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这个视频为什么引起这么大争议呢?因为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废话)。《后浪》视频本身我认为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这个视频本身就是B站商业形象宣传片,带有明显公关意味的内容。但是B站的公关宣传策略出了问题(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故意如此引发广泛曝光),因此也就引发了广泛争议。
这个视频的本质是“B站签约百大up主”群像视频,但是非要蹭一个五四青年节的热点,并且打上了“下一代年轻人”“所有青年”“你们新一代”这些囊括群体的标签。既然你如此不客气的代表了群体,那么群体里有人觉得这个“B站签约百大up主”群像视频不能代表自己,也是很正常的而事情。
《后浪》里所展示的生活,真·资产阶级瞧不上,真·无产阶级觉得假,可能只有B站忠实用户、亚文化爱好者和精神上的小布尔乔亚会产生共鸣。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产生争议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我来说,我首先坚决承认这部视频制作用心、内容精良;但也坚决反对B站营销借此蹭五四青年节的热点并打上“青年新一代”的标签。
作为一个90后,也是这个视频所宣称的展示对象,并不认为这个视频能够代表自己。最大的感触就是何冰老师的台词功底,真的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视频99%的情绪都是靠何冰老师神乎其技的演讲带动的。这要是换成“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的朗诵方式,那就是一段空洞乏味的矫情文。“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也就是车企广告文案的水平。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这部视频完全是展示消费行为,没有一帧体现生产行为。你既然说要展示青年群像,自然少不了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少不了快递外卖小哥,少不了下乡扶贫的基层干部,少不了996的互联网大厂员工。但是这就不美了不是?还是消费是“美”的、景观是“美”的,脱离“脏乱差”的生产是“美”的。然而这种审美只是不需要从事生产的布尔乔亚式的审美,用赵本山的话吐槽就是:“范师傅,我咋觉得劳动是最美滴呢?”
回避生产行为而展示消费行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有消费行为是可以区分“后浪”和“前浪”不同的生活的。真从生产维度上来看,“后浪”往往并不能超过“前浪”。前浪们年轻时代,还处在集体经济尾巴的环境中,他们大多数是前场后院、朝八晚五、中午回家做饭与午休、单位医院幼儿园子弟小学一条龙这样的生活,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上最后一波福利分房;相比于现在“后浪”们,每天两小时左右的通勤时间,无休止的加班与24h在线待命,医疗教育两座大山,攒钱买房遥遥无期……很明显这个内容是不好作为宣传视频来展示的,而只有科技的进步、消费的丰裕和对亚文化的宽容,是后浪们远远优于前浪的,所以视频有且只能展示这个角度去蹭“全体青年”这个热点。
然而这个角度蹭的背后隐含着一种荒谬。
在“B站签约百大up主”群像视频中,冲浪、滑雪、汉服、滑翔翼、全球旅行、手办、无人机、摄影等等元素成为了为“后浪”加持的色彩,然而这些爱好很明显都是高消费行为,那么是怎样的经济基础支持这些“后浪”们的兴趣爱好呢?毫无疑问来自于他们家庭的支持,还是要归功于“前浪”。如果不靠父母,那么“后浪”们的生活主流注定是从事生产活动——也就是挣钱,否则这些兴趣爱好就会成为无根之水。
所以这就是《后浪》视频的悖论:要么靠“前浪”的支持来从事这些消费主义亚文化享乐;要么现在的生活主流旋律注定是认真工作努力挣钱。同时B站的营销又想去蹭“全体青年”,引来种种不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信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感触:刚开始听得时候振奋人心,随着视频的深入不断激动,到最后忽然觉得索然无味:这个“后浪”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下面漫画里的大雄一样:
所以大家看到了吧,小夫同学才是真正的“后浪”。而我们中有些人是静香和胖虎,羡慕小夫的生活,同时非常渴望小夫能“带自己一把”;而绝大多数都是大雄,毕竟轻歌曼舞飞车走马的生活从来不属于自己,纵使羡慕,也不会低声下气的做跟屁虫。这就是《后浪》争论的来源。
此外还有第二个争论来源,上文也简单提了一下,就是B站“出圈”的宣传策略。我们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时间线,当B站官方账号发布了这则视频之后,都是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小破站牛逼、眼里进沙子之类的。
然而当人民日报发布了之后评论的画风就变成了这样:
原因很简单,大家对官方账号发布内容的要求跟一个商业网站宣传视频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做个不恰当的类比,任何公司做虚拟偶像都行,关我屁事;但是共青团做虚拟偶像就要批判。而这一次B站的“本站形象宣传片”拉上了大量官媒站台,引起普遍讨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既然你拉上了一种官媒,又打上了“献给新一代”的题目,那为什么看不见“我们”呢?只是因为我们昏天黑地的上班,只是我们的生产工作没他们欢天喜地的消费“美”,我们就不配被展示了吗?既然不配你何苦打上“青年”这样的标签呢?
引发的争议还包括第三重内涵:天下苦秦久矣,还是有很多人生活不如意。就像我前一篇文章吐槽的:大家都是被资本主义暴打过的人,整点阳间的东西好不好?不过必须也要承认,很多人揪着视频一两句台词不放都不过是“借题发挥”,甚至还有一群人去在何冰老师的微博下人身攻击,实在是丢人现眼。何老师刚在视频里说“君子和而不同”,结果就因为这视频被人网暴,也颇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而更多的人“借题”则是对事不对人,他们只是想向官媒发出自己的声音:你说这是年轻人?不我们年轻人生活不是这样的……当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用这深情地语言对你说:“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这时有一个微弱的声音问道:“为什么我们还买不起房子呢?”于是舆论就失控了。
总而言之,这次是一次B站营销活动成功捆绑大众舆论的案例,我们都在讨论它就说明它成功了,互联网需要的不是客观、正确或温情脉脉,而是流量、争议和曝光。
所以这件事情并不是很想谈,资本推出的营销视频贴上了所有人的标签,有不少人感到了冒犯就去反驳“这不能代表我”,然而这种反驳和争论又为营销活动天然增加了流量,这就是资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留给所有人的只有争议、割裂和毫无价值的一丢丢鸡汤。
而争论的人们,往往会忘记了自己争论的初衷,毕竟每个人的阶级、境遇、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关于《巨浪》的讨论是好事,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也没有必要达成共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是觉得他们吵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