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哈医大的医学生王浩被杀
2013年温岭市第一人民王云杰医生被杀
2016年广东省人民医院陈仲伟医生被杀
….
这类恶性伤医事件发生太多,以至于这次杨文医生被害后,人们最初也是没什么反响。很多人的反应是:哦,又杀医生了啊。
不仅很多普通人是这种反应,连医护人员可能也是见怪不怪波澜不惊了。直到行凶的视频流传出来了,看到视频里凶手站在医生的背后,用白晃晃的刀凶残行凶的场景,才引发了反响。
看过视频后,我想所有的人都会不寒而栗,在愤慨凶手的凶残之余,也有医生说:旁边的医生装模作样拉几下凶手,没有一点血性,太让人恶心了。
我是不这样认为的,绝大部分人未见到过行凶杀人,更何况是这样穷凶极恶的杀人手法,面对这样的血腥场面,本能反应应该是躲避,旁边的医生能往前走已经是很勇敢了,更何况还做了拉凶手的动作。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那为什么当一个职业,一个场所成为一个危险的职业和场所,在为什么发生了那么多的杀医事件后,医生们并没有大规模离开呢?
我想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太多选择,无处可去,二是人是有很适应能力,事情经历多了,渐渐麻木和习惯了。
所以,即便伤医案频发,在又没有更好的出路可选的情况下,更多的选择是在这个医疗环境下如何尽量做自我保护,比如远离那些危险的病人,不做那些高风险的手术,迁就病人等等来自保。
比如这次事件里的那位病人,95岁高龄脑梗的病人,家属极度不信任而且非常情绪化,并且此前已经有对医生们有过言语上的人身威胁,显然是一个高风险病人。
医生们遇到这样的病人,本能是躲避,所以民航总医院的医生在回答为什么不联系病人住院时说:天天犯浑的一家人,谁敢接诊收治。当大家都想躲的时候,总还是会有人躲不开,比如急诊科的医生,比如上夜班的杨文医生。
知道这个病人有风险,医生们也想有多些保护措施,所以也向上反应,科里院里也做了记录和备案,但给医生们的保护,仅仅是嘱咐注意安全。
有危险,想躲,无处可躲,所以忍受、调整、适应、躲避,但依然会面临一些躲无可躲的境地,你想自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这个体系里并没有话语权,想自保都很难。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哪怕你遇害了,你依然可能得不到尊重,你的家人还可能被二次伤害,比如发生了这样的恶性事件后,医院领导的第一想法还是维稳,消除影响。
院领导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也是趋利避害的结果,因为他们的职责就是维持稳定,在公立医院几乎垄断了医疗行业的情况下,医生的情绪并不那么重要,医生被杀了,医生离职了,还有大批的医学生等着入职。普通医生们做了院领导后也会这样做,这个体制就是这样运行的。
那医生们应该怎么办?其实还是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忍,要么滚。至于是忍,还是滚,肯定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专业、机会来做选择。但不论是忍,还是滚,我觉得都需要认清:
1.医生是离生死很近的职业,所以职业风险会更大。
2.中国医疗行业是行政主导的行业,维稳还是行政体系的主导思想,在整个行业基本被公立医院垄断的背景下,医生的话语权很小,所以医生权益很容易成为维稳的牺牲品。
3.大环境短期内很难大改,自己如果不努力,就随时可能成为躲无可躲的那个人,不要因为习惯或麻木而失去努力的动力。
4.我们可以去呼吁改善职业环境,但少去抱怨,没人喜欢听别人抱怨,抱怨也改变不了太多,抱怨多了反而容易被人烦。也要警惕那些总为医生说话的人,你的情绪很可能成为别人收割的工具。
5.不要神圣化自己的职业,职业就是职业,没有一个职业值得唱颂歌的,被歌颂得越多,大家的期望也越高,期望变成失望时,就可能变成伤人的刀。
在自己没有足够能力前,多学习,多看病,多做手术,多积累经验和见识,同时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个人品牌建设能力的医生,努力成为一个有更多病人追随的医生。同时也要善待病人,这对病人更好,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
总而言之,不要麻木,要有成长意识。强大自己,才有选择的自由。

3年前我也是体制内医生的一员,也经历过杀医案频发的那几年,我也曾抱怨、吐槽、挣扎过很久,也正是因为看清了行业现状,才做了选择和改变,也是希望自己走出来的这一步,能为整个行业的改变做点努力。
分享以下几篇以前写过的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