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前两天我们写了篇文章,说生育率下降叠加老龄化以后,大多数城市,都很难靠房产保值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应该都看到过,新闻报道日本的生育率很低的事情。
今年我们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后,大家突然发现,我们的生育率居然可能要低于日本了。
01 生育率低于日本了

根据2021年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是1.3。
也就是说,现在我国每对夫妇,大概只生育1.3个孩子。
这还是因为近几年,存在二孩堆积效应,才能达到的生育率水平。
为啥会这么说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至2019年我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
但这里面有0.3-0.4的生育率,可以归因到二孩堆积效应。
在扣除二孩堆积效应以后,这几年的生育率仅为1.1-1.2
目前日本的生育率在1.36,韩国在0.92。我们国家扣除二孩效应,只有1.1-1.2,可能已经比日本还要低了。
看完这个数字,是不是很多人觉得都没想到。
现在东亚三个相对发达的国家里面,日本的生育率居然是最高的。
说起来目前日本的生育率形势,其实已经非常严峻了。去年日本出生人口只有80多万,死亡人数高达150万。
每年死了的人比生出来的多,这已经是日本连续第14年,出生人口要比死亡人口要少了。
隔壁韩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从2021年开始 ,韩国人口就步入了负增长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是人口研究的权威,他在相关评论文章中写到:
“显然,中国人口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的时期渐行渐远,人口惯性增长阶段也在趋于尾声,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时代则渐行渐近。”
02 日韩是一面镜子
为啥我们要看日韩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日韩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排头兵。

这俩国家和我们文化比较接近,都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战后发展路径也差不多,都是先搞代工,再搞出口。之后搞科技和制造业升级,一步步走过来的。
虽然韩国从体量上看,稍微小一点。但是日本不管从经济体量还是人口结构看,都和我们非常类似。
可以说我们过去,乃至现在热议的很多社会现象,日本人都经历过,只是比我们早了二三十年。
在经济繁荣期,日本女性的择偶条件问题,就在日本一度成为热门的话题。
二战以后因为男性大量阵亡,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鼓励生男孩儿。
政策的鼓励造成了男性出生比例持续升高,1966年达到最高峰的107:100。
等这些男女长大成人进入适婚期是1980年代,这时候出现了男多女少,适婚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
当时因为经济繁荣,日本女性就业容易,刚入职的女性拿个百八十万日元一点不稀奇。
日本当时的择偶条件,也开始向三高看齐,起步要求就是年薪1000万日元。
泡沫时期年轻女性,被年轻男性视为女王。那时候的日本女性,把男性分成四种。
第一种叫跑腿男。是需要跑腿时候的车夫。那时有些女生出门是绝对不坐地铁公交的,1990年《周刊宝石》报道,女大学生每30人中有车夫的就有28个。
第二种叫付账男。女生出门吃饭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你的那种。
第三种叫上贡男。需要时常送礼物给女生,女生会给点甜头,但别做什么过多期望。
最后一种当然是本命男了,这个字面意思很明确,就不需要解释了。
在泡沫时代,日本男生日子还是挺艰难的,想追女孩子,除了帅就是钱。
那时候“日本大嘴巴”三得利社长佐治敬三有句名言: “这可是女大学生身价最高的时代啊!”。
再比如现在大家嘴里的各种内卷,年轻人就业不容易,伴随着日本经济增长放缓,其实都出现过。
甚至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还有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其实基本上也差不多。
如果看过那段历史的话,你再去看现在的很多事情,都不会觉得奇怪。
为啥两边会出现类似的状况呢?是因为从人口结构经济起飞时间上看,我们比日本晚了三十年。
所以观察日韩,尤其是人口结构和我们更类似的日本,能总结出许多有用的规律。
03 生育率趋势对比
二战以后的1946年到1948年,日本曾出现过短暂的婴儿潮。
这个阶段小日本的总和生育率超过4,也就是一对夫妇会生4个孩子。
到1948年的时候,因为人口出生率太高,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节育的措施,随后生育率逐步开始下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日本的生育率快速下降至2.1左右的人口更替水平。
这个生育率水平,在维持了接近二十年没啥明显变化以后,终于撑不住了。
1989年的时候,日本的生育率创下了1.57新低,震惊了日本国民。
在历史上,日本人把这次事件叫做“1.57危机”,这时候大家突然发现年轻人不生了。
六年以后的1995年,日本生育率首次低于1.5的警戒线,并且在2005年跌至1.26。
后面随着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日本生育率在2015年回升到1.45,但却再也没有提升到1.5以上,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4左右浮动。
有意思的是,伴随着1995年日本步入老龄化,同时跌破1.5的生育率警戒线以后。
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也开始高位震荡,再也没有恢复过去的高增长。
同样在1995年,日本的生育率跌破警戒线以后。家庭月收入和人均GDP增速一样,也开始高位横盘。
为啥说1.5是个警戒线呢?
正常情况下,一对夫妇要生育2个孩子,才能保持两代人口数量的基本平稳。
考虑中间的其他因素,学界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达到2.1,才是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
从历史和国际经验看,大家一般把总和生育率1.5,看成是一个分水岭。
一旦某个国家生育率下滑到1.5以下,就有很可能会掉入低生育率陷阱。
什么是低生育率陷阱呢?这是奥地利学者鲁茨在2005年提出的一个理论。
鲁茨认为,一旦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以下,那么生育率如同掉入陷阱,想要扭转下降趋势会变得无比困难,甚至不可能。
和日本类似的是,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们国家人口增长出现过三次高峰。
不过在1991年以后,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跌破了2.1的自然更替水平。
这个阶段维持了二十多年,和日本的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生育率水平情况差不多。
下图中的红线标注的位置,就是生育率2.1,维持正常更替水平的位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17年的时候,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跌至1.58。
这个1.58的总和生育率水平,基本和日本在1989年的1.57非常类似。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的人口结构,比日本差不多晚了20多年。
日本在1989年那时候出现的生育率降低,我们在20多年以后也出现了。
从统计数据上看,我们的邻居日本是从1995年开始,65岁以上老年人接近15%的。
也就是从1995年开始,日本的国民生育率,跌破了1.5的警戒线。
也就是在2017年左右,我们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开始接近15%。
201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降至1.495,也跌破了这个警戒线。从时间上看,差不多比日本晚了二十多年。
因为我们目前的人口结构,恰好是二十多年前的日本。所以和日本类似的生育率状况,在我们这边也出现了。
03 为啥不生了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为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亚洲这几个相对发达的国家,生育率如此之低?
按照常理来说,生活安逸、吃喝不愁,大家又有各种福利保障,难道出生率不应该比过去高么?
并不是这样的,在工业社会,大家养育孩子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工业化大生产,意味着大家的分工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专业化。
多数人需要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以后,才能被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走上社会谋生。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接受教育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二十多岁大学才毕业,会导致生育年龄大幅推后。
要知道以前农业社会,多数人十四五岁就开始生孩子了。现在二十多岁大学才毕业,工作几年以后快三十岁了。
这时候你想生个孩子的话,远没有十几二十岁时候那么冲动。
毕竟年龄上来以后,做啥事情都要想想利弊。生孩子时候也要想想,教育和养育是不是负担的起。

而且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谋生。
这时候对多数家长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拿出自己被剥削掉剩余价值的劳动所得,拼命砸进教育里面。
期待子女能在教育中杀出重围,最终拿到一个对得起教育投资的卖身钱。
所以我们才看到教育这玩意,这些年已经变成了家长们,不断烧钱的军备竞赛。
东亚几个国家在这点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从小学开始,大家就各种上辅导班不断拼刺刀,一直要拼到大学毕业才算完。
这中间的时间往往长达十几年,几乎消耗掉了父母的整个青春岁月。
生一个娃可能还好 ,要是普通家庭生几个娃,对父母的生活质量,几乎是毁灭性打击。
就连小学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以前看到个段子说:一个小学生的数学作业,是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
仔细算了算账以后,他把孩子删掉了。
在上面这些压力困扰下,多数人的理性选择,自然就变成了少生优生。
家长们都想着,给孩子多投入点资源,期待他在竞争中能杀出重围。
甚至不少年轻人,因为感觉抚育孩子责任和压力都太大了,在这个阶段就选择躺平不生了。
再加上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国家越来越富裕,年轻人早就没有了过去躺下就会饿肚子的压力。

反正经济增速放缓以后,自己奋斗也不会啥特别的成就,躺下还能更快乐一点,那干嘛要去奋斗呢。
能养活好自己,自己钱够花就好了,干嘛要去养孩子。所以现在才有了那句流行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生孩子我享福。
为啥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老百姓越来越富裕,但是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以后,会出现生育率低的现象呢?
因为在经济总量不能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个体能分到的增量就变少了,劳动力不再是稀缺资源。
即使有更多的人,也没更多的活干,也不能产生价值。甚至找份不错的工作,养活自己都不容易。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那全球经济为啥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持续高速增长呢?
因为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技术和生产力突破,经济不是你想增长就能增长的。
原料从哪里来,市场到哪里去,这本质上是个世界分配的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这么容易解决,从17世纪到现在的世界历史,乃至后面的一战二战就不会存在。
所以在经济增速放缓,社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以后,两种社会博弈的纳什均衡产生了。

一个是大家都不生,因为生出来也没有用,只能是增加分母去拉低现在一切指标。
一个是大家都拼命生,多生孩子抢占社会资源,直到资源不够崩溃或者发生战争。
二战前达成的是第二种纳什均衡,现在因为有核武器制约,达成的是第一种纳什均衡。
04 影响主要是养老金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不生就不生呗,对我们能有啥影响啊。
当然有影响了,生育率大幅下滑,其实最大的问题是老人的养老金。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基本都是现收现付制。
啥意思呢?就是你现在交的养老金收上来以后,直接就给现在的老人们发了。
所以现在的老人们领到那些养老金,都是社会上正在工作的年轻人交的。
年轻人账户上交的养老金,会给你记个账。
等你老了退休以后,未来工作那些年轻人交的钱,再拿来给你发养老金。
也就是说你如果是现在工作的年轻人,每个月交的养老金,养的是父母一代。
未来你孩子工作以后,交的那部分养老金,才能养活你这代人。
如果你没孩子,或者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孩子太少,就养活不了那么多老人。
这时候这些老人领到的退休金就不够生活的,只能自己去上班养活自己。
生育率下滑叠加老龄化,就是交现在养老金的年轻人数量不够,养活退休的老人比较吃力。
政府就不得不推迟退休年龄,让大家多交几年少领几年,维持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所有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最终都会无一例外的逐步延迟退休,甚至尽量让大家干到死不退休
比我们提早三十年步入老龄化的日本,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嘲笑中国老人60岁退休跳广场舞。但这在老龄化叠加生育率下滑的日本,对多数老人来说是奢望。
去过日本的人应该知道,到处都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在工作。
手里、积蓄不够的日本老人,是没有退休一说的。大家通过开出租,送快递,去便利店做收银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
由于老龄化严重,领养老金的老人太多,交养老金的年轻人口不足,日本这些年一直在不断上调退休年龄。
之前安倍做日本首相的时候,甚至提出过“老人终身不退休”的规划。
我们以前在《我们终将面临的养老困局》里面,曾经讲过这个事情。
经济增速放缓叠加老龄化,再加上生育率趋势无法扭转,带来的更大问题,是经济可能会出现通缩。
我们前面说过:经济增长到一定体量,如果生产力没有出现突破,增长速度就会随之放缓。
然而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经济增长放缓,叠加老龄化和生育率下滑以后,需求下滑会远比大家想象的快。
如果一个国家出现通缩,结果就是物价越来越便宜,工资越来越低。
物价涨个3%,大家都觉得要死了。过去几十年的日本,就是这个状况。
因为过去很多年,我们国家的经济都在高速增长,人口结构也相对年轻,所以大家感受和抱怨最多的是通胀。
在日本就不一样了,大家抱怨更多的是通缩,而不是现在国人担心的通胀。
比如在吉野家这种快餐店,1990年的时候一碗牛肉盖饭,就卖到了400日元。

三十年以后的2020年,同样一碗牛肉盖饭的价格是352日元。不但没涨价还便宜了不少,几乎回到了1979年水平。
日本1987年有个电影叫《北国之恋》,菜单上的拉面价格只要380日元。
你能想象么?三十多年以后的日本,你仍然可以花380日元,吃一碗简单的拉面。
05 几十年不涨价是好事么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物价不涨不好么?钱更值钱了呀。吃一碗面三十年前什么价,现在差不多还是什么价多好呀
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商品,普通老百姓应该高兴啊,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知道商品价格,是供需决定的。需求少了供应多了,价格自然会下跌。
物价多年不涨,甚至出现下跌,往往是经济停滞叠加需求下滑的表现,会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基础物价代表的是普通民众的劳动收入,因为基础物资是普通劳动者制造的。
如果社会存在温和通胀,是有利于所有人的,这里面最有利的是劳动者。
因为劳动者收入是每月工资,除去花销,本身结余就很少,工资可以随着通胀水涨船高。
20年前赚1000块可能刚刚够花,20年以后赚5000块也是刚刚够花。
但是富人手里有大量的资金结余,社会存在温和通胀的时候,这个钱是不断贬值的。
20年前富人手里有1000万现金,20年以后购买力伴随通胀稀释,可能只剩下400万了。
如果没找到好的理财方式,富人把现金丢在那里不管,财富购买力就会持续缩水,所以大家都会想办法投资保值。
很典型状态就是过去二十年的中国,每年通胀在3%左右,大家天天担心手里的现金贬值,迫切的希望把钱投出去。
在这个预期下,老百姓大胆的消费和投资,整个社会呈现热火朝天的局面。
所以在过去很长时间,我们看到大家都把自己积蓄投入到房子里面去做储蓄。不少人还加了杠杆贷款,以求保值增值最大化。
但是在日本这种通缩的情况下,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钱的购买力,可以一直保持不变。
再加上社会经济停滞、整体需求下滑,有钱人为啥还要投资呢?我拿着这些现金不动,就能持续做个有钱人了。
有钱人不投资,意味着整体社会需求下滑,企业营收会减少,最终导致就业减少。
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打工人的收入下滑,失业和危机意识变得极强。
因此打工人花钱,也变得越来越节俭了,反正钱拿在手里,购买力不会贬值。
买了东西就不一样了,今天2000块买的手机,明天可能就1800了。
理性的经济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生活必需品意外,根本不会去买什么大件奢侈品和非必要耐用品,因为买了就是亏了。
看出来了吧,买面条的人当然觉得,二十年面价不涨很好。但这也意味着卖面的人,二十年的劳动价值没变。
多数劳动者都是无产者,他们没有资产也没有土地,都是靠劳动时间换取报酬。
劳动者参与制造的产品价格没有变化,意味着这二十年他的劳动力价格没有发生变化。
收入二十年没啥变化,在收入不会增长,甚至还有可能失业的悲观预期之下。劳动者会把更多钱存起来,而不是用于消费。
这会使得社会总需求,出现进一步下滑,整个社会的消费也变得非常低迷。
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投资人赚不到钱 ,劳动者也赚不到钱,整个社会呈现一潭死水。
所以在日本我们看到,有钱人和打工人都在存钱,不考虑买股票,也很少做任何投资,因为有可能会亏。
大家都持有大量的现金,导致能保本的理财这时候,会受到强烈追捧。
比如日本三十年期国债利率即使只有0.6%,但依然供不应求。因为投企业债也会违约,只有国债最安全。
可以看出,这个阶段日本不仅经济完全丧失了活力,就连社会阶层流动也锁死了。
06 日本的启示
过去二十多年,大家经历的都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持续通胀对货币购买力的削弱。
很少有人关注,如果经济增速放缓,叠加老龄化和生育率下滑以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

和我们人口结构类似的日本,目前发生的状况,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发生的场景。
第一是因为交养老金的年轻人数量不够,老年人不得不开始延迟退休。
上班时候没攒下足够积蓄的老人,甚至不得不退休以后打工,补贴生活。
很多人应该去过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这些地方很多餐厅端盘子,开出租车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这个原因。
第二是经济增速放缓叠加老龄化,会导致社会整体需求下滑,大家过去天天担心的通胀没有了。
除了少数新兴行业和广大体力劳动者,多数大学生毕业以后,起薪不再增长。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过去二十年,不管是应届生的起薪还是日本人的年收入,都没啥大的变化。
在1999年,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是461万日元。20年后的今天,年收入变成了436万日元,反而还少了。
第三是老龄化叠加生育率下滑,会导致人口进一步向大都市圈集中,小城市的房产变得没什么意义。
目前的日本除了东京大阪,大多数人口流出的城市房价都是下跌的,根本起不到保值作用。
第四是服务业的价格,会变得越来越贵。因为劳动力也是商品,商品价格是供需决定的。
国内的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劳动力供给减少了,但需求依然还在。
所以需要人来服务的行业,未来也会变得越来越贵。体力劳动者从长期看,价格一定是持续上涨的。
最后一个是,社会老龄化导致整体需求下滑的结果,是投资出现下滑。
我们知道利率表示的,是货币这种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
投资需求下滑以后,货币的需求下滑,带来的结果就是利率下滑,不断趋于零利率。
你看现在的日本,在银行存款利率基本就是处于0,甚至是负利率的位置。
所以就连利率是0的十年期日本国债,以及利率在0.6%左右的三十年期日本国债都很受欢迎。

当然了,日本目前展现的这种经济增速放缓,叠加老龄化以后的状况,也可能会得到解决。
如果在未来某个阶段,全球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出现大幅突破的话。
尾声:

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我们国家现在差不多处在日本1995年的老龄化状态。
和日本不一样的是,他们属于先富再老,我们属于未富先老,所以后面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作为个体来说,当然希望生产力出现突破,全球经济继续腾飞,未来老龄化的问题得到解决。
但如果生产力没有像期待的一样突破,全球经济继续停滞。那么日本目前遇到的问题,我们未来也可能会遇到。
所以作为个体要提前做好准备,摸着现在日本发生的情况来过河,有备无患总是没错的。
首先社保一定要有。
社保的意义在于,年纪大了给你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和可靠的医疗保障。
其次要做的就是趁年轻存钱。
存到一定数量的钱,可以在一线和人口流入的强二线好地段,买房做储蓄。
如果你在三四线城市,就不要考虑什么买房投资了,毕竟《这些城市很难靠房产保值了》。
更重要的是,像我们在《基金投资的误区》里说的:会怎么在低位做基金投资吧,这个才是你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
再次就是如果有条件,还是要考虑养孩子的。
多数人年纪大了,是需要人的。这时候你不是依靠自己的孩子,就是要雇佣别人的孩子。
然而老龄化以后,劳动力成本会快速上涨,多数人是雇佣不起别人孩子的。
最后就是未来的存款理财利率,可能会无限趋近于零,可以考虑锁定利率的操作。
把小部分放在在理财的储蓄,配置一些长期锁定利率的金融产品,就是选择之一。
比如我们在《补充养老的最佳选择》里面聊过的,年金之类保本保息的东西。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