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每青,是我的一位文友。当好友宝妹妹告诉我,她是一位当过空姐,卖过茶叶的纽约律师,后又辞职成为自由写作人,刚认识她就觉得很熟悉,因为我的身边有不少每青。无论他们是否有着光鲜亮丽,无可挑剔的履历,还是有过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她们都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灵魂。我喜欢每青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人生的各种可能。—— 晓霜
采访/撰文:Sylvie
编辑:Faith
排版:灵琳
“常春藤女神、顶级所律师、庭审口译、中餐厅老板、美女空姐。” 她浮沉美国二十余年,做过近百种工作。
她曾是天之骄子,放弃北大广告学的录信,孤身一人赴美求学;
她22岁美国金融MBA毕业后,履历上却近乎“满纸荒唐言”,是外人眼中一份金融相关的经历都没有的“loser”;
她几近30却重头再来,被“藤校”康奈尔法学院JD项目录取;
在华尔街律所风生水起,和瑞士银行前法总“相见恨晚”。
事业遍地开花的斜杠女神很多,但能像每青一样折腾又跨度之大的,难找到第二个。
她的人生为何如此精彩又能如此“任性”?
我们近日有幸采访了“每青在美国”和“曼岛荒言”两个公号的作者,每青女士。
 1.
人不作,也会死
都说NO ZUO NO DIE,循规蹈矩,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已然是一种幸福。
然而对很多人来说,很多因为种种羁绊没有尝试的选择,却难免在夜深梦醒变成心头的朱砂痣。
每青的选择可谓是大写的率性随心,她在“最该努力学习的学生年代”漂流到Oahu热带岛屿谈恋爱;在“最该攒钱买房的年纪里”不停更换工作;在“最该结婚生子的年纪里”借款上康奈尔;在“最该努力拼搏竞争合伙人的日子里”在曼哈顿开中餐馆。
在什么样的年龄做该做的事重要么?
重要,但也未必那么重要。成为一只“优秀的绵羊”,快乐与否只有自己清楚。
在与每青的交谈中,我们发现每青身上兼有法律人和金融人的特点:她爱冒险,趣味和自由远胜一切;她行动力极强,看到“非我所愿”,再好的前程,也会一脚急刹车。1999年末,19岁情窦初开的每青,放弃玛瑞艾塔学院的金融在读专业,以能够转学到藤校的成绩,去了夏威夷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海岛读书。
这个北京虎妞,从北京四中出发,到美国学校,再到那所不知名大学。一路走来,打牌却并不懂得算牌。
“夏威夷的夜晚,天不是黑的。是一种很深很温暖的蓝。海水摇曳着星光,透着光的蓝。”每青回忆道,那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光着脚丫在海边装上满满的一包沙,吹着海风。
每青这么做的原因,只是单纯地为了和初恋在一起。
后来,每青也曾来到纽约最负盛名的律所之一打工,在高耸的写字楼里熬最深的夜,加最晚的班,买最新的衣服。
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做pitch
随着年限增长,不断升级,一切看上去都是那样顺理成章,已然是很好很舒服的一生。可对她来说,这份光鲜亮丽的工作,只剩下一种浓浓的倦怠感。
我们应该过怎么样的生活?我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么?”当这个问题再次拷问着每青的时候,每青递出了辞呈。
高定的服装?
奢侈的包包?
都不是。
不修边幅,T恤拖鞋,写字画画,给心爱的人下厨,就已经让她心生向往。
每青自己做的牛排
就带着这种有些“莽撞”的初心,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下,她再次“离经叛道”,离开了前途大好的律所,去曼哈顿的下城区开了家中餐馆。
紫米和白米组成的阴阳盘-每青餐馆展会作品
经营中餐厅的两年里,近距离的接触人生无限百态,真实感受着城市的毛细血管,她心中却对于写作的痴意更深。午夜惊起,蓦然回首,抒心中所想所感,给远在文字那一头的读者带来慰藉,原来才是半生的执念。
这一写便停不下来,从美国浮沉的奇葩打工记,到人生的秋收冬藏;从随心的随笔,到小说故事;从无人问津,到满屏读者留言追更。
兜兜转转十余年,每青终于找到了自己又喜欢又擅长的事情。
和大多数人一样,自己能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常常是两回事如何分辨,每青说,自己的办法是“永远不要停止尝试,永远不要在一条不喜欢的道路上走太远。”
离开一条条既定的职业道路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对很多职业都仍然不够了解,并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很多时候只有在真正着手做的时候才会明白,这份工作和自己的价值观是否符合自己的期许。每青感慨道,“我一旦发现这条路不再吸引我,可能就会以最快的速度从里面抽离。”
“人生不怕作,最怕的是一潭死水,缺少改变的勇气。”
2.
    底气和底层价值
谁不好奇,是什么给了每青“由着性子”的自由?家里没矿怎么可能如此“信马由缰”?
每青每次都会澄清,自己其实是家族中海外求学的第一人,父母并不能给她指点江山。拒了北大的金字offer出国深造是自己的选择,初心很简单,要靠自己的力量在美国独自闯荡,“当时就是憋着一口气,想着无论如何不能给家里添麻烦。”
初到美国,就好比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一下子推下冷水里一样,为了不被溺死,只能靠自己拼命扑腾。18岁的每青,硬是活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拼命三娘。
原以为有幸考取的美国大学提供了奖学金支持,减免了大部分学费,已无什么费用需要担心;但未料到生活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提及那段日子,每青是痛并快乐着的。
半工半读是必选项。为了糊口,每青常常是一学期同时做着两份兼职。上午8点到12点做完一份兼职后,再从12点半做到17点半跑去做另外一份兼职,工作完又累又疲倦,夺命狂奔到教室上晚课,虽然眼皮总是忍不住在打架,课堂作业和预习也是不能耽误。秉承着“死磕”的劲头,强忍着疲倦的完成所有的预复习。
为了省钱,每青保持着一个月一次不足30分钟的和父母的通话频次,每次也是报喜不报忧。每青记得特别清楚,读书的那几年,她人生中的最低时薪是以4.75美元/小时的做打字员。纵然如此,那时候只要有岗位招人,需要人打零工,无论是什么,哪怕是洗衣店的收银员,IT公司的技术支持专员,托福考区的监考,只要看到招聘信息,她都会去应聘。
这段经历,在每青的生命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不乏有读者在评论区提问:每青,你是精英么?
每青的回答是坚决的否认。她在很多场合都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精英”一词的恐惧感。“精英这个词过于宏大,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里,恐怕也没有几人能够担当的起这一称谓。”不乏有人困囿于这种“优秀的诅咒”,上过藤校就自诩精英,拒绝和自认为“低层次”的人或是持有异见的人交流,仿佛这样就能高见立下,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这实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人生。
出生就在别人的终点,是一种幸运,而不是一种特权。一辈子走得太过顺遂的人,没有亲身体验过失败的痛、没有亲身体验过生活的残酷艰辛,可能是不太容易有同理心,更难有敬畏心的。惟曾有关自己的痛痒,才更容易领会别人的痛。
人年轻时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会塑造现在的自己。每青起起落落的前半生,让她收获了一个敏感于他人情感和需求的雷达。她对各个波段都持有一种平等、尊重而开放的态度,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人与人之间那些被触动的瞬间。
3.
三十而已,花期漫长
年龄好像给每个人的人生都打上了一个沉重的烙印,这一点,对女性更甚。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人都默契地心照不宣,三十岁的分割线,一旦抵达,犹如西山落日,强弩之末,所有的可能性相继褪色,没有诗,也没有远方。
离三十岁还差两年,生活突然对每青进行了降维打击。失业、拮据、离婚接踵而来,日子一下子七零八落,只有困顿窘迫,生锈地滑向海底。
那一夜她辗转难眠,何去何从,毫无头绪。多年前在福州街打工的时候,就有人觉得她的思维方式和个人风格很适合当律师,而在她的生活里,现在唯一还能产生变数的,唯一有希望对抗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似乎只有法律。
确实,这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要不是真的走投无路了,谁会想不开去读JD啊。”每青打趣道。
溺水的人抓到了稻草,是绝对不肯放手的。尽管她也曾忧虑过年纪这么大负债累累去读JD是否太异想天开。
这时的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在日记本上看似沉闷普通的一天,却是她人生三岔路口风云千樯的开始。在各行各业似乎都呆不长久的她,却能日后在律师这个行业里大放异彩;曾经因为金融危机被收回的瑞士银行offer,却被上天在多年后以另一种形式还给了她。
JD第一年的暑假,每青拿到了瑞士银行法务的实习机会。谈到这次机遇,每青归功于两个不走寻常路的人的相识。”
法学院一年级的假期实习,每青投了很多份简历,但却是回复寥寥,瑞士银行是少数给了她面试机会的雇主。但能否得到这份实习,每青心里并没有底。投简历的时候,看看别的候选人规划清晰的条目,她觉得自己的履历可用“乱七八糟”来形容,她“甚至没有一份拿得出手的工作经历”,这在一堆“优秀的”简历中尤为扎眼;对每青,不啻扎心。
没想到,穿着花裙子的梅丽莎面试官一看到每青的简历就爽朗的大笑起来。原来,她在改行读法学院之前,开过整整7年的出租车,专业还是八杆子打不到的苏格兰戏剧学。除了法学以外,她最熟悉的,就是纽约大大小小的道路。
“也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呐!”每青想。两人越聊越投机,相同的“混社会”的经历让她们惺惺相惜,面试时间原定是20分钟一轮,可她们这一聊就是40分钟。最后梅丽莎直接取消了所有后面的面试,径行录取了每青。两人在日后成为了忘年交,且是后话。
实习的最后一个月里,梅丽莎和每青开会结束后,让每青陪她喝上一杯再走。
“每青,我下半年去苏格兰巡演,巡演结束之后,我就要去高盛了。这事你知道就行了。”
每青特别感动,心想“我还只是个小小的实习生。”梅丽莎和她这么说,无非是提示她日后不要因为仅仅因为和她的友情而选择留下。
换到法学专业后,那些奇葩的“混江湖”的经历,那些看似是毫无用处的弯路,又好像冥冥中,一环扣着一环,为她的人生开始重新生成链接。比如说得益于大一三个月的C++,每青去了IT行业打工,积累了尚可的Excel技术;又在多年后在茶叶公司担任买手时,用Excel程序,自动生成每周采购计划,解决了茶叶的存货周转率老大难的问题,也因此被提拔为全球物流、进口、生产总监;再比如说那些年走南闯北的奇葩打工经历,磨练了每青待人接物的能力,也让每青在被梅丽莎问及“在投行内跨组检验资产时如果发现有可疑资产应该怎么做”,这样类似办公室政治的问题时游刃有余;得益于瑞士银行法务的实习机会,每青在JD的第三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去了美国证监会全职实习,再到后来一步步成为一名专业的金融律师。
一群“拋夫弃子”的奔四女人--三年前跟北京四中同宿舍的闺蜜们去罗马
“那些她曾以为穿越不了的荒原,却又在为下一段旅程积蓄能量。三十而已,花期漫长。”
4.
没人不迷茫,没人不成长
迷茫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有的人在读大学期间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有的人毕业工作了好多年仍然迷茫,一直到自己耄耋之年仍然活不明白。
作为一个迷茫了小半辈子的人,一个换过近百种工作的人,每青表示,“迷茫并不可怕,自己也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毕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可怕的是就此自我放逐。”
每青也读者们提了三点建议:
第一、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听取前人的意见,与其自己都去尝试一遍,不如和做过这件事的人多交流,通过别人的经验学习,CYOT的公众号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在不清楚自己未来选择的方向时,可以画两个圈,一个是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能力,不断寻找这两个圈的重合部分。摒弃被动的打工者心态,走出舒适圈多多实践,而非局限于各种光鲜亮丽的表面,才能收获成长。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聆听自己的内心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感受更加珍贵。成功固然重要,但与其为了成功而工作,被人认为伟大而努力,用数字和分数去计算自己的机会成本和投资收益,不如看看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跑的最快最远,不如跑的赛道是心之所向。因为你最后待得住的地方,一定是你喜欢的,或应该是你喜欢的。不要让自己的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期许、规划和评价标准里。
第三、在自我认知层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轻视自己。在职场上虽然要注意分寸感,作为有能力和价值的年轻人,在精神和人格的层面,与闯荡多年的前辈而言依然是平等的。
采访最后,每青讲了一个她仍记忆犹新的故事。
在刚进华尔街某律所工作的时候,就和亚历山大资深大律师不打不成交,现在还成了经常会带着彼此孩子串门的好朋友。
孕期8个月和鸭叔一家在牛排馆里吃肉肉
可最初他们的相识却是充满了火药味,在和同所的律师共乘一辆电梯的时候,
“鸭叔”打量每青,问到,你是中国人?移民身份是什么?有绿卡么?绿卡怎么拿的?”
这话实在是太不客气,刚认识一秒钟,就在公共场合的电梯里当着所有同事面问这样个人隐私的问题。
每青毫不客气的回怼,您是移民律师?坐电梯还不忘拉客?
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每青运营的“曼岛荒言”和“每青在美国”公众号
阅读近期发表的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