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朋友转了几个文本,期望作个解读。蛮有趣的话题,值得讨论。
  全文阅读,约需六分钟。
~1~
三段文字
苏东坡和佛印一起修禅,
苏东坡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 
苏东坡又问佛印:“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
佛印老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坨屎。”

心里有什么,眼里就会看到什么!
如果只看到黑暗,而不是光明;
如果只看到悲惨,而不是悲壮;
如果只看到阴冷,而不是温暖;
......

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
你相信潜规则,你就能发现无数潜规则。
你相信不公平,就能发现无数不公平。
你相信努力,就能发现努力真有回报。
你相信美好,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美好。

~2~
文字简析
  在A故事中,说明了一个重要的认知现象。外界就象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活动。鲁迅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红楼梦。英国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之所以千人千面,每个人因为环境、家庭、教育、经历、阅历等不同,而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悲观、乐观、肤浅、深刻等状态,会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这预示着我们每个人的无限可能。
  在B文中,把认知的讨论,转换成了道德批判,明显的偷换概念。正常情况下,大家围绕着问题进行。首先确认看到了什么,如何看待?但人家用了一个“只”,把问题的讨论转变成了态度的讨论,这就已经完胜。至于事实是什么,早抛到九霄云外了。
  在C文中,虽然没有用“只”,但用了更隐蔽的诱导方式,在情绪强烈的排比下,期望你能够割裂地看问题。事实上,我们对外界的认知是多维的,既能看到了潜规则和不公平,也能看到了通过努力实现美好的可能。这样的文字,通常出现在传销团队中,意图就是让人相信“你有多大胆,就有多大产”。
  理解上面的文字,关键在于区分

~3~
事实与观点
  举例说明
  1、今天气温35℃,今天热不热?
  35℃是事实,热不热是观点。
  东北人可能觉得很热,广东人可能觉得不热,我觉得有点热但不是太热,不同环境生活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叫作观点。一个正常的社会,肯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那么35℃到底热不热?以谁的说法为准?这是不同观点之间冲突与协调的问题。  
  个体感觉是多元的,但公共天气问题并非如此。无论事实和观点,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比如,有的地方规定38℃以上要放高温假,这就涉及一个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问题。比如,淮河以北房子配暖气,准河以南没有。长三角的冬天其实又冷又潮,非常难熬。但没有办法,长三角属南方,所以不供暖。
  2、路上有坨屎,屎是臭是香?
  如果“心里有什么,眼里就会看到什么!”,“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那请问,你看到路上这坨屎了吗?无论你心里有黄金还是钻石,你相信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这坨屎就在你在前,屎就是客观存在。
  路上有坨屎,这是事实。屎是臭是香,这是观点。有人认为屎臭,有人认为屎香,甚至认为屎好吃,只要不强迫他人都没问题,这叫作私域自由。面对前方的这坨屎,有人非要说没有屎,这个叫做眼瞎。还有人不让别人说前面有屎,这个叫做脑残。大家都知道屎是臭的,正常人不吃屎,这叫做常识。
  从事实到观点,这是认知的正确次序。第一步,把眼睛睁开,承认屎的存在,这是事实。第二步,用鼻子确认,屎是臭的,这是方法论。第三步,想办法清理屎,处罚乱拉屎的人,这叫做良性决策。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认知路径是反的,充满了观点,但却忽视事实。有的人坚信自己脑子里都是黄金,所以面前的屎就不存在,还批评身旁提醒的人。更有甚者,当正常人说屎臭、屎不能吃,有的人不但不会感谢你,还跟你急眼,以为你要和他抢屎吃。
  从事实到观点,并不容易。这涉及

~4~
认知的协调性
  前几天清华法学院就《方方日记》对109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部分被调查者展现了一个神奇的逻辑:我同意方女士发表言论的自由,我不是很清楚方女士发言的内容,但是我反对方女士发表此言论。根据专业和性别的统计,工科和男性持上述观点的比例更高。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认知不协调,换个更通俗的词汇,就是周伯通的左右互博之术。换成前面的吃屎问题,就成了这样的逻辑:我同意人应该吃饭/不应该吃屎,我不是很清楚别人吃什么,但是我反对人吃饭/支持人吃屎。
  身处最顶尖的高等院校,学生的的逻辑能力依然不容乐观。这方面的问题,和方舟子的情况类似。中科大毕业的方在谈科学问题时,头脑清晰逻辑强大,但一涉及公共问题就经常失调,这可能和从小人文知识的贫乏有关。
  认知的协调性,还出现在这个调查本身。调查中有个题目是判断“善意”批评还是“恶意”批评,这种完全主观感受的问题,把个体情绪与公共讨论混淆,实在是荒唐之极。所谓“善意”还是“恶意”,潜台词其实是“能接受”和“不能接受”,不想听那就是“恶意”。据此推理,那还要把赞美分成“善意”还是“恶意”?最后,无论赞美还是批评都危险,大家都不能说话了。
  想想,这是最好的大学,招的都是各地最优秀的学生,依然认知困难。那么其它的大学生呢?还有那么多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呢?他们的认知状态如何?期望有这方面的调查。
  解决个人认知的协调性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勇敢地面对自己。就象我们在微信微博的讨论,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服他人,而是为了改善自己。
  高贵的人在于他总是追求自我的实现,他没有时间去内疚和怨恨。而低贱的人却总是阻碍他人去实现自我,总是沉溺在内疚和怨恨的阴影里面。
  奴隶说:你错,所以我对。主人说:我对,所以你错。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习惯埋怨和指责他人的人,都是奴隶,低贱的人。
----尼采

小结
  区分事实和观点,应该是小学教育的内容。正常人的认知过程是先事实、经思考、得观点,这是最基本的方法论。
  当一个人脑子里充斥观点回避事实,在他人指出问题后,通常会脑羞成怒。原因不外乎二个,他人的勇气印照出了自已的猥琐,他人的思考印照出了自己的愚蠢。
  佛印的那句话,并不是让人们否认事实的存在,而是要直面事实,不管是黑的白的好的坏的,我们依然保有对善的向往,并持续努力让自己更好。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勇敢是明白世界的残酷,也遭受了社会带给他的苦难,他依然热爱这个世界,并竭尽所能去为自己的世界而好好战斗。

  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英雄。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