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五一档最值得期待的电影,莫过于张艺谋《悬崖之上》。人们不禁好奇,首拍谍战片的张艺谋到底是个什么水准?
评价张艺谋是困难的,上个世纪的张艺谋有着横空出世的八十年代,辉煌的九十年代,但进入新世纪后的张艺谋是矛盾的,某种程度上说,和张伟平的合作既为张艺谋提供了新的创作契机,也限制了张艺谋的艺术感觉。
《英雄》与《十面埋伏》引人争议,《三枪拍案惊奇》让观众感到匪夷所思,张大导演怎么会取法春晚,拍出一个长达两个小时的“大品”?等到《长城》出现的时候,不少观众已经怀疑张艺谋早已江郎才尽,在架空历史中让老外做主角,呈现出的中国元素也仅仅只是浮于表面的符号。
《三枪拍案惊奇》
《长城》
但另一方面,新世纪的张艺谋也拍出了有基本水准的片子,尤其是去年上映的《一秒钟》,让业内大为惊呼,这部礼赞电影与历史的影片就像片中所展示的那样,具有难以想象的顽强生命力。
时隔半年,当张艺谋带着《悬崖之上》再回大屏幕之时,观众不禁想问,密集的作品,全新的尝试,张艺谋能行吗?
答案是肯定的。(注:下文略有剧透,介意慎读。)
《悬崖之上》一开场就定下了美学的基调,漫天的大雪中,主角们从空中跳伞下落,张艺谋在第一人称镜头与第三人称镜头的无缝隙切换,身临其境般地营造出了一种极为真切的在场感,尤其是在重现降落一刹那的镜头语言上,张艺谋让摄影机飞速地旋转、加速、随即停止、并迅速切换,手法干净简洁且恰如其分。随着树上的雪重重地抖落下来,影片开场处的所营造出的凛冽美学已然表露无疑。
在叙事上,张艺谋是干净且直接的,影片很快进入主题,这是一个四人队伍,同时也是两组情侣,由苏联空降回东北,执行“乌特拉”行动。这两组情侣一组年长,一组年轻,为了保证安全、互相监督且避免感情用事,两对情侣被拆散分头行事。
这个漫不经心的段落实际大有深意,张艺谋没有过多地强调生离死别,却在平静中赋予这个时刻极强的艺术张力,张译饰演的张宪臣一句“活着的去找孩子”已经暗示了此刻分别的残酷,最好的煽情绝非抱头痛哭,潸然泪下,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在于其既有普通凡人的七情六欲,但同时也有着普通人不具备的意志品格。
冷酷,并非仅仅是一种美学风格,冰天雪地中的人心更为滚烫。
另一边,哈尔滨的特务机关也步步紧逼,狡诈多疑的特务科长高斌(倪大红 饰)已将潜伏的共产党地下组织挖出,这一段戏的镜头表达让人大为惊奇,整场戏没有一句台词,纯粹通过镜头转换与演员表情与动作暗示出来,从而避免了任何文学语言的参与。
在这个段落中,我们不禁想到了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与波兰斯基的《钢琴师》,前者用戏剧化的情境再现集体处决的荒诞命运,后者则告知观众大屠杀中没有奇迹,而张艺谋则告诉观众,残酷斗争的真实性,既有坚贞不屈被补枪的革命者,也有贪生怕死投靠敌人的叛徒。
影片到了这时已经进入了整体叙事的节奏,张艺谋将影片分为数个段落章节,步步推进至高潮。
前半段可以看作是张宪臣的独角戏,在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导演、编剧与演员都功不可没,或许是因为张艺谋对张译演技的认可,在影片的前半段中,张宪臣被赋予了极重的任务,他面对接踵而至的险情,一次次逢凶化吉并保护战友,在面对拷问时,他坚贞不屈顽强逃脱;待到走投无路之时,他舍身取义真情流露,托潜伏在敌人中的战友帮忙找到自己失落的孩子。
如果说前半段是张宪臣的独角戏,那么后半段就是周乙(于和伟 饰)的独白。在一个极为突然的时刻,周乙的身份暴露在观众眼前,他之前种种反常的举动从而具有了真实的动机。
同张宪臣一样,周乙也是冷静、勇敢与智慧的化身,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张宪臣在明处,是敌人视野之内的炸药,而周乙则身处暗处,是打入敌人心脏的一枚尖钉。在面对高彬的狡猾考验,同事金志德的挤兑怀疑之时,周乙用他的智慧左右着无声的战局。
两个角色,一前一后,一明一暗,共同撑起了整部影片的叙述,人物塑造的成功了,故事也就真切可信。
整部影片是一场电影视听语言的盛宴,冷峻的镜头语言、零度化的表演风格无疑切合了谍战片的主色调。优秀的谍战片总是暗战,不是动作与语言的胜利,而是表情与沉默的成功。
可以说,在大多时候,沉默带给人的体验,要比不说出来的语言更为丰厚。在这一点上,我们很难说张艺谋没有吸取法国导演梅尔维尔的精华,梅尔维尔的《影子部队》可谓是描绘地下抗战的大师之作,冷酷、节制却伟大而崇高。
与梅尔维尔不同的是,张艺谋的《悬崖之上》还是吸收了一些当代类型电影的表达方式,巷道里的追逐戏与戛然而止的车祸明显具有节奏上的变化,而影片高潮处的车辆追逐戏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港片里的飙车戏。
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最后的二三十分钟是失败的,在叙事上大有突破的张艺谋,在处理高潮和结尾时依然暴露了自己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追车戏在空间上汇为一点虽然巧妙直接,但却脱离了谍战片的无声暗战的特征,谍战片要求创作者不要去描绘直接的高潮,而要在人物的内心深处兴起一场漫天大浪,在人物的冷漠的动作中生出百般的铁血柔情,在人物冷酷的眼神中呈现出万般的矛盾和无奈,在这一点上,张艺谋做的还不够。
我们不妨看看《潜伏》中余则成确认左蓝死讯的刹那,万般的爱意与伤心无从表露,内心的颤栗化为不可控制的呕吐,没有过多的动作戏,这才是谍战更高级的表达。
另一个让人感到遗憾的处理是结尾,在《影子部队》中,同样是四个角色,最终都倒在了黎明之前,斗争的宿命感与残酷感油然而生,抗战志士的崇高画像才因此而定型。但在《悬崖之上》中,张艺谋最终还是英雄气短,女人都活下来了,张宪臣的儿女被周乙找到了。
这种刻意的团圆性结局让人不禁想到了张艺谋对《活着》结尾处的处理,在余华的原著中,福贵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全死了,但最后就他偏偏不死,还在市场上买了一头垂垂老矣的老牛,二者彼此映照,不同生灵间命运的同一体现了历史与生命的荒诞。而电影里,张艺谋却让福贵保留了半个家庭,更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感了,但艺术的魅力却损耗了。
无独有偶,《悬崖之上》的假想性结局也是如此,张艺谋对女性的区别对待,无疑是他对女性角色既定印象所陷入的窠臼。女性也可以是战士,甚至是比男性更聪明更勇敢的战士。
作为一部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片,张艺谋首次涉及谍战题材,展现出了大师级别的电影美学品质,虽然高潮与结尾的处理不尽如人意,但值得喜悦的是,自《一秒钟》开始,张艺谋似乎稳定地找到了一个新的创作领域,原本不擅长的叙事也大有长进。
点赞、在看、分享,一键三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