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上一篇分析后浪的文章《关于后浪,我们在争论什么?》中,我认为:“《后浪》里所展示的生活,真·资产阶级瞧不上,真·无产阶级觉得假,可能只有B站忠实用户、亚文化爱好者和精神上的小布尔乔亚会产生共鸣。”然而有不少B站忠实用户和亚文化爱好者表示同样对《后浪》没有共鸣或认同感,这确实是我表述不够严谨,应该加上“部分”二字。为什么亚文化群体不能认同《后浪》呢?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分析的问题。
亚文化是区分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是指从母文化(主流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新兴文化,也就是小众文化。1950年大卫·雷斯曼(DavidRiesman)提出大众文化和亚文化的差别,并且将亚文化诠释为具有颠覆精神。大众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的人,而亚文化则“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在当时为热爵士乐)”。
我们可以看到,亚文化自诞生之初就带有对主流文化解构与颠覆的鲜明色彩。什么叫解构呢?举一些例子,鬼畜就是一种解构的方式,把一些严肃的、正常的,变成疯癫的、搞笑的。再比如很多人觉得《无极》这部电影故弄玄虚,就把他做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就是用“我”的语言去解构主流的电影语言。
解构主义背后往往隐含的是一种反抗精神,因为解构是一种讽刺、是一种批判、是一种反思(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解构都包含这种作用)。比如法兰克福学派就认为,对资本主义的解构就具有革命性的色彩。我们之前文章里也提到过,资本主义讲究杀人诛心,肉体压迫与精神奴役两步走,解构上位者的权威,是有助于觉醒与启发群众的。譬如大师卓别林《摩登时代》,就是一部标准的解构资本主义的电影,而以主流文化的审视,当时电影界也确确实实属于“先锋亚文化”的范畴。
蕴含于亚文化中的天然的解构主义与颠覆精神,是亚文化最强的生命力与最核心的魅力。但是,《后浪》是一部B站意图融入主流价值观的宣传片,自然不会把什么解构主义或反抗精神蕴含其中,这也是亚文化爱好者无法产生共鸣的地方。
而有趣的是,B站确确实实是靠亚文化起家的,B站的忠实用户和知名up主相当大比例都是亚文化群体,那既然不能展示纯正而有生命力的亚文化,那只能用“异化的亚文化”来去代替之——也就是亚文化的消费主义图景。消费主义影响下产生了一种扭曲的亚文化风气:人们凭借一个人的消费水平来区分亚文化群体,消费符号成为了展示亚文化身份的符号。
这也是为什么《后浪》永远展示的是消费图景——只有这些消费主义是“安全”的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了——即便这种表现是一种被扭曲的、被异化的亚文化。
(二)
批判性的丧失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伟大思想家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就全面审视与反思了这一问题。马尔库塞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与个人物质水平的提高,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人们变为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
整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人丧失了批判性与反思性,无条件的接受一切被展示的事物——大家都要买的,就是好的(跟风购买猫爪杯);大家都在看的,就是好的(各种恶俗综艺和劣质影视剧);大家都在晒的,我也要有(各种网红店打卡、网红奶茶排队)。于是整个社会丧失了多元化,变成了“单向度”的产物,而这个共同的“方向”就是娱乐至死和消费主义。
从哲学角度上讲,单向度的社会不在具有“辩证性”,不再具有正反、矛盾、否定与否定之否定,而仅仅存在一种维度的一致性。从实践的角度上讲,工具已经不再成为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而是成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工具;在工具异化的同时,个人也失去了对人本身价值的追求,丧失了对价值理性的思考。
于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死亡了,一切多元文化、高级文化、亚文化都转化为了一种——物质文化,或者说商业文化。曾经的文学有鲁迅先生的杂文,如匕首如投枪;曾经的电影有卓别林的喜剧,嬉笑怒骂中有对时代最冷峻的审视;曾经的音乐唱出的是劳动人民心中最真挚的感情。然而现在的文学、影视、音乐,无一不在商业与资本的大潮下彻底的媚俗化、单向度化。商业购物中心取代了文化中心,传统的文化行为逐渐成为了商业行为的附庸——参考各种流量明星参演的电影电视剧,参考最近阅文集团事件,参考被商家炮制出的所谓的“盲盒文化”“球鞋文化”——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马尔库塞指出:文化为了迎合资本的发展,逐渐变得商业化、世俗化,失去原有的批判性与反思性。在各种被异化的单向度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大众也变得拒绝思考、随波逐流,成为商业和资本的奴隶。人们为了迎合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文化,人们为了取得商业资本的眷顾,或主动或被动的失去了批判思维,成为了没有思考能力的单向度的人。
(三)
我们身边最经典的例子,粉圈就是一个典型的“单向度组织”。
单纯的追星与粉圈不同,追星的人当发现自己的偶像或业务能力不足、或德行有亏、或缺乏担当、或个人喜好变化之后,很快就不会热衷于他——这就是批判与反思;而粉圈则是彻底单向度的狂热与崇拜,我家哥哥做什么都是好的,我家哥哥演技最棒、唱功最强,我家哥哥热衷慈善举世无双。有的觉得我家哥哥演技不好、唱歌难听的,都是收钱的职业黑子,我们去控评,去举报他让新浪封号。粉圈的图景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完备的“单向度的社会”。
近几日,粉圈的极端行为越来越让大众担忧:先是教唆未成年人购买远超出自己经济水平的专辑——而且是重复购买,同样的专辑购买105张;而后又爆出了教师粉丝让自己全班学生为流量明星应援的事件,这是非常严重的教学事故。
可以看到,粉圈还不甘于自己的单向度,不仅仅强迫自己的成员统一语言、统一评论、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购买105张专辑,更想要把整个社会变成服从于他们的“单向度社会”——所有人不许出现批评哥哥的第二种声音。他们哥哥拍了烂片,要按着别人的头说好;他们哥哥出的唱片难听,要堵住别人的嘴不许说难听;他们哥哥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就要举报任何指出这一点的人。他们还要给下一代洗脑,狂热的粉丝老师要把这种单向度的狂热灌输给下一代,这些孩子们可是正在形成自己健全人格、思考能力、反思精神的关键成长时期啊!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大家看看身边的例子不难发现:一个人追星,他同样是一个很友善很可爱可以正常交流的人,这并不冲突;但一个人加入了粉圈,他就变得极端、狂躁、富有攻击性且言论和思想都变成了“复读机”。这就是一个单向度的组织对人对社会深刻的影响。我能够体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狂热喜爱,但我不能够体谅这种狂热喜爱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他人和社会秩序,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我们不是反对追星,而是反对“单向度追星”——也就是正常追星变为极端粉圈的现象。
上面历史研究所说的非常客气——教育管理的漏洞,但从根源上这是社会的漏洞,一个单向度社会最极端的展现方式在拒绝思考的粉圈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
对于单向度的社会,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承认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工业社会“单向度”的问题就要回到田园牧歌式的封建社会,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而拒绝承认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无条件认为只要历史向前发展,出现的东西都是好东西,这是机械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单向度的社会有几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生产力发展就能解决的,必须伴随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深层次的变革。
第一,人精神上的痛苦。这个问题我在《用马克思主义战胜抑郁症》中详细分析过,这里简单提一提。单向度的人虽然表面上看不需要思考,只用随波逐流即可,但是这不能避免精神上深层次的痛苦。人被异化成为了工具,被剥夺了思考能力。精神病理学家、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的概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用无形的手把社会中的人改造成它们所规定的样子,改造成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人——一个异化的人。
弗洛姆有两句名言:“十九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二十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过去的危险是人成为奴隶, 将来的危险是人可能成为机器人”。弗洛姆认为这种丧失自我意识感是一种情感障碍——本质上是“单向度的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他说:“物没有自我,变成了物的人也不可能有自我。无我的状况,引起了人的极度空虚、无力、恐惧与不安,使得人日益失去生命力。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和大机器生产给个人造成的孤独和渺小感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变得更加严重。”
第二,消费主义陷阱。商家的宣传话术往往就是利用了这个“单向度的社会”不会反思不会批判的缺陷,消费者永远都被商家营造的需求牵着鼻子走,从而成为一茬又一茬永割不倒的韭菜。最经典的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把一坨碳元素成功的与“真爱”绑定在一起,成为人类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智商税。
各种商家炮制出的“网红产品”也是用了类似的套路。首先包装一些时尚的概念,其次营造出很多人购买的假象。于是很多不会反思与审视的消费者就趋之若鹜了——叫“网红”的一定是好的,这么多人排队一定好喝……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性。群众没有了批判性与反思性,正是资本家们喜闻乐见的:说996是一种福报,韭菜们纷纷认同这是我们的福报;说你穷是因为你烂,韭菜们纷纷点赞并歧视比自己更穷的韭菜;说我的亿万家产都是勤劳致富所得,你们不要嫉妒,韭菜们纷纷憧憬起来,也希望自己能通过勤劳致富成为亿万富翁。
网络上关于流量明星的争论就可以看出资本是怎样试图营造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的:上有沆瀣一气的大资本联盟封号禁言,中有资本的打手起诉、发律师函,下有丧尸恶鬼举报、控评、网暴、人肉,最后还要把自己包装成白莲花一样的受害者。
现在社交网络关于流量明星的讨论已经是“民不堪命矣”“道路以目”——人们在路上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越来越多的人不敢直呼流量的大名,越来越多的人不敢直言流量的虚伪,越来越多的人不敢戳破粉丝编织的皇帝的新装。大家只能用“道路以目”表达自己的不满,表达对这个劣币驱逐良币、审美滑坡、小丑登堂入室、蝗虫遮天蔽日的时代的不满。
那么如何战胜“单向度的社会”,让社会走出多元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先贤们尝试了许多努力。马尔库塞提出了科技与人文共同发展的理念,呼唤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通过思辨和反省,来保证个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居伊·德波的倡导下,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组建了“情景主义国际”(又译景观国际),仿照“共产国际”的理念,向资本的异化、社会的景观宣战。情景主义国际的宣言中指出,当代社会哲学的缺席,导致人们无法分别本质与表象;批判性与独立思考的丧失,让人们蒙蔽于一种虚假的自觉与自愿,于是景观横行统治世界。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呼唤哲学的回归,要用艺术的本质影响生活,要在整个社会发动一场深刻的、广泛的、文化上的革命。
在次年的法国“五月风暴”中,法兰克福学派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领导者。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这一理念与同时代一位中国老人颇为相似,他们都认为在经济革命、政治革命之后,还需要文化革命来继续推动社会广泛的变革,要把思辨能力、独立人格、革命精神作为代代相传的屠龙术交给每一位人民,而法国的“五月风暴”则是欧洲的哲人们借助这位老人掀起的全球红色热潮,践行自己哲学理念的一次伟大的时间,东西方最炙热的思想火花那一刻在全球交相辉映。在这个娱乐至死、消费至死的单向度的资本社会中,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英雄时代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