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如何养育一个安全感满满的孩子,这是很多父母的心愿。
在我写育儿文章这四年,接到最多的留言就是与“安全感”相关的留言。很多妈妈生怕自己的一些举动会伤害到孩子的安全感。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对“安全感”这三个词比较敏感,太多的父母自己童年成长经历中有些难以消磨掉的记忆都跟自己的安全感未受到保护有关。
但是不得不说,作为8090后父母,对于孩子“安全感”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高于我们的上一代。
对于“安全感”这个话题,一妈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探讨过,也收到了很多新手妈妈的热烈讨论让妈妈们焦虑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鬼?这篇说个透
今天这一篇,一妈将进一步深挖“安全感”这个话题。
为什么要深挖?
其实来源于我最近看到的一本新书《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一边看书,一边回顾过往的咨询案例与留言,梳理出了几个关于“安全感”的要点与常见误区。
如果你对如何养成孩子安全感非常重视,避开以下几个误区可能会帮到你更科学合理的呵护孩子的安全感。
误区一:安全感是尽量避开消极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不要让你的孩子哭,否则他会安全感缺失的”。
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舆论,并且被这样的言论吓得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仿佛孩子稍微有些许的消极情绪都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于是很多父母陷入了对宝宝情绪高度敏感的误区,具体表现:
  • “禁止”宝宝哭,宝宝哭了必须立马用一切方式止哭,“止哭”是最终极目标。
  • 拒绝接受或干脆压制自己和孩子的消极情绪,对自己或孩子提出必须一直保持鸡血正能量的状态。
  • 一些可能给孩子带来挫折的事情,提前预知,并且帮孩子大包大揽挡在门外。
我们误以为安全感就是让孩子全天沉浸在炽热的“爱的阳光”之下,接收到的信息必须都是正面积极的信息。
作为父母,我们更多的角色是与陪伴孩子成长的伙伴,而非高度警惕的保安。
孩子一定会遇到挫折,并且产生消极情绪,而且挫折与消极情绪反而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基石。
我们来看看《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这本书是怎么说的:
当他遇到挫折与消极情绪,安全感养成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情绪认知与管理”会帮助他减少挫败感,缓和激动的情绪,让孩子直接放弃的情况减少。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加有毅力、灵活变通,不会暴躁易怒、抱怨不断。


而情绪认知与管理的第一步是让孩子明白他产生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并且对他十分有用,不管这样的情绪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这就要求我们作为父母,要陪伴孩子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帮助他们去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且给情绪找到合理的出口。

当然,这也要求我们不能对孩子情绪过于敏感,极端敏感会让孩子以为他所有的情绪都是首要的,立刻马上要得到关注。这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情绪变化的应对力。
误区二:安全感意味着陪伴,而陪伴就需要100%填充孩子的生活
“安全感”出现的地方一定会出现“陪伴”两个字。
但是我们真的太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我们会误以为“陪伴”要求很高,你必须100%的填充孩子的生活,准备一大堆互动游戏,随时拉着孩子互动才叫“高质量陪伴”。
当你给自己提出了这么高的要求,“陪伴”会变成负担。
因为真的没有人能够做到时刻陪伴,并且陪伴得永远恰到好处。
“陪伴”应该是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你会随时特别刻意的注意你呼吸的力度和频率吗?
来,跟我一起做个有趣的实验:
把你的注意力都放在你的呼吸上,你可能会立马感觉到呼吸变成一件特别严肃且有压力的事情。
陪伴也是如此,大可不必那么严阵以待,它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过度刻意为之,反而会成为父母与孩子的压力。
其实陪伴真的非常简单,它可以是孩子在独立玩耍,偶尔抬起头与你的目光交汇,他在你的眼神中看到了支持与认可,接着继续安心的玩着他的游戏。
这其实就是最日常最温馨的陪伴画面。不用那么刻意,不用那么用力。张驰有度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你可以安排一段高强度的互动,接下来再给彼此一些冷静地独处时光。(注意:独处也是一种陪伴,不要误解成大人与孩子各自闷头关在自己的房间。)
100%的填充高强度陪伴其实挺可怕的,孩子缺少探索世界的机会,相关研究也表明,不让孩子探索世界,青春期更容易出现焦虑性精神障碍。
误区三:安全感要求我们成为完美父母,不能有一点失误
我们总是在自我质疑:自己是否能成为最棒的父母。
我们希望给孩子最好的。这个社会环境似乎也在时刻向我们提出超高的要求。
于是我们就开始给自己设立了不切合实际的预期:
“完美”“时刻在身边”“绝不能犯错”
这本书告诉我:用力过猛的父母本来是抱有善意,但因为追求完美犯了严重的错误,因为他们会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如何不犯错误上。我们将“犯错”视为退步,而非进步的机遇。
当我们追求的是“零失误”“完美的”教养方法,那其实也在告诉孩子,比起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更看重自己如何表现的完美。
当我们对自己提出了“完美父母“的要求,其实也向孩子提出完美的苛刻要求。我们因为追求完美产生的焦虑情绪也都压抑在孩子身上。
要知道即使与孩子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父母仍然会经常犯错,他们只不过是在大部分时间有效的回应了孩子的需求,而非永远不出错随时回应。
举个栗子:
一些学习了一妈规律作息的新手妈妈,错误的对自己提出了“完美的要求”,把本来一再强调尊重、灵活、弹性的规律作息自行变成了必须严苛执行的军训,对于自己与孩子要求颇高,时间表和行为准则至上,稍有差池就焦虑不已,最终导致效果不佳,反过头来可能还要质问:为什么与别人用了一样的方法,自己就是不见效,是不是方法本身出了问题。
要知道方法都很简单,且可以变形成无数新的方案,在实操过程中,“心态”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们却往往用力过猛的陷入“唯方法论”,对于良好的心态和行为尺度嗤之以鼻。所以,当你发现某一种方法让你陷入“追求完美”的心态之中,就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预期是否合理了。
最后,分享几点我对“安全感”的认知:
  • 安全感是避风港,风雨来临时,我们给孩子提供支持与庇护,风雨离去后,我们也要鼓励孩子的外出探索。
  • 拥抱不完美,接纳不完美,感谢不完美,不要让“安全感”成为我们和孩子的心理负担。
  • 安全感养成是一场马拉松,它是一场连续的自我认知,是孩子做每个重大选择时的陪伴与支持。
  • 安全感不是管教行为,而是尊重需求。与其训练孩子的行为,不如去倾听他的想法。
  • 与其把安全感想象成易碎需要小心呵护的水晶球,不如将它变成随时可以触底反弹的橡皮球,重视但不必敏感过头。
我是一妈,教育学硕士,既是育儿漫画作者,又是婴幼儿规律作息实践者。
【一妞家的事】全宇宙最懂妈妈的育儿漫画。5毛钱绘画功底,画风鬼畜却轻松。
热门文章回顾:
点下“在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