤是我最不希望你们用到的,但也是你们必须一定要会的。在应急事件中,旅客除了你们是没有依靠的。”
真正的别离,没有杨柳依依,没有长亭古道,没有更尽一杯酒。可能在一个毫无征兆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些人就永远消失不见。
我决定以后对空姐态度更好一点,更多一点微笑,更多一点问候。
今后,我肯定还敢坐飞机,肯定还敢选择东航。总体来说,我是一个理性人。坐飞机出事的几率,远远低于乘坐其他交通工具。航空公司比乘客更不愿意发生事故,一次教训之后,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做好安全防护,全力避免事故。
123名乘客,我不能去想最后关头他们的心情,这种念头,甚至只要一动,心都抽疼。我宁愿相信,最后时刻他们是互相拥抱着迎接扑面而来的终极命运。
1985年的日航123空难,是史上单架飞机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空难,500多人遇难。
飞机起飞前,一个妈妈将自己五岁的儿子送上飞机,让他单独回乡,从此天人永隔。多年以来,她始终无法释怀,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更折磨她的是,她无法想象飞机从起飞到坠毁这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那么小的孩子又是如何度过的。周围都是陌生人,最后时刻他连妈妈都看不到。
有一天,她接到一个电话。一个老人问她,请问您的儿子是在飞机某排某座吗?她说是的。老人说,我女儿也在那架飞机上,就坐在您儿子旁边。我女儿是一个非常温柔善良的人,所以请您放心,在最后的时间里,您儿子不是孤单一人。
这个故事,很久之前我就看过。昨天再次看到,依然是眼湿湿。
每次空难,除了带给世人极致的心碎之外,我想,最大的意义是,提醒我们更好地活着,更好地去爱,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世人。
少一点争吵,多一点拥抱。一辈子这么短暂,有什么样的纠结,不能够在相视一笑中得到化解呢?
用爱和美,装点这世界,才不枉我们此生之行。
往期回顾
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