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大学后的第一堂历史课。
老师却并不着急进入正题,而是慢慢悠悠地说:“学历史的感觉,就像剥洋葱。”
见我们有些疑惑了,他解释道:
“或许你穷极一生都无法剥完它,又或许最后你发现洋葱根本没有心,但洋葱的气味早就弥漫开来,其实你已置身历史之中。”
几年过去,当我翻开米华健教授(James Millward)的《丝绸之路》,刹那间便唤醒了这一颇有滋味的比喻。巧合的是,洋葱这种蔬菜,本身亦是跨越了丝绸之路才辗转来到我们身边。
对于丝绸之路,我们已然不陌生了。
夕阳拉长了驼队的影子,在流沙古道上显得空旷而寂寥。驼背上那薄如蝉翼,缀满刺绣的织锦,将迎接地中海王公贵族的惊叹。旅途中也时有瘦削的朝圣者,他们的面庞总和莫高窟中那沉静慈悲的佛像重叠。这些意象的拼贴与组合,构成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最初想象。
然后呢?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初由何人提出?几千年来,是什么力量驱动着它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对于今天的我们,丝绸之路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题是等待我们去剥开的“洋葱”,却也往往令人止步。倘若没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贯穿古今的视野,仅凭一己之力,实在难以回答。
作为美国新清史的代表人物,米华健教授浸润于内陆欧亚大陆史及清代新疆史数十载。这使他得以超越单个国家,转而从“大历史”的视角去理解丝绸之路,即在世界框架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更可贵的是,《丝绸之路》有助于读者厘清那些常见但颇具误导性的意义。如只关注丝绸之路的两端而忽略“其间的地带”,又如认为丝绸之路的主要意义在于丝绸贸易本身。
在米华健教授看来,丝绸之路已经超越了实体,而成为一种观念,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有通过货物、思想、艺术和人群本身的交换和流动在遥远的聚居地之间建立联系,人类才能得到最繁荣的发展。
本书采用平装胶订,内页为纯质纸,色彩柔和,给予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
__
一部可以随时拾起的“纪录片”
当读者翻开《丝绸之路》,就仿佛按下了一部纪录片的播放键。
这是因为米华健教授很擅长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如游走。只全书开头一句:
“六月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跟丝绸之路上很多地方一样炎热,但不像中央欧亚的无树大草原和沙漠那样干燥”,便衔接了历史与现实,衔接了繁华的美国东海岸和一度被遗忘的中央欧亚。
他的文字更有如纪录片的旁白,时而幽默,时而犀利,却始终保持历史学者的清醒认识。
无论是接到希拉里夫人助理打来的电话后引发遐思,还是在新疆热热闹闹的二道桥大巴扎畅饮马奶酒,都是米华健教授引领读者到达历史纵深的路径。
书中每个章节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成为这部“纪录片”的分集。在生物学、医学和艺术等多面透镜的折射下,丝绸之路呈现出如电影镜头般恢宏大气的全景画卷,涌动着历史中迷人的蝴蝶效应。
公元前6世纪虒形皮鞍饰物
__
每一点萤火都曾照亮黑夜
曾经,匈奴、月氏等游牧民族在历史书写中呈现两个极端:
或面目模糊,游离于大众视野与“正统”之外。
或面目凶恶,是司马迁笔下“苟利所在,不知礼义”的蛮夷,是残暴嗜血的侵略者,正如动画片《花木兰》中那邪恶的单于。
但在《丝绸之路》中,米华健教授不愿意给予古代游牧民族伦理式、道德式的判断,而是在笔触中倾注了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理解之同情”,忠实记录他们的开拓与跋涉,失败与欢欣。
那些在主流历史中“失语”的人,却是国家商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甚至是风尚的开创者。
那些被认为“穷兵黩武”的人,其实也热爱音乐和艺术,乃至影响了琵琶等弹拨乐器和莫高窟中的藻井图案。
他们就像黑夜中的萤火,发出的光芒可能微弱,可能飘忽不定,却也是真切呼吸的灵魂,生生不灭。
和田妇女展示传统的纺丝技艺
__
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
其实,我们与历史、与世界的距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遥远。
网购后,你内心那份期待与满足,同千年前在丝绸之路上贸易的人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阅读时,你摩挲着的纸张,亦是昔日繁华的朦胧回响。
每天坐着的椅子,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饺子,还有当下热议的疫苗接种,丝绸之路同样见证着它们的前世今生。
武侠电影里常有这么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或许在历史的场域里,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就有历史。
《丝绸之路》让我对历史课上的比喻有了更深切的思考:我们触摸历史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找到洋葱的那颗心,找到一切的起点,而在于潜入历史,潜入那种如洋葱般让人眼眶微微湿润的辛辣气味。
这种气味,正是历史给予生活的另一层意义。那就是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甚至早已厌倦的琐碎瞬间。因为历史的厚重,往往就蕴藏其中。
它让我们明白,中国人,不,也许是全人类,就是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缓缓渡来的。
“丝绸之路或许是一个幻想,但我们依然渴望踏上那段征程。”这是米华健教授为《丝绸之路》写下的结尾。
而现在,剥开了这颗洋葱的你懂得了,我们内心的渴望、好奇与坚持永远不会熄灭,因为我们本就处于这段旅程之中。
—    END   —
▼  阅读原文, 购买《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