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哥今年以来的写作,有点困兽犹斗的意思。

东边撞一头包,回来;西边撞一头包,回来。到处寻找安全的出口而不得。

周五决定,根据手头资料,写一个“解开国师锦囊”系列,就当下又红又专的几位名师,研读他们的大作,向各位网友分享读书心得,——独家解读。

在开篇之作《锐评《马凯硕:美国会输给中国吗》,成年人要的是个说法!》,曾经说,初定三位“国师”:张维为,郑永年和马凯硕。也算是已经完成了对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最新大作的解读。

第二篇,濠哥准备要解读的大国师,是上述三人之外的林毅夫老师。

之所以选择林毅夫,两个理由:

一是林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并举行了这本书——《新结构经济学研习方法》的推介会,信息比较容易得到;

二是去年的同一天,濠哥写过一篇《美国真相、中国真相?——研读一篇烧脑文看中美顶尖学者如何破解真相》,解读的正是林毅夫。

这就是说,濠哥对解读林先生是下过些功夫的,不是随便说说。
6月26日,林毅夫在北大国发院2021届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根据多家媒体发布的通稿,7月8日晚,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新著《新结构经济学研习方法》发布活动隆重举行。林毅夫应邀作“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题演讲,并与新书的两位合作者王勇、赵秋运共同带来新书内容的讨论和分享。

在主题演讲中,林毅夫教授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成因和走向。他认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息息相关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引起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世界要进入到一个新的、稳定的、和平的、繁荣的格局,也有赖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看见这一段新闻稿,濠哥不禁张大了嘴巴。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行了改革开放,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了“迷失的20年”,而中国却在1979—2019年的40年间实现了平均9.4%的经济增长速度,且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
林毅夫认为,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道理在于很好地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即利用和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的差距,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从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展望未来,尽管存在人口老龄化、中美关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林毅夫认为,从2021年到2035年,中国只要保持定力,继续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及新经济带来的“换道超车”优势,仍可以有8%的经济增长潜力。等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两倍的时候,世界格局也会进入新的稳定局面。
林毅夫同时指出,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是经济学大师辈出的中心。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给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带来了重要机遇。经济学研究者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有意识地去了解中国的发展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提出新的理论,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理论创新。林毅夫所首倡的新结构经济学正是朝这个方向所做的一个努力。
嗯,看到这儿就基本上清楚了,林毅夫与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是奔着诺贝尔经济学大奖而去的。林先生也是准备好成为一代经济学大师的,否则配不上中国经济奇迹啊。
新闻通稿说,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先生过去20多年来所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的重要理论,是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型实践出发,所进行的自主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对于传播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帮助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享和繁荣,都将做出独特的贡献。
濠哥不知道这新闻稿是什么人写的,有没有经过林毅夫先生本人审阅。如果是林毅夫同意或认可上述说法,甚至这就是他本人说的。那么,濠哥认为,林老师膨胀了。
而且,濠哥现在就断言,林毅夫作出的两个语言模糊但指向清楚的“大预言”,一个都实现不了。即:2021年到203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可达8%;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两倍。
当然,林毅夫可以用一百个理由来回答质疑:我只是说中国经济有年均增长8%的潜力,没说一定能实现、一定要达到啊;我只是说到了“ 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两倍”的时候,世界就稳定了。也没说什么时候能实现、一定能实现啊。
嘿嘿,忽悠?
我们不能把梦想提前,说成是理想。也不能把理想提前,说成是现实。

据报道,在谈到新结构经济学框架的形成过程时,林毅夫提到,新结构经济学这个名称虽然是2009年提出来的,但其分析方式和理论框架则最早形成于1988年,来自对中国通货膨胀治理问题的顿悟和反思。根据这一思想,林毅夫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一书中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论断。事实证明这些论断都是正确的,也证明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的生命力。
这似乎是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验证了林毅夫的科学理论;林毅夫的科学理论 ,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中国经济奇迹与新结构经济学,相互成就了对方,并最终成就了林毅夫。
那么,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什么?有哪些理论贡献?
新闻通稿中仅提到了“后来者优势”,这显然是不够的。
濠哥在去年7月11日的《美国真相、中国真相?——研读一篇烧脑文看中美顶尖学者如何破解真相》一文中,曾指出,林毅夫是“中国模式”或“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传播者和解释者。他认为,中国模式是世界贫穷落后国家成长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好参照。
那么, 林毅夫所说的中国模式与他的新结构经济学又是什么关系呢,一体两面,互为表里?
从中国奇迹中提炼出中国模式,把中国模式理论化为新结构经济学。打通中国经济实践与本土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关节,符合林毅夫关于界经济中心也是经济学大师辈出中心的说法
4月11日晚,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最新一期“国家发展系列讲座”,发表了题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结构经济学》的主旨演讲。
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他的新结构经济学联系在一起,大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霸气,与舍我其谁的豪气。
实际上,以濠哥目前对林先生学问的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应的是中国经济奇迹,而新结构经济学对应的是中国模式。
林毅夫的演讲,文章很长。在参考本文的解读之后,濠哥也期待和欢迎有时间和精力的网友去认真阅读一下林毅夫演讲全文。然后再批阅濠哥的文章,看看濠哥的解读有没有误读林文。
下面是濠哥对林文的拆解。
林毅夫介绍说: 
  • 首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起因。事实上,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大变局产生的重要推动因素。
  • 因此第二点就是,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能取得快速发展,尤其中国的发展与西方理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对西方的经济学进行反思。
  • 最后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与在百年大变局时代的应用。 
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章提供了百年前后的两组经济数据:
1900年,攻打北京的“八国联军”: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和奥匈帝国八个工业化国家。经济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占世界总量的50.4%,其中美国占比15.8%,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 
2000年,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新八国集团(G8):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和加拿大。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占世界的47%。
占世界经济总量一半左右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世界政治格局被八国主导。 
其中,美国由1900年的15.8%,增至2000年的21.19%(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已达30.6%)。尤其在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是到了2018年,八国集团的经济规模降到世界总量的34.7%,勉强超过三分之一。八国集团至此失去了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经济实力。——此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变局的发生源于中国的崛起。
 1978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仅为4.9%。但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在这42年里的年均增速为9.2%。林毅夫说:
到2014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全球影响力显著上升。 与此同时,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在下降。
 林毅夫在这里似乎是援用了另一位著名大国师胡鞍钢的科研成果。
在此之后,林毅夫的演讲就几乎只提一个国家——美国与中美关系了。当中国早在2014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除了美国还能暂时放在眼里,其他国家就都看不见了。中美成为这个世界的唯一的中心。
林毅夫开始谈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格雷厄姆·埃里森教授的“修昔底德陷阱”,谈论世界上发生的15次“老大”与“老二”大国位置互换,谈论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他认为,未来的中美关系,更有可能像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摩擦不断,但打不起来。 同时,中美之间有很深的贸易和合作。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市场,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一旦放弃中国市场,就可能...亏损,...科技领先地位就难以保持。 
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会持续多久呢?
在美国不放弃霸权、中国不放弃发展权的前提下,我判断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会一直延续到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一半,中国人口是美国四倍,中国整体经济规模达到美国两倍左右的时候。到那时,整个世界就有可能恢复至一个稳定、和平的新格局(因为到那时,美国只能接受中国的壮大)
如果简单地梳理一下林教授的这一大段话,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因为世界,而是因为中国经济崛起。中国经济崛起了,中美就成了敌人;然后,中国继续崛起到美国经济总量的两倍,美国彻底服了,于是世界安静了。

濠哥对此的评论是:
没逻辑,想当然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新中国的经济总量几乎不能与美国进行一个量级的比较,中国服了吗?领袖一声令下,百万雄师出国大战。

历史上的大明、大清时代,如果算当时的经济总量,都是很大的,还经常是世界第一。但是英国人服了吗?
结果是英帝国的一支远洋舰队,只有几千人,就把大清打服了。
按照”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一半,经济规模达到美国两倍”的说法,2020年,中国人均GDP为1万美元,美国是6.5万美元,一半为3.25万美元,刚好是现在韩国人均GDP的水平;美国GDP总量,2020年约为20.93万亿美元,同年中国约为14.73万亿美元。两国相差6万亿美元。距离美国GDP的两倍约42万亿美元,还非常远。
2035年,中国的GDP总量能不能追上美国呢,大概率能。达到美国两倍,需要多长时间呢?至少要到2049年。届时,中国的人口是多少呢,这是个大问题。
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能不能追上韩国呢?濠哥不认为能。
总量易,人均难

还是濠哥刚才那句话,这不是一个用经济总量差距就能判断两国政治军事冲突级别的问题。
举一个简单地例子,隔壁的金大帅是因为经济总量才决定制造远程导弹和核武器准备攻击美国本土的么。反过来说,为啥美国那么强大,大帅就是甩手不服呢。

林毅夫的演讲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计算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而且计算出中国经济规模早在2014年就超过了美国。乖乖,那还有多久就达到了美国GDP的两倍呢,如果到了两倍美国鬼子还是不服呢?
还有,“按照购买力平价”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市场,且年增30%。这意味着,每隔两年半左右,中国市场规模就增加一倍。
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得需要多大的消费能力才能支撑呢?央行得开动印钞机伺候着老百姓吧。严重怀疑林毅夫的演讲写错了一两个数字。
接下来,林毅夫又论证了一个问题:中国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答案是能。
濠哥对此不想有意见,中国经济能继续和持续高速发展,是所有人的期盼。如果居民收入能跟得上GDP增长就更好了。
但,心愿是心愿,濠哥并认为林毅夫说能就真的能。话好说,事难做。
林毅夫表示:
  • 即便再考虑碳中和、贸易战和科技战等因素,我相信中国从2019-2035年在8%的增长潜力下实现6.0%左右的年均增长,从2036-2050年在6%的增长潜力下实现4%左右的增长,也都游刃有余。 
  • 照此发展,中国人均GDP会在2025年超过12535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这在人类历史上将是重要的里程碑。 
  • 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会在2020基础上翻一番(即超过人均2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到2049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38900美元(以2019年美元汇率计算)。届时美国人均GDP将达到91000美元,比中国人均GDP的2倍高一点。
  • 我相信中国人均GDP在2049年达到美国一半的情况可以实现。 
  • 因此,只要中国充分利用后来者优势完成技术和产业升级,就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世界格局也会进入新的稳定阶段。 
在此,林毅夫连续开出了一长串兑现经济数据的大单。濠哥希望其中的每一项都能如期实现,或提前实现。
按照林毅夫的计算及他自己的盘算,到2049年,中国人就能制服美国,如果美国人自己也认怂的话。
这意味着,中国人距离“美国必败”的口号兑现,还需要差不多30年。
濠哥希望本文的每一位读者和网友都能健康的活到2049年,一起见证,我们骄傲地踩着美国人的脑袋庆祝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

这画面太幸福,濠哥不敢往下想。
各位,支撑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是他反反复复念叨的“后来者优势”。
但后来者优势不仅中国有,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但为什么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成功利用了后来者优势?主要原因在于,二战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抱着“西天取经”的心态,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和模式。
我要特别强调,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的理论获得了发展的成功。 
也就是说,想要成为发达国家,就不能学习发达国家。如果你学习人家发达国家的理论、模式或制度,你就注定成不了发达国家。
有点绕哈。林毅夫厉害了。

濠哥理解,林毅夫此言主要是为了否定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理论。

那么,韩国模式,算不算是按照发达国家的理论获得了成功、晋级发达国家呢?
如果让林先生说,那肯定不算。
按照林毅夫的理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立志于成为发达国家,它应该学习谁呢?它应该学习什么理论、参照哪国模式呢?
那当然就是林毅夫先生的新结构经济学。
 林毅夫表示,“我研究新结构经济学采用的是亚当·斯密的办法”。 对发展经济学而言,研究的问题是怎么让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穷国怎么变成富国,富国怎么变得更富。 
但这何其难。濠哥认真研究了林毅夫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一长段描述。没有发现值得摘引的部分,也没有发现可操作性与可行性。
比如,要提高收入水平,就必须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从生产率水平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源密集型产业,进入到收入和技术水平更高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
比如,完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配套,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在开放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形成国际竞争力。
比如,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技术升级,可以通过引进来实现,使创新成本和风险相对更低,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
这些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都已经遇到了。但哪一个环节都不容易解决。吸引外国资本,难;引进技术产业升级,难;降低交易成本、开放市场,更难。
这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
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脱胎换骨与不断改革升级,从穷国到富国的门槛高到难以逾越。
据《韩国正式晋级发达国家:不祝福就算了,何必诅咒人家!》一文可知,联合国贸发会议正式认定韩国为发达国家,是自联合国贸发会议1964年创立以来第一次。
如果从1953年朝鲜停战、开启国家经济恢复算起,韩国用了68年。
至于中国,濠哥认为,应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算起,至少需要到2049年——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完成这一跨越。
在这个时间点上,濠哥愿望与林毅夫先生的推算是一致的。
人民日报1978年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社论

然而,林毅夫是一位奋发有为的经济学家,他的使命是为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门槛的答案。
但是就目前的分析而言,林毅夫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于是,他在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增加了两个要素: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
关于市场和政府,这是一个上百年来纠缠不清的问题,即便是诺贝尔经济学家也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一百个经济学家可以给出一百零八个说法、出版两百本著作。
如果市场非常有效,那么市场对政府的要求就会非常低,市场就会要求一个“小政府”;反过来,如果政府非常有为,政府就会把自己的手伸到市场的各个环节,通过自己的官员把重要的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环节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那么,结果一定是大政府。
当市场产生的利润不够分配给各级领导们,市场就会越来越困难,经济就会慢慢变差,老百姓就会越来越穷。
政府和市场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

林毅夫介绍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2001年度诺奖得主)所主持的,对二战后200多个经济体中13个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进行的一项研究:
这些经济体都实现了平均每年7%或更快的发展,并且维持了25年及以上。这13个经济体有五个共同特征:第一是开放经济,第二是宏观相对稳定,第三是高储蓄、高投资,第四是市场经济,第五是都有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 
林毅夫认为,其中的第四和第五项结论,正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建议。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提供的发展思路,与二战以后成功经济体背后的追赶之道完全吻合。 
关于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林毅夫在演讲中这样说:
中国的渐进双轨制转型被新自由主义认为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但也取得了成功。道理很清楚,继续给那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必要的保护补贴,可以维持宏观稳定;同时为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放开准入,政府积极因势利导,并建设经济特区、改善营商环境等克服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使得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能马上获得竞争优势,从而稳定快速地发展,并不断积累资本,使原来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步因为要素禀赋改善而变得符合比较优势,原来的保护补贴也逐步从“雪中送炭”变成“锦上添花”,可以一步步去除。
中国改革30多年以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潜台词就是已经可以把渐进双轨时期的很多保护补贴取消掉。 
这一段话,也非常绕。
林毅夫到底是在说什么呢?
濠哥换成大白话说一下:

1.中国经济的双轨制(半政府或半计划+半市场)发展模式,并不被西方经济学所认可,但是却非常适合中国的经济实践,中国经济就是在这个模式下成功的;

2.中国经济通过政府补贴、政策许可、经济特区的方式,实现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3.在已经完成产业升级、形成比较优势之后,政府逐步退出补贴模式,把企业的交给企业。

4.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最终是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这是一个过程。目前还在路上。
把这段话,认真读几遍,大概能理解林毅夫的意思。作为在美国学习成名的经济学家,他内心其实是认可西方主流经济学主导的市场理论的,但是他又不得不过高的强调政府的作用,并将政府的作用正能量化,称之为“有为的政府”。
林毅夫还说,他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脉相承。
也就是说,林毅夫构筑在资本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新结构经济学,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实现了打通。
坦白地说,濠哥不认为自己读懂了、搞明白了林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如果说这一理论可以帮助和指导发展中国家完成向发达国家的跨越,濠哥不认为有用。但是,如果用这一理论帮助贫穷国家实现向发展中国家的进步,或许是可以的。如果他们也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其实,将中国由贫穷国家进化成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世界。正是林教授“新结构经济学” 的贡献。
对于想要实现晋级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不可能同时存在。市场不会愿意将自发形成的资源配置能力交给政府,政府也不会舍得自我革命主动放下权力之手。
如果说目前全世界的发达国家有何共性,它们都是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能够创造奇迹吗?中国的成功模式可以输出吗?

在演讲最后,进行小结时,林毅夫表示:
新结构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思路:只要把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继续利用好,并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继续建设好有效的市场,同时发挥政府的有为作用,把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完善跟上,中国一定会实现民族复兴。 
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思路,不仅中国有希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任何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取得和中国一样的成功,这用传统的话来讲是实现“大同世界”,用现在的话来讲是构建“共享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濠哥同意这个结论:中国一定会实现民族复兴!
最后,欢迎有理论探索兴趣的网友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林教授大作。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