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推荐了如下图书:
· “借东西的小人”全系列(共5册)
·《妈妈的银行账户》
· 列夫·托尔斯泰三部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 金庸作品集 全36册(新修版2020版)
· 《目标感》
· 经典译林《堂吉诃德》
· 经典译林《伊索寓言全集》
· 牛津通识读本《抑郁症》
· 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
▼ 
·你身边莫名其妙不见的小玩意,都被这群小人借走了!
“借东西的小人”全系列
你发现了吗?我们总是有些东西莫名其妙地不见了。

铅笔、橡皮、皮筋、缝衣针、图钉……我们买了又买,在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
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身边存在着一群借东西的小人。
他们藏在角落、地下,在我们不注意时,偷偷“借”走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用品。
这可不是我胡诌出来的,不信,你先看看这套《借东西的小人》(全系列)。
“借东西的小人”系列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由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女作家玛丽·诺顿撰写。
第一部《借东西的小人》出版当年即获得英国儿童文学大奖“卡内基奖儿童文学奖”,1960年又获得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
在卡内基奖70周年之际,被评为70年来十大童书经典,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百年百本童书。
1959年系列第三部出版,成为当年卡内基奖评委推荐的决选作品,收官之作《借东西的小人复仇记》也入选了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童书。
书中插图
玛丽·诺顿也因为这套书获《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赞“与奇幻大师托尔金、C.S.刘易斯,路易斯·卡罗尔齐名”。
《借东西的小人》《借东西的小人在野外》《借东西的小人漂流记》《借东西的小人在高处》《借东西的小人复仇记》五本书相互联系,又是可以独立阅读的精彩故事,想象力丰富,情节曲折有趣。
讲述了借东西的小人一家:爸爸波德,妈妈霍米莉,女儿阿丽埃蒂在家中、野外、河流、空中各处的冒险故事。
书中插图
他们向往自由,虽依靠人类却始终捍卫自己的尊严,与不怀好意的人斗争,也会与心存善念的人类交心,怀抱着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
作者的语言简单却生动,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小人形象,也将单纯美好的感情和对抗逆境的勇气传递给读者。
本套‍‍‍‍‍‍‍‍‍‍‍‍‍‍‍‍‍‍‍‍‍‍‍‍‍‍‍‍‍‍‍‍‍‍‍‍书推荐给7-14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提高阅读水平,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对于较小的孩子,还能亲子共同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开启他们想象力的大门。
套装赠送专属笔记本
译林版《借东西的小人》为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的经典译本。
全套精美礼盒装赠送“借东西的小人”专属笔记本,并附有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亲笔导读。
·只要妈妈在,再苦的日子也有阳光。
《妈妈的银行账户》
你讨厌谎言吗?
大部分情况下,谎言都意味着欺骗、背叛,充满着负面能量。
但在《妈妈的银行账户》中,却有一个带来幸福与希望的“谎言”。
一个挪威家庭远渡重洋移居美国,然而,移民生活远非家人想象的那般甜蜜美好。
维持生计、照顾家人、融入异乡生活……所有这一切都令人无比沮丧,但幸好一切都存在着退路:妈妈在大银行里有一个账户。
书中插图
虽然一家人不会轻易去动账户里的存款,但它却给了大家温暖安全之感。
直至二十年后,孩子们才发现“银行账户”只是妈妈为让他们放心制造的“善意谎言。”
本书就是由十七个这样的日常故事组成的。没有宽广澎湃的时代背景,没有山呼海啸的社会巨变,更没有扭曲变态的人性挣扎。
微薄的薪水如何让全家人活出尊严,并且有惊无险地应付生活中无数的天灾人祸,以及让孩子们受到最良好的教育,是这本书简单而唯一的主题。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平凡的母亲,用她积极乐观的心态带着孩子跨越难关,用她坚定的信念支撑一整个家庭,用她的爱与善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看到的是一个移民家族,他们在艰难与困苦面前相互支持,充满着战胜困难、共渡难关的勇气,以智慧和坚毅面对每天的挫折和挑战。
阅读这本书是轻松的,愉悦的,感动的。无论是孩子、大人,都能在这些简单而美好的故事中,感受到人物身上熠熠闪亮的人性之光。
书中插图
本书由作家黄蓓佳作序推荐,增加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吕叔湘经典译文。
书内有彩色插画,清新自然,与内容相呼应。
护封平装,纯质纸内页,优质木材纤维制成,纸质轻柔,色彩温和。
·读书三阶段
列夫·托尔斯泰三部曲: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
读书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导和他律,第二阶段是自律,第三阶段是真诚。
芒格说过,我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不爱读书的。其实,只要一个人完成上面三个阶段的读书修炼,起点低,也会变聪明。停止在第一阶段,再聪明的人也会变笨。到了人生的中年以后,你认识的聪明人,当然就是爱读书的。时间一拉长,人是装不了聪明的。
在世界读书日,我推荐一个作家的作品。他就是读书人都认识的列夫·托尔斯泰,把他的三部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加起来两千多页,按顺序读完。如果你原来读过,那就再读一遍。
为什么?因为列夫·托尔斯泰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爱读书的最好标准。
他的作品量大,读完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一年,没一定的阅读力,没有自律,最多读到50页,就会放弃。一年下50次决心,每次都是如此。
他的作品好,是人类智慧顶峰的少数几个作家。从遣词、造句、结构、思想,皆是一流。小说家往往不是思想家,甚至更容易传播愚蠢的想法;思想家往往写不了小说,或只会写拙劣的小说。他兼具了一流小说家与一流思想家。把他这三部作品吃透,你想写小说也不太成问题了,当然,思想更不会歪。
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一生努力、挣扎、思考、写作,想让国家成为更好的国家,想让人成为更好的人。他的三部作品都是围绕着人的成长而写。在国难中成长,在家难中成长,在错误中成长。这些成长的场景,将在人类社会中一再重演。
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人,一再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才是完成读书三阶段的人。
·幸福而丰富的一生,就是六个字
金庸作品集 全36册(新修版2020版)
我一直觉得《射雕英雄传》其实是一本学习之书。主人公郭靖是天资鲁钝的笨孩子,这在武侠类小说中,可能是唯一的。启蒙老师又是脾气很差的江南七怪,骂他打他。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有童年阴影的。但郭靖就是凭执着,慢慢练,一点点进步,终成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用洪七公的话来说,笨不要紧,心地好就行。心地好,这世上的资源就会向你汇集,就像郭靖一路得到大师的指点提携。
天下总是笨孩子多,但只要他们像郭靖一样成长,人生一定不会差,甚至会改变世界。就像金庸先生说的,他希望读者快乐阅读的同时,想象自己是个好人,要努力做各种各样的好事,想象自己要爱国家、爱社会、帮助别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做出积极的贡献,得到所爱之人的欣赏与倾心。《射雕英雄传》完美地传递了这个观念。
一部小说 ,令人着迷,又塑造读者的好观念,它就是伟大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我从小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没有帮派之见,也更不容易屈从权威与主流,谁给读者带来价值,谁就是好作家,在我的心目中,金庸先生就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原来视武侠小说为洪水猛兽时,我视《射雕英雄传》为伟大作品,几十年过去了,它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我为教育的与时俱进感到开心,当然,还是视《射雕英雄传》为伟大作品。
书中插图
这次重读《射雕英雄传》,我反而读得慢,不像少年时,通宵达旦,两天就看完。我更多在体验金庸的文字之美。他词汇量无边无际,动词的使用精确细致,用典出神入化,但读起来又是口语,多是短句子,节奏明快,水银泄地。小时候不知道这是写作教科书,半生过去才明白,心里更是佩服。
金庸先生一生很努力,虽然极聪明,但却像郭靖一样下笨功夫,“我每日读书至少四五小时,从不间断,在报社退休后连续在中外大学中努力进修。”
可能,幸福而丰富的一生,无论是虚构,还是现实,就是六个字:笨功夫,好心地。
·目标感,成长的重要内驱力
《目标感》
目标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它让我们专注当下,也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有意义的美好人生。
然而,在年轻人本该确立志向,朝着目标努力前行时,空虚感却将其中许多人长期困在了一种漂泊的状态。
冷漠、焦虑成为了他们的主导情绪,无所事事,甚至是愤世嫉俗取代了他们本应散发的朝气蓬勃。
为此,心理学家威廉·戴蒙开始思考其中缘由,并试图改变现状,写下了这本《目标感》。
威廉·戴蒙是当今世界研究人类发展最杰出的学者之一,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影响世界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
他从专业心理学角度对年轻一代生活漂泊、不愿工作、拒绝长大的现状进行文化剖析,揭示“目标感”对成长和人生的重要性。
并为父母和老师提供培养目标感的切实方法,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氛围,将目标感植入孩子的成长,帮助他寻找有益的生活方向。
作者的叙述简单易懂,引入丰富的研究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大幅降低了阅读难度。
不论是孩子、父母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从书中得到启发,获取养分。
本书得到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作序推荐,书后附有“青少年目标研究”调查问卷。
软壳平装胶订,文字为双专色印刷,内页选用胶版纸,色彩温和,不易造成视觉疲劳。
·为了理想,疯狂一生
经典译林《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不仅被称为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入选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这本书可太有意思了,主角堂吉诃德,沉迷骑士小说无法自拔,穿上自制低配装备就出门行侠仗义了。
没有条件怎么办?那他就自己创造条件。
把小客店当做城堡,店长视为尊贵的城堡主,双膝跪下请求他赐予自己骑士称号。
将路遇的犯人脑补为等待解救的对象,与迎面而来的理发师一番打斗,只为得到他“发光的头盔”——一个金色的脸盆。
连作者都忍不住调侃几句:“赤日炎炎,晒得他连脑浆都快融化了,如果他还有脑浆的话。”
有逗哏的,那自然少不了捧哏的。堂吉诃德物色了一位朴实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为侍从,主业拆台,副业“打退堂鼓”。
堂吉诃德气势如虹,正要以一当百前去战斗,就被桑丘一语戳破:“见你的鬼去吧,报什么仇呀!他们一共有二十来个人,而我们才两人,也许还没有两人呢,只有一个半人。”
听完堂吉诃德介绍一款药到病除,甚至连腰斩成两段都能安得天衣无缝的药油,他第一反应是:有这种药赚钱,还要冒险做什么?
但关键时刻,桑丘也不失机智,为了阻止堂吉诃德不顾危险一股脑往前冲,他悄悄绑上马脚,暂缓行动,还讲起故事转移注意力,等待白天到来。
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碰撞在一起,自然是乐趣无穷。
不过,它可不仅是一部无厘头喜剧。你越往下看,就越觉得:堂吉诃德没准活得比大多数人都“清醒”。
他无畏而勇敢,无论是面对众人砸来的石块,还是三四十个高大的“风车巨人”,他从未恐惧认输,直面挑战,拿起手中的长矛向前刺去。
他积极而乐观,与加利西亚人打斗身负重伤,依旧不忘骑士的使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渴望重振黄金时代。
他正义而善良,坚守着道德底线,拒绝误入房间的妓女,不贪恋他人遗失的钱财,甚至同情流放的罪犯,为他们解开镣铐,却反被攻击。
在病倒前,他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抱怨不灰心,将困境视为成功的必经之路,把许多不利条件变成了有利条件,尽情地追求他理想中的自由、独立。
颇有些“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之味。
小说构思巧妙,语言时而明快淳朴,时而幽默含蓄,亦庄亦谐,雅俗共赏。
·他的寓言,越读越聪明
经典译林《伊索寓言全集》
《伊索寓言全集》是“希腊寓言之父”伊索的寓言全集,故事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于哲理, 
不仅被推崇为“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寓言”,还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欣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普遍认为,《伊索寓言全集》是流传于民间的众多寓言的汇集,是当时古希腊人长期积累而成的共同创作,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仅仅因为伊索特别擅长讲述故事,所以寓言作品一面世,古希腊人一概将之归入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采摭宏富,内容题材十分广泛,多视角、多方位展示了古希腊社会现实和风土土习俗。
故事内容紧凑,结构严谨,场景典型,角色刻画绘声绘影,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以嬉戏诙谐之文,阐立身处世之道,令人读后不仅兴味盎然,且能从中获取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书中的故事通常以篇末的寓意作结,这些寓意多半与故事切合无间,具“画龙点睛”之效。
“伊索寓言”创造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里面的动物不仅能说会道,还有着与人一样的忧愁、快乐、烦恼、愚蠢以及感悟,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微观缩影:
《乌龟和野兔》《狼和小羊》《爱开玩笑的牧人》《农夫和冻僵的蛇》……除少数以人、植物或无生物为主角的故事外,《伊索寓言》里的角色都由动物担任。
有的用豺狼、狮子等比喻人间权贵,揭露其残暴的一面;有的则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
《伊索寓言》广泛使用拟人化手法,借助动物的典型形象,无须逐一交代角色背景,着意阐明寓言主题,从而省却不少笔墨,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伊索寓言”用粗犷的幽默、圆熟的智慧和巧妙的文字游戏,将真理与哲思浓缩进一则则简短的寓言。
教会我们如何与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反复申述一个命题,即“知足则乐,务贪必忧”,主张诚信待人,宣扬劳动致富,强调分清敌友,提倡教子有方等寓意。
可谓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为人处世训诫的宝典,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了解抑郁症这只吞噬所有情绪的“黑狗”
牛津通识读本《抑郁症》
抑郁症正日渐渗透我们的生活,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痛苦。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对人事逐渐丧失兴趣——抑郁症犹如一只黑狗,以摄取患者的情绪为食。而人们对它的偏见和误解,更是让抑郁症患者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并产生强烈的病耻感,从而加重病情。它绝不是单纯的悲观或抑郁情绪,而是有着复杂临床诊断标准的精神疾患。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是全球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
抑郁症就像心灵上的一场感冒,和其他疾病一样,是可以治愈的。前提是抑郁症患者需要正视自己的疾病,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全程配合医生的诊疗,而不是把自己困在只有自己和黑狗的孤岛上。前提是大众对抑郁症的理解和认知不仅仅来自口口相传的只言片语,还有全面科学的了解窗口。因此,本书应运而生。
本书从历史早期的忧郁症开始追溯,继而讲述了现代精神病学对抑郁症的诊断和分类,又逐一介绍抑郁症的高风险人群、抑郁症的病因理论和治疗手段的演变,与之相关的一些争议及由它带来的社会负担等议题也得到了探讨。
《抑郁症》无意成为一本患者指南或治疗手册,而是为全面科学了解抑郁症打开一个窗口。它以简洁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抑郁症的高风险人群、病因、诊疗手段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议题,帮助我们排除偏见和误解,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历史像洋葱,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剥开它
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
对于丝绸之路,我们已然不陌生了。
夕阳拉长了驼队的影子,在流沙古道上显得空旷而寂寥。驼背上那薄如蝉翼,缀满刺绣的织锦,将迎接地中海王公贵族的惊叹。旅途中也时有瘦削的朝圣者,他们的面庞总和莫高窟中那沉静慈悲的佛像重叠。这些意象的拼贴与组合,构成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最初想象。
然后呢?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初由何人提出?几千年来,是什么力量驱动着它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对于今天的我们,丝绸之路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题是等待我们去剥开的“洋葱”,却也往往令人止步。倘若没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贯穿古今的视野,仅凭一己之力,实在难以回答。
公元前6世纪虒形皮鞍饰物
作为美国新清史的代表人物,米华健教授浸润于内陆欧亚大陆史及清代新疆史数十载。这使他得以超越单个国家,转而从“大历史”的视角去理解丝绸之路,即在世界框架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更可贵的是,《丝绸之路》有助于读者厘清那些常见但颇具误导性的意义。如只关注丝绸之路的两端而忽略“其间的地带”,又如认为丝绸之路的主要意义在于丝绸贸易本身。
在米华健教授看来,丝绸之路已经超越了实体,而成为一种观念,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有通过货物、思想、艺术和人群本身的交换和流动在遥远的聚居地之间建立联系,人类才能得到最繁荣的发展。
书中每个章节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在生物学、医学和艺术等多面透镜的折射下,丝绸之路呈现出如电影镜头般恢宏大气的全景画卷,涌动着历史中迷人的蝴蝶效应。
“丝绸之路或许是一个幻想,但我们依然渴望踏上那段征程。”

▼ 点 阅读原文, 进入书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