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8日,《北京日报》和《光明日报》各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
《北京日报》的标题是《网络表达岂能以“不知所云”为荣》,批评的是互联网上“不知所云”的文风,赞赏有加必称“YYDS(永远的神)”,加油鼓劲得说“疯狂打call”,我的姐妹要用“wuli集美”……作者就此大声疾呼:“各种糟粕正在借助网络语言,悄悄渗入青少年的思维,影响着他们在现实世界的行为方式”,“再不警觉和反思,等到大面积污染后再想治理,成本就太大了”,“这是个人的遗憾,更是汉语的悲哀。”
《光明日报》的标题是《别让“浓妆艳抹”遮住艺术真实之美》,批评的是“浓妆艳抹”的艺人,一些青年男艺人浓妆艳抹,脂粉气十足,一些女艺人脸上的浓妆完全掩盖了自己本来的面容……作者就此也大声呼吁,“这完全违背了正常的审美逻辑,也将人们的审美带入另一个极端,现实生活中自然的女性形象,似乎变得比‘浓妆艳抹’的形象低一等。殊不知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美才是高级的,生活中的美也是如此。”所以,“不论是在影视创作还是在综艺节目中,演员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方面都应该自觉地向‘浓妆艳抹’说‘不’。”
同一天,两家权威媒体同时发文,一个教人说话一个让人卸妆,不管这是代表作者的一家之言,还是该报的立场,都让人“不知所云”。就像有网友评论的,“管的也太多了吧”,“年轻人永远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大道理说得都对,然而背后实质上还是以‘我’为标准,‘我’看不懂就要批,‘我’不喜欢就是畸形,‘我’看不惯就要下架删减”,“如果要向浓妆艳抹说不,那京剧还是国粹么?”
网络表达背后,不是逻辑的混乱、思想的肤浅,而是一种戏谑、调侃甚至是无奈的谐音梗,生活中的美也从来没有低一等和高一级之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我还是喜欢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一里的这段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纵令不过一洼浅水,也可以学学大海;横竖都是水,可以相通。几粒石子,任他们暗地里掷来;几滴秽水,任他们从背后泼来就是了。”
下面是两篇文章的原文:

北京日报:网络表达岂能以“不知所云”为荣
不知从何时起,互联网文字表达出现一股“不知所云”之风。赞赏有加必称“YYDS(永远的神)”,加油鼓劲得说“疯狂打call”,我的姐妹要用“wuli集美”……使用者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旁观者却云里雾里、困惑至极。
难道不用“梗”就没法在网上说话?这倒不至于,不过您且瞧瞧,现如今无论豆瓣红书,还是微博虎扑,满眼皆是新新词汇。而且在排名算法的激励下,“赞同”“亮了”数量越多的回复越能得到最多展示,导致越是简单、越是简短越受青睐。如此机制设计,滔滔宏论怎敌“三言两语”,辞藻华丽必输“表情素材”,更有甚者发明出一套“废话文学”,以“一日不见如隔一日”“姜还是老的老”“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等荒诞段子博得满堂彩。
表情包、谐音梗、省略语,偶尔用用无伤大雅。只是当某些粗鄙的、肤浅的、无厘头的词语被奉为圭臬,语言表达势必走向贫瘠。而“语言的饥荒会恶化思想的贫困”,语气词、表情包再争奇斗艳,短视频、火星文再层出不穷,也掩盖不了逻辑的混乱、思想的肤浅,甚至有时连情感传递都难以饱满、精准。
大千世界、五彩斑斓,芸芸众生、五味杂陈。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想本该丰富多彩,互联网却在“刷梗斗图”中成了千条一面、废话连篇。这究竟是你在说话,还是“话”在说你?劣质化的语言表达,已然成为某种“网络病”。据说,在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中,有14万人正在谋求“治疗”。
更怪诞的是,在某些网络舆论场,正常的表达几乎无立锥之地,立场先行、拉踩引战却大行其道。你想理性讨论,对方来句“呵呵”;你想看看论据,对方直言“懂的自然懂”;你旁征博引写了回答,对方评论“屁股歪了”“夹带私货”……处处都是“我说前门楼子,他说胯骨轴子”,如何能产生说理论据的讨论氛围,怎能产生冷静理性的网络生态?
没有优质的讨论氛围就没有优质的内容输出。事实上,网络语言的单一、极端倾向,正在溢出网络,对现实生活,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形成负面影响。有观察家发现,几乎与00后”开始上网的时间同步,“杯具”“囧”“神马都是浮云”大量进入小学生作文。更令人担忧的是,“傻×”“装×”“×丝”等脏字,“小鲜肉”“小奶狗”指向的畸形审美……各种糟粕正在借助网络语言,悄悄渗入青少年的思维,影响着他们在现实世界的行为方式。
表达当然不必时时刻刻严肃,但使用时处处得有章法。汉语长河数千年生生不息,正是源自中华民族不断探寻语言世界的真、善、美。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以及现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汉字不断流变,但吐故纳新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对表达的敬畏。而从“十动然拒”的强行缩略,到“AWSL”“YYDS”的莫名简写,直至表情包、动态图的泛滥成灾,网络语言却呈现出无底线劣化的态势。再不警觉和反思,等到大面积污染后再想治理,成本就太大了。
当年苏轼在西林寺灵光一现、厚积薄发,墙壁上挥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如今网友故地重游,如果朋友圈里只能抒发“庐山景色真是绝绝子啊”,这是个人的遗憾,更是汉语的悲哀。

光明日报:别让“浓妆艳抹”遮住艺术真实之美
当前,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正在进行。在一些文娱乱象中,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一些青年男艺人“浓妆艳抹”,脂粉气十足,一些女艺人脸上的浓妆完全掩盖了自己本来的面容……
几年前,青春偶像剧刚在年轻人中流行时,一些作品就用一些“浓妆艳抹”的“俊男”“小生”,表演豪宅豪车奢华度日以及毫无意义的谈情说爱。随后,一大批影视作品和网络视听节目自甘堕落,竟然放肆地展示“一夜情”“猎艳晚会”等腐朽现象。一些导演把根本不懂表演的“俊男”“靓女”弄进剧组,一番“浓妆艳抹”之后,用“表情包表演”“表情包录制”“替身大戏”“滤镜炮制”“万能后期”等手段,制造出一大批劣质的影视文化产品,通过各种平台播出,展示在观众面前,在社会上刮起一阵阵歪曲审美的不正之风。
在综艺节目领域,一些男艺人成天顶着烟熏妆,抹着色彩浓烈的口红,染着各种奇奇怪怪颜色的头发,他们不仅以此为美,还受到无数粉丝的追捧。一些练习生被经纪公司和节目组带偏,每次表演出场都化着精致的妆容,一时间“阴柔”竟成了男性追逐的方向。荧屏上的中华男儿形象本应是硬朗刚毅的,但受日韩练习生文化影响后,反而开始描眉画眼,变得阴柔妩媚、矫揉造作。不仅如此,偶像练习模式还向未成年人群体延伸,一些未成年人签约经纪公司,经过一番“浓妆艳抹”包装后被送上各式各样的舞台。本来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群体,难以分清孰是孰非,在互联网平台和经纪公司的摆布下,形象变得不伦不类。
在直播平台,“浓妆艳抹”后的女主播完全看不出本来的容貌,随意表演几下就能赢得流量和打赏。这完全违背了正常的审美逻辑,也将人们的审美带入另一个极端,现实生活中自然的女性形象,似乎变得比“浓妆艳抹”的形象低一等。殊不知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美才是高级的,生活中的美也是如此。
不论是在影视创作还是在综艺节目中,演员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方面都应该自觉地向“浓妆艳抹”说“不”。去掉异化标签不是剃个头、留着胡须就行,抹掉脂粉气也不仅仅是卸个妆就成,这些文娱领域的乱象都需要从畸形审美上找到突破口,多管齐下,正本清源。不能让“浓妆艳抹”遮住真实之美,靠实力、靠演技、靠艺德说话,才能赢得观众的鲜花和掌声。(作者:曾庆瑞,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