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石希,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李璐璐,德方智链金融研究室高级研究员;袁东阳,博士,某券商资管投资研究部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规模及效率,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交易结构复杂程度日渐增加,数据处理规模日渐增大,频率不断提高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原有运营模式下的金融体系,很容易陷入低水平、低效率的境地。与此同时,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迈入存量竞争时代,数量占优已不再是发展的首要目标和竞争的取胜利器,取而代之的是效率改进和创新引领。与此相对应,金融体系必须在风险识别、分担和控制而不仅仅是业务规模上有大的作为,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现代科技在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存储等方面所显示出的强大实力,为革新传统金融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金融(Finance)与科技(Technology)的有机结合,金融科技为解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问题,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准确把握金融与科技结合的脉络和方向,推动金融科技更好地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有必要对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
01
行业增长

(一)整体增长
作为近十年兴起的新兴业态之一,金融科技行业自诞生以来,就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以中国为例。图1是2013至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变动情况,其中,2018-2020年三年数值为估计值。数据显示,在经过初期的高速增长后,即使转入平稳发展阶段,中国金融科技行业营收规模仍能保持近40%的年增长率,仅用5年时间便从百亿级增长至万亿级。这一增速明显超过了房地产业在黄金时期的增长水平。金融科技行业无疑是当前国民经济中最瞩目的增长点之一。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金融科技行业的投融资活动也较为活跃,整体上大额融资事件增多,区块链成为最热门投资领域。零壹智库数据统计表明,2018年,全球至少发生1097笔投融资事件,同比增长50.3%;融资金额达4360.9亿元,同比增长180.4%,其中,安邦保险在3月获得608亿元融资,蚂蚁金服在6月获的943亿元融资。投资领域方面,2018年,区块链共获得451笔、共计333.5亿元融资,为2018年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但下半年受监管整治影响,融资笔数持续下滑
(二)区域发展
金融科技行业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一是,从全球来看,中国一枝独秀。据零壹智库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融资事件615笔,占全球一半以上;融资金额达3256.3亿元,占全球的74.7%。排名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美国、印度,其融资事件分别为153笔、114笔,融资金额分别为503.6亿元、152.2亿元。融资事件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新加坡、英国,分别为51笔、45笔,融资金额较多的国家还包括英国、巴西、南非、新加坡、菲律宾,分别为99亿元、86.2亿元、32.8亿元、22.8亿元、16.7亿元,其他国家大都不足10亿元。可见,无论是融资事件笔数、融资金额还是笔均融资金额,中国均占有明显优势。二是,从国内来看,经济发达省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更好,北上深杭广等城市领先优势较大。道口金科公司《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数据库》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四省市的金融科技公司数量占据全国前4位,均超过1000家;山东、江苏、福建、四川、湖北和安徽6省公司数量分列第5至第10位,均超过250家;而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海南9省公司数量少于50家。从城市角度看,北上深杭广5个城市的金融科技公司数量占据全国前5名,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公司数量均超过2500家;成都、武汉、南京、厦门、天津、重庆、合肥、青岛、宁波、长沙、苏州、济南、西安、郑州石家庄15个城市依次排在第6至第20位,公司数量均在100家以上。
(三)企业发展
根据CB Insights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45家金融科技独角兽,总估值为3460亿美元。其中,中国有12家金融科技独角兽,估值总额达2399亿美元,占比达69.3%;美国有24家金融科技独角兽,估值总额为782.4亿美元;欧洲有5家金融科技独角兽,估值总额为117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中独角兽估值最高的国家,是金融科技的主阵地。
金融科技独角兽不断涌现,也依赖于金融科技企业数量的极大增加。以中国为例。图2显示的是2008年至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注册数量情况。从2008年2012年,每年新注册公司数增长较为平稳,平均增长率约为35%;从2013年到2015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突然兴起每年新注册公司数增长率达到100%以上;而随着P2P网贷、数字货币等领域的监管加强,从2016年开始,新公司注册数呈现出断崖式的下降,到2017年,仅有360家新公司成立。未来随着P2P平台纷纷转型,以及“区块链+”概念的不断升温,公司注册数量将稳步回升。
数据来源:道口金科公司《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数据库》
02
技术发展

金融科技可理解为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产品服务等方面出现的金融创新,并由此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因此,若要管窥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须先对当前金融科技所倚赖的技术手段进行考察。
(一)云计算
云计算,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网络计算。借助云计算,用户不再需要去管理基础设施,而是通过网络共享软硬件资源或信息,在一定条件下,云计算能够提供比本地化更可靠、更便捷、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服务。云计算得到广泛应用是在互联网已经大规模普及后实现的。如今,云计算已广泛应用于支持高性能计算、优化开发测试环境、大数据分析、灾难恢复和备份等多种场景中。金融领域由于对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的需求,已经成为云计算使用最频繁的领域之一。
云计算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众多挑战,特别是安全和数据传输速率问题。身份认证、访问技术的不成熟,使得云端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当前网速也严重制约着云端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云计算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1)因既能保证核心系统的安全性,又具备低成本、可扩展的特质,混合云会得到快速发展;(2)由于有大量数据沉淀在云端,云服务商天然具备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条件,未来会进一步促成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3)目前云计算专利集中在数字信息传输和电数字数据处理方面,未来图像通信领域会得到较大发展。
(二)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指的是数据量极大的,无法用传统手段进行采集、存储、统计、分析和计算的数据集。大数据通常具有数据量大、种类多、增长速度快、时效性高、价值密度低等特点,因而对处理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大数据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金融、汽车、餐饮、电信、能源、体育和娱乐等。在未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围绕六大方向展开:(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开发更多改良的数据清洗工具以进一步解决数据质量问题;(2)数据存储与管理:流式大数据存储与管理会得到特别关注;(3)数据计算模式:现有大数据计算模式的混合模式会成为发展趋势,以满足多样化处理的需求;(4)数据分析与挖掘:对自动化分析的更高要求,会催生更多优质分析工具和产品;(5)数据可视化:用以帮助解释、展示复杂的数据信息。该领域尚处于初期阶段,未来有望获得长足发展;(6)数据安全:设备加密技术、匿名化保护技术等继续迭代,以应对信息安全方面严峻的挑战。
(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能够模拟、延伸人类智能的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人工智能诞生至今的60多年,主要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步发展期: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这一时期内,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对缓慢,只在少数领域,如智力运动、医疗、化学等出现了一定的突破,主要贡献是完成了人工智能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变,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快速发展期: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头十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也开始加快,标志性成果便是IBM公司开发的深蓝超算。同时,语音仿真技术的突破使得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得到较大拓展。高潮发展期: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人工智能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核心技术是深度神经网络,其彻底打破了机器与人的鸿沟,使得语音识别、人机交互、无人驾驶等成为可能。这一轮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也深刻影响了金融业,如银行和风控公司开发出基于语音识别、人机交互技术的尽职调查、反欺诈工具。
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涉及的领域已经扩展到教育、医疗、无人驾驶、电商零售、金融、个人助理、园区、家居、展厅等多个场景。未来,人工智能会在现有场景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完成从“可以用”到“很好用”的转变。此外,人工智能还会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机器智能向人机混合智能发展。
(四)区块链
区块链具备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人力资源、物流供应链、保险、公共网络、法律等众多行业。区块链诞生于2008年,其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区块链1.0阶段:从2008年到2014年。其核心是基于数字货币交易的密码学和分布式账本,这能保证交易的透明、安全。区块链2.0阶段:从2014年到2018年。以太坊将智能合约的功能引入区块链,使得交易在一定条件达成后就自动执行。区块链3.0阶段:从2018年开始,可伸缩性、连锁治理的观念引入区块链,使得用户在交易过程中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获得更优质的使用体验。3.0阶段的到来标志着区块链技术的真正成熟。
区块链的未来发展主要包括:一是链与链之间的协同互通,跨链技术的发展会成为重中之重。二是区块链结构的多样化。未来可能衍生出链式、树形、图形等以外更多结构和形态的区块链。三是隐私加密技术的更新和多样化,未来会发展出更多个性化的隐私保护机制。
03
场景应用

(一)金融科技融合整体情况
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耦合,强调金融本位,以科技赋能金融,拓宽金融服务边界,构建新型高效金融服务模式,形成金双向互动、良性促进的共生生态。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金融电子化阶段,着重利用软硬件实现办公电子化,提升金融机构业务处理效率;互联网金融阶段,强调传统金融业务线上化运作,在可控成本前提下提高时效性;金融科技阶段,突出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科技赋能传统金融业务,实现降本增效。
(二)各类科技具体应用进展
云计算的集中存储和按需调用模式,能有效提升金融行业IT系统效率;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多维数据分析建模,依托业务实质科学开展风控;AI技术能够部分替代人工,降低服务成本;区块链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技术属性,能够重构信任机制,让金融服务模式更加高效透明。
1.云计算
云计算能够实现IT资源的按需配给,有效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且其安全性和拓展性符合金融业务的高度灵活要求。目前我国云计算市场内BAT独占鳌头,阿里云、腾讯云和百度云占据较多市场份额,云计算落地场景广泛,在银行、保险、证券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都有应用。
2.大数据
现阶段大交易数据和大交互数据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的基础,其应用多见于风控和营销领域。金融机构依托大数据技术,将与客户有关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立体画像,借此完成KYC过程,并有针对地分解目标群体,推出与其需求匹配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大数据营销。此外,金融机构依托体系内交易数据,结合用户行为、政务司法等其他维度数据,构建大数据风控体系,并实现对风险实时监测和预警,能极大地提高风控管理的效率。
大数据应用很大程度上依托海量数据,可以说“得数据者得天下”。金融体系内生数据资源丰富,包括资金往来数据、信贷数据等强信用数据。但除信贷类数据会以征信形式报送央行征信中心,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外,其余数据分别沉淀在各家金融机构,相互隔离,形成数据孤岛。此外,金融体系缺乏政务、司法及消费数据等第三方行为数据,无法实现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应用,对于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推广造成阻碍。
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目前在金融领域应用较多,包括智能客服、智能投顾、智能运营等,其中智能投顾被普遍看好。智能投顾强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筛选投资组合,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投资管理服务。智能投顾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和资产组合理论,构建标准化的数据模型,结合投资者风险偏好选择投资组合,其价值在于可部分替代人工服务,降低服务成本,促使投顾服务下沉,触及之前受限于成本无法服务的群体,从而推进智能投顾服务普惠化。现阶段许多金融结构已在此布局,如招商银行推出摩羯智投,是银行体系首家上线的智能投顾,其以销售为导向,目前管理规模已超过80亿。
4.区块链
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及高安全性等技术特征,能有效解决金融业务中的信任和安全问题。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在数字票据征信管理跨境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等业务中都有应用落地。其中,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以助力供应链长尾末端中小微企业融资为主要特征,对完善金融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由于核心企业信用无法在供应链上流转,融资服务往往只能到达一、二级供应商或经销商,无法触及长尾末端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区块链技术结合供应链金融,能够实现核心企业信用以数字债权凭证形式在供应链上企业间流转,帮助核心企业信用有效传递变现,赋能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
近年来,金融科技愈发呈现融合应用趋势,即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技术并不单独应用,而是各自发挥优势相互融合,例如,在供应链金融中,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应用,在智能投顾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应用,以上业务又依赖于云平台底层,技术边界愈渐模糊。
(三)进一步发展方向
科技进一步赋能金融的方向主要包括:一是践行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仍是金融本位,科技仅围绕其业务核心增进效率及拓宽获客场景。普惠金融客户普遍存在经营不规范,有效信息获取难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因而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率,提高风控效果,降低风控成本,拓展服务群体,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回归普惠金融本质的可行之法。二是赋能实体经济。金融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金融科技通过推动金融服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精准命中产业痛点,借助一定的金融手段激活产业发展动力,并以此形成金融科技自身新的业务增长点。三是秉持开放理念。通过大开放与大合作构建共赢生态,即聚集金融科技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推动金融科技可持续健康发展。
04
政策监管

金融科技监管与传统金融监管不同。首先,金融科技的数据化趋势对监管机构的数据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金融科技容易触发新的信息科技风险,导致各类风险叠加。再次,需在激励创新和控制风险之间做出平衡。面对金融科技监管的新特点、新问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方案。
(一)金融科技监管概况
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先进国家,英、美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监管模式。英国模式可归结为政策性监管,即通过出台各种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实现行业规范和风险管控。美国模式可归结为功能性监管,即国家并未出台统一文件,主要依靠各相关部门进行主动监管创新。英国模式将金融科技监管上升到政策层面,使得监管具有普适性和规范性,具备更强的法律效力;美国模式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使得监管有的放矢,更加灵活有效。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措施。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更多还是采取了英国模式进行监管。
与金融科技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国内金融科技的监管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信息安全监管阶段、互联网金融监管阶段、金融科技3.0监管阶段。各阶段监管政策特点各异。在第一阶段,监管的目标是为了保障金融交易中企业、个人及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但国家层面并未出台金融信息安全保护的专门法律,而是将信息安全的制度法规散布于不同的专项法规制度当中。监管基调总体上为“密切关注、审慎监管”。在第二阶段,随着P2P、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欺诈、非法集资活动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密集出台了各项指导意见,目的是为了对某些过热、理性缺失的业务进行强制规范和疏导。各项专项整治活动从严从重,表现出强干预的态度。在第三阶段,监管政策基调总体上转为统筹和激励。目的是在金融科技发展初期,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构建完善的规范和体系。监管政策的演变,意味着未来我国金融科技将会在一个更加公开、透明、规范和理性的环境下发展。
(二)金融科技监管的问题及对策
金融科技监管本质上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目标和手段往往也适用于金融科技领域。不同的是,金融科技与创新联系更为紧密,而创新使金融业务原有风险进一步放大。因而金融科技监管经常会陷入两难境地:严厉的强监管固然对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大有裨益,却同时可能抑制创新和行业活力;宽松的政策有利于鼓励创新与技术发展和运用,但监管的缺位却有可能引发风险,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是监管层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种尝试,“监管沙盒(RegulatorySandbox)”是现在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理念是构建一个可控的测试环境,让符合一定条件的初创型金融科技企业加入,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授权的产品或服务。整个过程都在政府监管下进行,并有一定的期限。当在期限内出现失信、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等情况时,监管者可及时终止测试,限制或禁止企业的相关业务经营权力,并重新审视业务形态和准入条件。由于整个过程均在受限、可控的环境下进行,即使出现难以预测的结果也不会对金融系统造成较大冲击。在测试期限结束之后,监管机构会根据测试期的运作情况,对新的产品或业务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给予该产品或业务在更大范围内经营的权力。
“监管沙盒”至少能够产生以下几点效果:(1)激励金融科技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2)降低企业的推广成本;(3)为业务规范、政策制定提供实践依据;(4)维护金融稳定和消费者权益。然而,“监管沙盒”仍处于初期,存在如评估时间长、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来该机制经过进一步完善,必将在金融科技监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对区块链的监管
区块链的监管是金融科技监管的焦点。对区块链的监管可分为对链圈的监管和对币圈的监管。对链圈的监管总体较为宽松,以鼓励为主;而对币圈的监管却呈现越来越严厉的势头。主流观点认为,至少有四类需要被纳入监管的币圈活动:一是私人平台的虚拟币交易,二是基于虚拟币的衍生品交易,三是虚拟币交易的支付服务,四是ICO(首次代币发行)融资。其中,对ICO融资的监管,现已成为币圈监管的重中之重。鉴于ICO融资容易诱发诈骗、非法集资等活动,在合理的规范和机制缺位的条件下,国内对ICO的监管基本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禁止任何形式的ICO融资,即使在美国等监管环境较为宽松的国家,ICO融资也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被作为ICO融资替代方案的STO(证券化代币发行)融资应运而生。STO融资要求以实际资产作为基础,且主动拥抱政府监管,试图打破ICO窘境。部分西方国家,如美国、欧盟、加拿大表现出了对STO中性甚至略友好的态度,并依靠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系统监管。在国内,在相对严格的金融管控下,STO融资也同样是被严格禁止的。事实上,决策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合理的监管框架的缺失,并开始寻找解决办法。不管前景如何,关于ICO、STO融资的一个共识是,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的货币,一定需要有坚实的价值基础做背书,而且无论是何种金融创新,均需被纳入相应的监管体系,有序、可控、合法合规地发展。
05
结 语

毋庸置疑,世界已经进入金融科技时代,金融科技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经济金融生活。金融科技行业,也必将随着科技手段的迭代更新,不断提高其业务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并通过科技与金融的更紧密、更高效结合,获得更瞩目的增长。可以预见,一方面,金融科技行业将演化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行业之一;另一方面,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下,金融业及其服务下的实体经济,将大概率实现提质增效,甚至原来一些困扰多年的难题,如小微企业融资等,也很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案。当然,金融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管的正确规范和引导,如何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可操作的、市场化的监管政策,值得所有从业人员的思考。我们共同期待金融科技行业更美好的未来。
▲洞见券业战略百态,共谋经营破局之道
▲Evercore并购史及对国内券业整合发展的启示|精品投行系列三
▲国际领先经营机构(投行)信息技术投入|数据发布
点击以下链接留言,欢迎交流和投稿~
声 明
本报告由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提供,所载内容反映的是截至报告发表日的判断,如所载内容出现变动,我们将及时补充、修订或更新内容及观点。本报告版权属于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如需引用本文,请明确注明引自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