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玩微博的可能也注意到,现在各类育儿微博非常红火,粉丝数几十上百万的也不少。还有些专门从事这个育儿市场的互联网公司,比如宝宝树、妈妈问答之类,做移动医疗春雨医生,其官微也不自觉的将重心放在了育儿上。
同时,妇儿专业一直是私立医疗机构的主打专科,像北京、天津的新世纪儿童医院,深圳的和美妇儿、远东妇儿,卓正医疗虽说要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但似乎也在不自觉的以儿科为主打。这说明儿童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另一个方面,在公立医院,儿科是医生们最后的选择,不是实在没有别的专业可选,没有医生愿意从事儿科,因为大家都知道儿科苦,累,穷,风险还特别大,孩子不退烧都可能被家长暴打一顿,很多综合医院的儿科都关门了,儿童专科医院则是人满为患,看病难的问题对儿童来说更为突出。
正如我在《儿童看病为什么难?》一文(回复107可查看)里说过,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政府管制。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政府定价,体现医生价值的挂号费和诊疗费低廉,但政府招标定价的药费高昂,在以药物和检查来养医院的模式下,儿科在综合医院里的衰败是必然的,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只有一两所儿童专科医院是远远满足不了儿童医疗服务需求,大排长队也就难免了,儿童专科医院的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自然也难提供让人满意的服务。
在经济发达地区,人民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追求也在提高,公立医院提供的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儿童需求,所以给了私立医院发展儿科的空间。社会办医,可以自主定价,苦一点,累一点,哪怕风险大一点,都可以在价格上做出补偿,更何况私立医院还可以选择风险比较小的病人接诊,自然大有可为,不自觉的侧重儿科是必然的。
再仔细看看,运营得比较红火的育儿微博大多是私立医院的医生,或者从公立医院退休的医生,公立医院在职的儿科医生反而不温不火,难道水平高的儿科医生都离开了公立医院?恐怕未必,根本原因是两类医生的生存模式不一样。
公立医院不缺病人,医生不需要自己去做什么来吸引病人,医生获得认可靠的不是讨好病人,靠的是职称,职称靠的是做课题写论文,而这两者很大程度靠关系和人脉,评上主任就是专家了,往专家诊室里一坐,病人都围过来求你加号。所以他们有写论文的动力而没有写科普的动力,有讨好领导的动力而没有讨好病人动力。
而私立医院没有政府公信力的支撑,没有财政支持,只能靠展示自己的能力去吸引病人。在互联网时代,展示自己最好的平台当然就是网络了,说他们靠网络的资源而活着也不过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把很大的精力放在网络科普上。用心去做自然可以做的更好,这是他们在微博上红火的原因,每一份关注都是一份需求,有需求就有存活的空间,有些粉丝够多的医生甚至不需要继续做医生都可以过得不错。
作为公立医院的一个儿科医生,上微博以来,通过和同行的交流,对医疗行业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频频爆出的伤医事件中,也见识了中国医患矛盾的尖锐。对现在的医疗体制,跟大多数同行一样,我也有过很多的抱怨,也曾写过几篇反响比较大的文章,但后来发现这些抱怨除了可以引起医务人员的共鸣外,并没有改变什么,相反还引来很多反感,在业外人士眼里,医务行业就像祥林嫂。
对现在的医疗体制,大家不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而是想改的改不了,能改的不想改。医改在骂声中改了一轮又一轮,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利益既得者不会你悲情的哭诉而放弃自己的利益的,病人也不会因为你的哭诉而停止伤医,如果我们自己不改变,什么也不会改变。
事实也是,大多数医生一面声讨这个体制,一面也在打磨自己来适应这个体制。你讨厌职称制度,但看到别的同事很多靠编论文跑关系晋升了,你要是不跟着这样做就变成别人的下级医生;你看不惯一些上级卡着手术不放,如果你自己试着给自己的下级放手,你很快发现自己没有手术可做了,你也就停止放手了。
体制里等级分明,吐槽最多的是一线医生,觉得饱受欺凌,但时间久了,慢慢的打磨,慢慢的也可以功成名就,慢慢的自己也会成主任,可以坐享其成,慢慢的发现自己已成为体制的维护者。公立医院的医生一面在网络上吐槽体制,一面为频繁被伤害的同道维权,一面在生活中遵循体制的规则,甚至给体制添砖加瓦,这是大部分公立医院医生的现状。
大多数医务人员都期望改变现状,在呼吁改革,也在网络上为自己的权益抗争,但现实下如果这些努力都收效式微,那只有尝试别的出路。那些红火的育儿微博已经在给我们作了启示,进入这个行业的很多人并没有医学基础,他们都可以在我们的专业领域活得不错,而我们却还在不停的抱怨。
网络对大家都是平的,无论是身处体制内还是体质外,所有的病人对医生也是开放的。所以公立医生的医生也无需羡慕私立医院医生的高薪和轻松。网络可以给医生们一个不同于职称的评价标准,@传递那一把火 并不是医生而是一个服装质量保证员,但他的儿科知识会让很多老专家汗颜,他的关注者也超过绝大多微博上的儿科医生。不要以为网络的关注和现实的医疗没有关系,我所知道的是很多外科医生的主要病源都来源于网络。
如果病人来医院求你加号不是冲着你所在的三甲医院,不是冲着你诊室门口挂着的“专家门诊”几个字,而是冲着你的水平你的口碑而来,那无论你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会有你的生存空间。有病人追随的医生,才是真正“自由执业”的医生,只要关注、追随的人足够多,哪怕不直接从事医疗行业也一样可以生存,那还需要去抱怨什么医疗体制吗?自由执业的先行者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科普不仅可以为自己创立口碑,还可以直接让受众受益,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也会有利于医患沟通,同样有利于医患矛盾的缓解,利己利人利社会,虽然我们肯定比体制外的医生要忙很多,但时间挤一挤还是有的,更何况我们身处繁忙的临床一线,有更多的临床心得,当然在做科普之前,首先还是锤炼自己的临床能力,先做一个合格的医生,才能传播正确的知识和理念。
如果医患关系的现状是由医疗体制造成的,那网络给了医患直接交流,架空体制的机会。如果体制是围困医生的那堵墙,那网络是通往自由的那条隧道,对体制我们可以吐槽,可以抱怨,但如果不想失去希望,还是要靠自己去打通那条通往自由的隧道,这是体制内儿科医生的救赎之路。也是中国医生的救赎之路。相对于微博,微信更是鸡汤谣言满天飞,微信上科普会有更大的空间,这也是我运营这个公众账号(drpeihg)的原因。
这个账号开通至今4个多月,推送了近40多篇文章,每一篇都是原创的,如果在历史消息里一篇篇读过去,你会发现这么有诚意的公众号并不多见,虽然目前的订阅者还只有三千多人,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很欣喜的是有几个同事也加入这个科普队伍,他们都是和我资历差不多的副主任医生,队伍的壮大会让我们走得更远,我也期望有更多的医生加入到这个科普队伍中来,一起用知识来讨好读者来获得的认可,你可以创立自己的账号,也可以加入我的团队,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时刻期待你的来稿,至少也应该给自己开通一下好大夫的账号。
作为订阅者和读者,如果你觉得这个账号给你带来了一些帮助,也请向家有儿女的亲友分享,你的关注和分享是我们写下去的动力,你的关注也在推动着医疗行业的改变,谢谢~!
提示:
1.题图为《肖申克的救赎》海报。
2.点↓阅读原文可查看微信目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