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后,很多小朋友就要准备进入幼儿园啦,也有一部分小月龄家长留言问是否要在孩子入园前送托班适应一下。
小D是2岁送托儿所的,记得当时就有妈妈给我留言,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建议3岁之前不要送托,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关于这个问题,我详细询问过小D当时的认知老师,得到过一些建议。现在结合女儿当年一年的入托经历,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其实,几岁送托合适这个话题本身是针对有选择权的家庭
比如像我当年,当时是还决定继续当全职妈妈,是可以继续自己带女儿,入托并不是一个必须选项。我选择送孩子入托是出于其他的原因。
但也有很多家庭,入托是没得选,父母双职工,没有老人帮忙,那只能送托。
如果入托是你家的必选项,我建议你不妨就停止摇摆、放弃下焦虑和质疑,诸如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啦等等。
不如换个视角,去看那还满着的半杯水,然后多思考:怎样在剩下的有限时间内,多陪伴孩子?怎样在送托之前,让孩子和你自己都更加准备好?
如果恰巧我们很幸运,还有得选,那到底几岁送托比较合适呢?

第一点:检查孩子是不是真的准备好
孩子入托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他们的社交发展至少进入第二个阶段:“平行玩耍”
:即孩子不再对其他孩子熟视无睹了,他们也许还是各自玩各自的,但是开始表现出对其他孩子的兴趣,也会更加乐意周围有其他孩子在一起。


小D刚过两岁时,就明显出现了这样的特征。我也有尝试更多带她去早教班、参加社区活动,但她是个比较慢热的孩子,每次和陌生孩子的互动需要时间,而且常常刚刚熟络活动就结束了,下次见面又常常是很久以后,
而一年的托儿所经历让我发现,从托儿所建立的固定朋友圈的确对她的社交发展非常有益处。
当然有时还会出现抢玩具打人的情况,这些“霸道行为”的本身也说明了社交需求的萌芽,解决人际冲突本身就是社交能力的锻炼。
一般而言,大部分孩子从1岁半到3岁之间会陆续进入这第二个阶段。
当孩子开始出现这样的社交需求萌芽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交圈,让孩子可以在这样的安全环境中去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一般来说送托会是最简单的方式(但绝对不是唯一方式)。
其他的方面: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自主进食的能力,这些都是平时可以准备起来和注意的细节,暂时不展开了。
第二点:家长心理和情绪准备,是孩子平稳入托的关键
1、永远不要在自己状态最差的时候送孩子入托
这几乎是我对每个新手妈妈的建议。
我曾经遇到一个二宝妈妈来咨询,说因为有了二宝,自己分身无暇,明显感觉到自己陪伴大宝的时间少了,而大宝也愈发无理取闹,她就想要送大宝去托儿所。
为什么不建议,因为当年把送托儿所作为解决自己“麻烦”的途径,反而可能会发现:孩子刚刚入托的前半年,“麻烦”只会多不会少。
比如孩子读了一段时间托班,却发现小孩子特别粘妈妈,时刻要求抱抱,家里外面都是,害怕妈妈去上班…
或者还因为增加和同龄孩子接触而增加了生病的机会,也增加了料理孩子的时间和烦恼。
刚刚入托的阶段本该是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爱,帮助孩子迈向独立的时刻。
但当我们一开始的预期就是“尽快脱手”,这时,你肯定就会因为更多的麻烦接踵而至变得不耐烦,甚至过度解读孩子本应该有的正常反应。“我的孩子是不是安全感不够,其他孩子没这样,她怎么了?”
▲ 育儿这场游戏的起点是你,是由你来主导这场关系的调性是怎样的
2、父母的情绪,对于孩子适应入托很关键
有读者问到,送孩子入托的时候,孩子情绪一下子崩溃、坚决要回家,她听了老师的话,坚决离开了,没敢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而是偷偷躲到了门外,孩子又内向慢热,不知道应该等她没反应过来偷偷走掉,还是郑重地跟她道别?
我太理解了。当年小D当时的托儿所的第一周是允许父母陪伴,帮助孩子慢慢适应的(现在的很多托儿所也有这样的牧师)我亲眼看到她的一个同学的妈妈,儿子一哭,她也哭,于是整整三个月这个妈妈就一直陪伴着。
去新环境会不适应,离开妈妈会舍不得,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但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的态度很关键。
小D当时的园长就说过,当孩子在哭闹,在表达不舍得时,父母不仅仅要平静对待,更关键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信心,
“虽然难,但你可以做到”。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语言也许他们并不完全懂,但父母的情绪是有穿透力,可以感染孩子的。
这种信心的建立和储备每个家庭也是不同的,所以完全没必要因为邻居家孩子去上托儿所了,我们同龄所以我家也要去。而更关键的是,扪心自问,我做好准备了吗?我真的决定放手了吗?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但请一定记得在孩子学龄前,我们的退出是可以选择的,请一定忠实于内心的状态,而不是迫于外界的“不得不”。
第三点:3岁前入托是否真的会影响安全感吗?
这是很常见的问题,但很遗憾,学龄前的孩子很难直接盖棺定论说这个孩子安全感足或者不足,因为这个期间孩子的性格、认知等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我们无法简单地把某个问题归因于某个单一因素。
这里有个普遍的误区,很多人一提到安全感,第一反应就是,妈妈离开了,孩子不哭,孩子喜欢去托儿所,这就是安全感足够的表现。
然而这个并不是直接相关的。
我个人更喜欢把安全感称为“亲子的沟通渠道”,刚刚出生的孩子一直哭,及时回应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其实这就是在从小修建“沟通渠道”。
这个过程让孩子逐渐明白,“我沟通,我提出需求,有人会来回应我”
这也让父母学会,“孩子怎样的哭到底要沟通的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看,哭本身也是孩子和我们沟通的渠道之一,因此千万别简单粗暴地把去托儿所哭就认为安全感缺乏,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孩子,至少交流渠道是建立的,最初步的安全感是有的。
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就该知道这个渠道的建立是“功夫在平时”,并不是等到孩子年纪大了就自然”水到渠成“的。
而这个渠道建立最关键的就是陪伴、关注和回应,即使孩子开开心心入托了,也是需要不断强化这个沟通的渠道,这是对孩子有真正深远影响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都在反复说:育儿是每个家庭的个人选择。去年当我送小D去托儿所时,我又意识到,育儿也是每个过去选择的累积,更是我们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建立。
就像我今天谈到的三点,归根到底,送孩子入托、入园都不是一刀切的年纪(如果有得选的话),而是人类关系的本质:对方、自己、我们。想明白这层关系,也许我们就能更加透彻育儿的关键。
今日互动
今天我们聊了关于孩子入托前的准备和衔接,关于入托后如果你还遇到具体的问题或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讨论。
推荐阅读
1、近期文章回顾:
2、其他文章
有启发?
欢迎点赞转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