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轮值毒叔 
冷面笑酱·汪海林

以下为采访节选,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一曲《眷江城》,书写赫赫战役长卷
汪海林:欢迎来到《四味毒叔》。今天在南京很高兴请来我们国家一级演员董源老师,您好,董老师。
董源:您好,汪老师好,大家好。
汪海林:董源老师是专工老旦的。
董源:对。
汪海林:最近排了一个戏叫《眷江城》是吧?
董源:是的。
汪海林:是跟抗疫有关?
董源:对,这出戏主要写了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大爆发,牵动了每个人的心,男主人公刘益朋是(南京)鼓楼医院的一名医生,他原本打算在春节期间带女朋友回老家武汉去看望母亲的一个故事。由于武汉封城了导致他没有回去,他也嘱咐母亲不要出门,母亲也非常庆幸儿子今年没有回家,嘱咐儿子千万不要回武汉,其实此时儿子已经报名了支援武汉的第一批医护人员,来到了武汉。儿子隐瞒母亲,说自己在南京,他也嘱咐了母亲千万别出去,谁都别见,您需要的日用品我都已经给您寄过来了,同样这时母亲也瞒着儿子,她在电视上看见医护人员在除夕夜只能吃泡面、饼干,很是心疼,所以瞒着儿子去给医护人员送餐,有一天正好她去医院送餐看见了儿子,儿子穿着防护服,母亲通过眼睛一眼就认出了儿子,母子相遇而不能相认的这样一个故事。
汪海林:挺有意思的,这个戏挺好的,听说已经在线下演出了,是吗?
董源:对,我们是8月15号在紫金大戏院首演。
汪海林:在疫情基本上已经控制之后,终于可以线下演出这场表现疫情的戏。
董源:是的,也是为了预防,我们上座率只能是30%到40%,会把位子隔开。
汪海林:那在疫情期间您还参加了一个线上的名剧赏析,是吗?
董源:因为春节以后大家都在家里面不能出门不聚餐,编导就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够在家里边普及一下京剧,所以就说了一下传统戏《罢宴》其中的一段念白。
汪海林:那网友反应怎么样?
董源:应该说还是很受观众欢迎的,因为那一档节目不光是有京剧,还有昆曲、锡剧、扬剧等等,我相信观众还是比较喜欢的。
汪海林:疫情期间让观众们在线上也能欣赏国粹。
董源:对。
师从南北两派,专工京剧老旦
汪海林:您是专工老旦?
董源:对,是的。
汪海林:那么老旦都有什么流派?给我们介绍一下。
董源:老旦大体是以李多奎派为主,还有龚云甫龚派为主,还有李金泉一派,现在主要的还是以李多奎老李派和李金泉这一派为主。
汪海林:那您属于哪一派?
董源:其实我现在是综合了两派,我很幸运,因为我有两位师父,一位师父是上海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梦云老师,她一开始是上海京剧院著名的老旦演员,后来到上海戏校任校长。然后还有一位是北京的李鸣岩老师,所以说我可能是综合两位恩师的艺术特点。
汪海林:那么就风格特点里边您更强调哪一块?就是您自己表演风格里面。
董源:老旦还是以文戏为主,唱念做打,主要还是听唱、念,现在观众跟过去的观众观赏需求也不一样了,以前观众去剧场听戏,现在又要看戏了。那么我们除了以唱、念、做、表以外,我们还要重视对人物的刻画、人物的理解和舞台上的展示。
汪海林:您有一个成名作《罢宴》。
董源:对,不能说是成名作。
汪海林:在里面您的表现也是很优秀,里面有刘妈妈这样一个老旦的形象,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戏的人物,还有她唱腔和表演都有什么特点?
董源:好的。这出《罢宴》是根据清代的杨潮观杂剧《寇莱公思亲罢宴》这出戏改编而成的,由李金泉先生首演。那么这出老旦戏,首先它的人物是一个比较平易近人的形象,她是宰相寇准的乳娘,地位不高,是很接地气的一位老人家。首先要把握好这个人物,表演起来就不会滑边。这出戏它是一个唱、念、表并重的一出老旦戏,所以就很吃功夫。李金泉先生在排演这出《罢宴》的时候,创了一个新的板式,叫二黄碰板三眼,原来是没有这个板式的,只有二黄慢板、二黄原板,但是二黄碰板三眼这一段是李金泉先生新创的,它比二黄慢板的节奏要快一些,比原板慢一些,以叙述的形式娓娓道来。
汪海林:刚进到您的排练场,就看到您的拐杖了。这是老旦的专用的,是吧?
董源:对。
汪海林:这个很重要,表演上是很重要的,那像刘妈妈这种角色应该用哪个拐杖呢?我当时看到有三个拐杖。   
董源:刘妈妈,我们老旦的拐杖大致分为三种,龙头拐的拿法,这个其实可以演示一下。
汪海林:那我们就演示一下。
董源: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我们龙头拐的拿法,老旦的龙头一定要对着前方,右手拿拐杖,拿龙头拐的这个角色基本上都是大富大贵的,所以说我们的气势要端起来一些,然后大拇指尽量地往前扣一点,可以走一步台步,像剧中的佘太君,就拿龙头拐。就很有气势,很有身份、地位的象征,这是龙头拐的拿法。
董源:好,下面展示一下鹿头拐的拿法,拿鹿头拐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即使不属于大富大贵,但是她们的衣食无忧,那鹿头拐上的鹿头也必须要冲着前方,那么我们就不能像拿龙头拐那样端起来,胳膊略微下一点点,然后平一点,拿鹿头拐,她的气势就比拿龙头拐的要小一些,就是平常有一定身份的人,抖水袖,这些是拿鹿头拐的。
董源:最后是拿藤棍的,这些人就是比较贫苦的老年妇女,家庭条件比较差,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所以这个手就不能这么端起来,就要手心朝后一点,胳膊肘朝下一点,一种没有气势,饥寒交迫,吃不饱饭,背要齁一点的形象。走起路来也是有气无力的,这是拿棍的。老旦这个行当里面用的最多的就是这三种道具,龙头拐、鹿头拐和藤棍。
汪海林:那你刚才说到龙头拐,提到了佘太君,她在《杨门女将》,还有《四郎探母》都有出演,她演法有什么不同吗?
董源:其实都是一个人物,唯一不同的就是戏份,我个人认为是戏的分量不同,佘太君她和穆桂英的戏份。
汪海林:那《杨门女将》中的呢?
董源:在这里是属于领衔主演,场次很多,戏的分量很重,所以说你对这个人物要更多地去研究、去揣摩、去学习。《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她是以主配的形象出演的,首先要把主演给配合好,然后在自己的一些能出彩的地方,很好地展示出来,佘太君的这个人物,主要还是她能文能武,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武将出身,就是上朝堂能够跟皇帝理论的一个很有气派、很有风度,很有派头的这么一个老旦角色,所以说演佘太君的时候可能要更加注重她的气势。
当传统戏曲遇到现代影视
汪海林:那也比较巧,正好我也写过《杨门虎将》。写到佘太君“四郎探母”这段,这段在京剧行业就家喻户晓了,因为当时电视剧的写法偏戏曲,所以就借鉴了戏曲的一些表达方式。比如说当时赵雅芝演的角色打了杨四郎几个耳光,这个耳光是代表谁打你的,它是一个排比,这戏曲的手段表现的也很明显。
董源:戏曲的手段在影视剧中运用出来。
汪海林:很有意思。所以我们影视创作也加入了一些戏曲元素,包括我们前两年看的一些好莱坞的戏,也是一个大片,我就不说哪个了。有一个片段,进城的时候是我们京剧的招式。
董源:好莱坞的戏也运用了京剧招式。
汪海林:像我们的武生,当然有武行教他们,他们就觉得特别有派头。
董源:对,也使人眼前一亮,而且是不一样的亮点。
汪海林:是,所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运用到我们戏曲的一些元素了。有没有哪部作品让你记忆深刻的?
董源:有,虽然现在的影视作品运用戏曲的元素是很多,但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就是《大宅门》,我觉得这部戏不仅是编剧所写的剧情很拿人,导演的手法也运用得非常巧妙,再加上演员的演技也非常好,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就是运用了京剧的锣鼓点,然后有些小过门。剧中的一些演员表演戏曲的唱段和念白也都不是很生硬,我都能够接受,所以我觉得这个运用非常巧妙、非常好,我很喜欢这部戏。
汪海林:是,我们戏曲演员参与影视表演的也比较多,比较有名的像李维康等,都是很好的戏曲演员。
董源:还有王馥荔。
汪海林:王馥荔,对。那年轻的其实就更多,像徐帆、袁泉、秦海璐,这都是学过戏的。
董源:对,是的。她们受过这种训练,对她们演古装戏会有些帮助。像斯琴高娃老师,她就是演了《大宅门》以后热爱上京剧了,就拜了陈永玲老师为师。
汪海林:而且我们当时写《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三位爷也是京剧的发烧友,所以对他们塑造角色这方面帮助特别大。因为一般演员有的时候拿到词儿,他都不会很轻易的拿下来,就顺不下来,就是半文半白的。结果他们唱了戏,就都很轻松地拿下来了。
董源:对,这个没问题。
汪海林:这个还是需要一些积累和修养的,所以非常好。不光是《大宅门》,我记得《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片头曲也是带京戏的。实际上这个是属于京歌了,是吗?
董源:对,是京歌。
汪海林:就是带有京剧元素的。您认为戏曲演员跟影视演员身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核心的差异在哪儿?
董源:这个其实有很大的差异,像影视演员,他们的表演,就可能靠近生活,他们拍的都是真实的,比如说掉到水里,他就一定是在水里边,闷水或者是游泳,或者是呛水,或者是划船,影视演员一定是实的。那么我们戏曲演员就不一样了,我们不可能搬一个船到舞台上面,我们更多的是利用传统程式化的表演,虚实结合,像划船我们就会拿一个桨,带有舞台形式的去表现出来。表演游泳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些形体上的表达,但不可能像真正的游泳,只会有这种韵律在里边,这是最大的差异 。
汪海林:我们拍戏的时候和戏曲界的合作还挺多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在镜头里边的眼神都特别好,都很准确,或者说很有力量,这个与电影演员是有明显差别的,尤其是古装戏。比如说于荣光老师,他在一出来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神采是不一样的,这是有练过吗?
董源:练过,因为我们从小就练,我们是7年科班出身,这就是受过专业的训练,我们从11岁开始,有的甚至从9岁开始,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训练手眼,如何去训练也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唱念做表,都要训练到。像我是唱老旦的,但是我们的形体、把子、毯子功都是一样训练的,不会因为你是唱老旦的,在舞台上用不上,就不训练了,不是这样的,我们都一样要训练。包括剑套组合,单剑套、双剑套这些都要训练的,所以说是科班出身。
汪海林:对,那您是一入行就开始唱老旦吗?
董源:我是世家,到我这一代是第三代,我的父亲是江苏省京剧院的武生演员,董祖德。爷爷也是武生演员,董云鹏。我的母亲是江苏省戏剧学校的花衫老师叫徐小涛。所以说我是从小在剧团里长大的,耳濡目染,就是跟这个行当很有缘,从小就学的老旦。当时我不愿意学老旦,就觉得不行,老旦的扮相不好看,我要学花旦,头上戴着亮亮的(饰品)好看,我父母就做我思想工作,你的嗓门大,你适合唱老旦,所以11岁的时候考到江苏省戏校,就一直学老旦的行当。
汪海林:你什么时候开始上台的呢?
董源:其实我们11岁、12岁的时候就上台了,12岁到上海去首演,然后轰动整个上海,当时真的是一票难求。
汪海林:12岁的老旦
董源:对,演《遇皇后》,印象非常深刻,一张嘴就是碰头好。
汪海林:那真是不容易。
董源:当然了,观众也觉着12岁的孩子能够唱戏,这不容易,也很好玩,所以当时特别受欢迎。
眉眼全入戏,老旦也生春
汪海林:您在表演期间有什么大的改变吗?在表演过程中,包括自己的风格、定位有没有调整、改变过?
董源:其实我们戏曲是入行,比如说老旦以大嗓子为主,青衣花旦就是以小嗓子为主。我这些年来一直都是以老旦戏为主,不管是新编历史剧,还是传统戏,都是以老旦为主。只有一出戏略微是一个例外、特例,它是新编现代戏,《飘逸的红纱巾》,在剧中我饰演战地文工团的教导员,30岁左右。除了用大嗓子演唱以外,她的形体,她的动作,跟老旦所有的一切都是脱开的,就是要掰开。
汪海林:这就是这个角色,如果是古装的话就不至于这样,是吗?它确定了以后就很难改,很难会像这样结合?
董源:对,古装的青衣可能会去演的,当时我们也安排过旦角演教导员,后来导演不是很满意,觉着声腔方面需要跟女主演有一些区分。但是也会所顾虑,因为我们老旦演员是受过专业的训练,像是台步怎么走,老旦演员她的形态、她的步伐,所以导演担心这些会影响到角色塑造,后来下了排练场,三天之后导演就打消了自己的顾虑,觉得这完全是可以的。
汪海林:这个创新结合还是挺好的。
董源:所以说这出《飘逸的红纱巾》在上海演出以后,我的恩师王梦云先生看了以后,就觉得董源没想到你的可塑性还是很强的,也得到了肯定,我挺高兴的。
汪海林:那老旦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动作是什么样?
董源:代表性的动作,其实老旦主要还是以拿着拐杖的形象为主。
汪海林:有这种动作。
董源:有代表性的动作其实也就是手势,老旦和青衣花旦的动作就比较少。但是唯独像《罢宴》《李逵探母》这里面的动作,特别是像《罢宴》这出戏,老旦在里面有圆场、有滑步,也有一些舞蹈性的动作。
汪海林:那现代戏您也演了不少,比如《眷江城》《飘逸的红纱巾》。跟传统京剧相比,现代戏对您来说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董源:其实我觉得不管是现代戏也好,还是传统戏也好,我们京剧的表现形式都是以唱、念、做、表、手眼身法步,这一套综合的东西去展现。唱有唱的难点,唱的字儿、气儿、味儿,这里面的事儿。唱的节奏催一点,抻一点,劲头的多一点,少一点的如何拿捏的这种度,是很难的,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那么还有一个难点,我觉着一个好演员,要有驾驭角色的能力,也懂得如何塑造编剧所刻画的人物。但是戏曲演员难就难在不能太像,太像生活了也不行,但又不能不像。似与不似之间就是太似则媚俗,不似就欺世,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刚才也打了比方,像游泳,划船,两个演员在船上的配合,跳到船上以后,这两个演员的他就不可能是太死,但是似与不似之间,还有一个这一点很难。还有一个在舞台上的掌控舞台的节奏的能力,我觉得是很难。这个演员一看,老戏骨很成熟,把控能力很强。这个不是一句唱腔,一个念白,我下一下功夫我就能学会的,这个是需要天长日久的积累。我觉得这个是很难的。
汪海林:明白。其实我也想补充一下,我个人体会,似与不似之外,还有一个点是,“美”最重要。不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我们戏曲舞台上有一个最高的标准是一个美学标准。
董源:对。
汪海林:所以我们在国外演出在哪演出都是,中国的京剧太美了,这个是最高的评价,最高的标准。
董源:是的。
汪海林:京剧的这个表演跟影视表演不一样,特别老旦,他有些有张力有弹性的这个角色,你是怎么调动这个情绪?
董源:其实我个人认为还是要真听、真看、真想,然后我们还有一些程式化的这些动作,有的时候动作可以调动情绪,对,可以调动我们的情绪,比如说像《杨门女将》中佘太君,就是寿堂惊闻自己的孙子战场去世了。焦孟二将回来就是告知这个消息,这一天正好是他的孙子过50大寿,想隐瞒,但是没隐瞒住,有几个动作,我觉得它的张力还是很强的,这个可以展示一下。像两句念白其实是很心痛,但是又要忍住,强忍自己的悲痛,因为这个寿宴上面有很多人,如果自己的情绪失控的话,那其他的人那情绪就更无法去控制。所以说这老太太有一个念两句白,有一些动作,你像就是“国仇,家恨终当报,不灭敌寇,恨怎消。拿水袖,哒,哒” 这个背手,它的张力就是很强,她的动作来辅助我们的情绪。
汪海林:有个问题我一直其实挺好奇,想问一下我们戏曲的表演艺术家。就是我们知道布莱希特把这个表演体系归为这个斯坦尼的体系,当然他自己创造的就是布莱希特的体系,那么说还有梅兰芳的体系,就是说这是另外一个体系。梅兰芳的体系按照他的归纳,其实更接近他的布莱希特的体系,就是建立效果这一块。那么我们在舞台上戏曲演员有可能真的动情,这种话剧很多,就是每一场他到这一场戏的时候,眼泪会下来,那么戏曲演员如果动情到这个程度,眼泪下来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
董源:这个就是有很多演员是不主张这个这个动情绪,真的去流泪,但是有的时候感情到的时候是控制不住。但是演员就是很难,戏曲演员很难。不像影视演员他是需要真的流泪,戏曲演员在舞台上面,如果真的情感到了以后,他真的流泪,他会影响到自己的声音的发挥,好的演员,他就能够控制,又有眼泪在眼睛框里含着,又能够保持自己的声音。
汪海林:主要是声音的部分。明白,因为话剧它其实更贴近讲真实性。
董源:对,现实生活,像话剧的很多笑,也就是很自然的这种笑。像我们戏曲演员的笑,利用的手段就太多了,有平常的一般的笑,还有开怀大笑,还有一种冷笑,气愤的笑,还有一种是从内而外的笑,我们运用的手段就特别的多,所以也特别的有张力。
继承与发扬,植根民族沃土的京剧艺术家
汪海林:我们现在年轻观众对京剧,其实应该说这些年不断地在增长兴趣。我也注意到年轻观众喜欢京剧的越来越多了。如何让他们更快地能够欣赏京剧的艺术,你有什么建议吗?
董源:其实我们现在早在20年前,我们就开始在做这个工作了,像包括沈小梅老师的讲学辅导部,那时候我父亲是讲学辅导部的副主任,他们那个时候,90年代开始就已经去大中小学去普及京剧了,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已经有这个意识了。那个时候是不收钱到各个学校,什么金陵中学,成贤街小学,包括幼儿园的孩子都去普及,那么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现在京剧院还有到学校去普及新剧,所以说这些年是有一定的成绩的。对于新的观众,其实我觉着首先还是要维护好剧场的秩序,不要在演出期间打电话。有的时候舞台上面真的很精彩,表演很精彩的时候,唱得很到位的时候,很给劲的时候,要有一些掌声,这样跟演员互动,这也是给演员的一个肯定。另外,在演出期间,不要去随意地去走动,如果说有要事,最好是在这场与场之间结束的期间去离开。
汪海林:这是欣赏戏曲的一些规范,教给他们。那么您对京剧未来的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期许,或者是预判呢?
董源:京剧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只有生长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片土壤里,才能够根深叶茂。京剧的唱念做表,一招一式都是程式化的一些精华,就是希望青年演员能够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继承这些我们传统的精华。
汪海林:首先是继承
董源:是要继承,但是现在又是网络的社会。这个网络社会我们也要去适应它,也要去尝试它。京剧我们既要去继承它,也要去通过网络,因为网络的涉及面很广,它的宣传力度很大,而且现在的观众跟过去的观众的他们需求也不一样。现在的观众大多数能够上网,利用科技的这种手段去上网课堂、购物,在电视上面了解观看戏曲。我们作为京剧人就要适应它。
汪海林:要利用这种条件。
董源:对,我们既需要继承,也需要适应这个社会,才能够更好地去发展。
汪海林:作为一个资深的演员,您对于后辈有什么建议吗?
董源:其实我觉得首先他们能够坚守在这个舞台上,坚守这块阵地,我觉着就应该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赞字。像有些青年演员,他们只要是活跃在舞台上面的,他们都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训练自己,去练功,去练唱,去练眼神。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吧,前一段时间我们不是演了《眷江城》吗?我们有一个青年演员,叫吴亮亮的,他练私功,然后扔剑,正好把自己眉毛上面的这一点伤着了,缝了三四针。第二天,15号要演出《眷江城》,他还坚持演出。然后我们18、19号两场建院60周年的演出,他这两场都有演出,他也是坚持。因为武戏演员他要开打,他的肋头就很紧,水沙网子它勒得很紧,但是他都能够坚持,我就觉得像我们的戏曲演员是非常地不容易的,能够坚守在这块阵地上,就应该给予肯定。但是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再努力一些,进步再大一些,尽快地能够成长起来。
汪海林:能够接班。
董源:对。
汪海林:那非常感谢董源老师。我们今天节目就到这儿。
董源:好的。
汪海林:好,谢谢。
往期
回顾 
【毒叔对谈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