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哪座城市最多人?
A.广州
B.香港
C.深圳
这是时事题,但答案看历史。
B是1841年后才有,C是1980年才有,所以A躺赢。但其实广州真正按城区算人口是在1910年,正式建市是1921年。之前,ABC都属于明清广州府的地界。
100万级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广州府人口有60.2万,居全国各府之首;广州府有十几个县城,而农业时代大多数人都住乡下。多年的沙田围垦,加上“一口通商”的巨大吸引力,至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府人口接近100万。
到了1841年,刚踏上香港岛的英国人统计了一下,岛上一共有16座村庄、7450名居民。所以,以后千万别说香港是由“一条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会的,起码也是16条小渔村呢。香港开埠后,人口迅速增加,15年增长了10倍,到1855年,香港人口突破7.2万人,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城(今天的上环到湾仔一带),还有一些水上居民。
除了来自广府地区的商业移民以外,由于广东境内的太平天国运动、土客械斗,四邑、客家移民也源源不断流入香港,构成了开埠初期的主要劳动力。1860年英国割占九龙,港九人口突破10万,再加上1898年租借的新界原有10万人,轻松踏上了20万大关。
而这段时间的广州经济下滑、商业外迁,1910年建成的广九铁路,像一条巨大的“水喉”,将省城的人口、财富和资源运往香港。
1911年罗湖,广九铁路通车仪式
辛亥革命前夕,广州市区(不算同属广州府的南海、番禺、新会、三水)有51.76万人,同时期的香港也差不多是同等规模。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在清朝末年,大湾区能容纳的城镇人口就差不多是100万人。
清末民初的人口增长,得益于一项技术革命:水泥——当年叫做士敏土(英文Cement)。原来砖木结构的平房纷纷被3-4层的楼房取代,单位面积土地可承载的人口密度大大增加。当年做水泥也是实业救国的一部分,位于广州河南的广东士敏土厂是全国第二家国产士敏土厂(第一家在唐山),在洋水泥的垄断中艰难突破。
士敏土厂后来被孙中山先生用作大元帅府
大革命之后,社会略安定下来。民国 17 年(1928年),广州市人口已发展到 81.2 万,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的第五位(上海 271.20 万、汉口 146.15万、天津 138.87 万、北平 133.56万),跻身世界 40 大城市之列。
这时的香港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长比较缓慢。为了解决人口拥挤带来的淡水供应问题,港英政府开始建设城门水塘等水利设施,为日后容纳更多居民打下基础。
“南天王”陈济棠主政期间(1929年-1936年),广州大搞市政建设,中山纪念堂、爱群大厦、市政府大楼等重要建筑相继落成,广州成为繁华大都市。广九铁路和繁忙的水路运输,让广州和香港互通有无,但从人口上来看,广州始终看高一线,比香港平均大约多出9万人。
在民国 21 年(1932年),广州政府进行大规模人口调查,包括南海、番禺两县的近郊人口在内,共112.26 万人,首次突破百万。日本侵华前夕的1937年,广州人口增至 121.9 万人。
爱群大厦是当时第一高楼
随着日军不断南侵,全国各地都有难民逃到香港,或者再从香港逃到国外,香港人口在1937-1940每年激增20至30万人。而1938年日军攻占广州,人口从百万级锐减到1940年的54万。香港人口巅峰时达到180万,虽然这些移民之中不乏富商巨贾、文艺界人士和教授学者,但与此同时,街头满是逃难而来的露宿者,带来严重的粮食、卫生和治安问题。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时,人口仍有160万。
经过黑暗的3年零8个月,日本投降,在香港的难民欢天喜地启程回家,1945年香港人口回落至50万级,而广州则在1946年重上百万大关。
200万级 - 500万级
好景不长,国共内战开打,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香港人口在1949年又回到180万的高峰,并在1950年突破了200万。除了内地逃港潮以外,还有一些原本移居国外的人回流香港,这时的香港也是人才济济,赶上了战后的第一波发展黄金期。
这一时期,新中国的广州同是200万级,一方面随着行政区域不断扩大(而香港自从1898年就没有扩张过),广州市新建、扩建了一些企业,大批职工、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另一方面是全国都在鼓励生育,医疗卫生水平比建国前有所改善,人口出生率不断上升,1954年广州就轻松突破300万大关。
香港的婴儿潮也不遑多让,两地出生率均一度超过30%,1960年,香港人口也达到了300万。即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备战疏散”,广州人口增长也只是稍为放缓,“文革”开始的1966年,广州踏上400万的时候,香港也在370万,相当接近。
70年代是香港又一个大发展时期,本地制造业达到高峰,新界新市镇开拓建设。为了留住劳动力,1974年香港实行抵垒政策,在1976至1980年该政策取消之前,共有50万内地居民移入香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广州、香港人口刚好持平,都在500万出头。
500万级 - 1000万级
从这一时期开始,两地人口增长开始进入稳定发展期,内地实施了计划生育,香港的出生率也开始出现下跌。香港总生育率(每千名女性的活产婴儿数目)在1979年跌破世代更替水平的2100,1985年更跌至1500。
中英谈判的开展,让不少港人感到忧虑。从1987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之后3年,有6万人移出香港。但与此同时,工业化的春风吹遍南粤,“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吸引了南下移民大潮,广州在1991年突破了600万,而香港则晚了3年实现。
曾经的广州火车站一景
现在老生常谈的香港“土地问题”,其实在回归前就已经出现了。楼市炽热、交投旺盛,升幅远超GDP增长率,普通市民难以负担。虽然早已不用像30年代那样担心淡水、粮食的供应,但当制造业已经完成向内地转移,金融、地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自然也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而且出生率逐步下降,1998年总生育率跌到了1000。
在2000年左右,广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单算户籍人口就达到了700万,而香港人现在天天挂在嘴边的“700万人”则晚了10年,两地差距越拉越大。
1000万级 - 2000万级以上
这时要提一下早被遗忘了的“选项C”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宝安县有30万人,在特区成立40年来,这里一直是人口迁入的目的地。深圳人口增长的显著特点就是与生育率几乎无关、与行政区划调整也关系不大,几乎全是外地流入。
深圳人口增长与生育率无关
深圳的流动人口之多,如何计算总量曾经是政府的一大难题,在没有手机定位大数据的年代,据说是粮食局的同志出了个主意,以实际消耗粮食总量推算人口,这个方法还真的用了好几年。深圳在2010年版的规划中,还曾提到2020年常住人口“上限”是1100万,没想到深圳吸引力一直高企,2015年常住人口就达到1137万,打了5年前自己的脸。
从2000年开始,如果只算常住人口,广州始终保持在比深圳多200万的状态。“七普”数据中,广州常住人口为1867.66万人、深圳为1756.01万人万人,差距缩窄至110万。至于流动人口,大家半斤八两。去年广州、深圳相继公布,自己的“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
根据此前发布的广州国土空间2035规划草案,到2035年,广州将建成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的国际大都市,“实际管理人口”将达到2500万左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将按此配套建设。深圳的规划还没有公布,但是人才总是特区建设的刚需,至少还会预留几百万人的增长空间。
最后顺便说下,大湾区9个地级市在2019年均处于人口净流入的状态,其中东莞、佛山、惠州还与广深一起,跻身全国TOP20人口流入目的地。所以,广东省不仅常住人口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而且出生率较高,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最重要的是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最多,约有9145万人,占比为68.80%,是全国最高。
至于香港,2021年将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出生率是不是越来越低、这一波移民潮到底有多凶猛,到时就知道了。
本文首发于零记宵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并同意相关条件
不想错过宵夜推送?点这里获得攻略
- 往期推荐 -
想加入读者群的小伙伴,请看下图
在看诚可贵,转发价更高
不想误推送,设置加星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部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