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从前几天的留言出发,讨论几个有趣的问题:
  1、公共对话的边界在哪里?
  2、个体观念的起点在哪里?
  3、这个世界谁是坏人?
全文阅读约需八分钟。

~1~
回答问题
  前几天讨论英式的防疫规则,有些留言很有意思。有一位小姐姐问得很感人:你在英国呆过吗?你对英国了解多少?你知道一个有症状的英国人,不能去医院只能在家隔离,有多大风险?内心有多煎熬?这些问题,都蛮义正词严。
  还有一些排着队的留言,统一的格式是:你为什么不主动去接触病毒,这样就帮助形成群体免疫了。
  在此正式地回复一下:

  你在英国呆过吗?
  这个问题和英式防疫的讨论有关联吗?有些关联,但不是因果关系。是否在英国呆过,和理解英式政策,并没有必然联系。
  有的人在英国呆几十年,还是无法理解当地人。本质上,这思维能力是文化惯性的问题。通常来说,思维能力强的人更容易理解,二代三代比一代更容易理解。
你对英国了解多少?
  这个问题和上面的类似,属于牛头不对马嘴。不同人对英国的了解,有很多评价的角度。就算问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他们可能会说,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但我们现在可以判断的是,约翰逊清楚地说明了防疫政策后,英国民众貌似理解和支持约翰逊的看法。所以,就无需我多说了。
  你知道一个有症状的英国人,不能去医院只能在家隔离,有多大风险?内心有多煎熬?
  这种个人抒情式的问题,一下子击中很多人的内心,他们被瞬间搞晕了。类似的手法,在媒体上屡见不鲜,举几个特有名的例子。
  下面是越战的几张著名照片,拍摄的记者获普利策奖
警察局长枪毙俘虏
轰炸后逃跑的村民
  当年无数美国小青年受到照片的强烈刺激,一会儿义愤填膺,一会儿爱心泛滥,他们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历史进程。
  多年后人们搞清楚照片背后的故事,损害已经无可挽回。顺便说一句,这批青年现在已经长大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下面二张是近几年的著名照片,
意大利海滩上溺亡的叙利亚男孩
你知道流离失所的中东难民有多么痛苦,你知道他们内心有多么煎熬,再不接纳他们,你还有人性吗?
  欧洲人被这样的灵魂拷问震惊了,在默克尔大妈的带领下,欧盟开放了边界。
  类似的情况,也在北美发生
美墨边境墙的争议
你知道家庭分离的非法移民有多么痛苦,你知道他们内心有多么煎熬,遣返非法移民还有人性吗?
  标准格式的灵魂拷问,在边境管控政策上,老川被描述成为分离家庭的罪魁祸首。我每次想想都觉得好笑,公民犯法被关进号子,那算不算骨肉分离?
  关于中东难民问题,参阅
  关于美墨边境问题,参阅
关于小姐姐的问题
  约翰逊首相已经作了示范。他自己在家中隔离一周,直到高烧不退,情况恶化才去了NHS医院。首相的年轻女友也做了示范,她还在怀孕的状态,自行在家隔离。这方面的专家意见,张文宏医生在解答北美留学生困惑的采访中,说得很清楚:轻症在家呆着,发现异常就去医院。
  更重要的,生死病死,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需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就象六神老师所说,长大是自己的事情,成年人不要对世界撒娇。就算你父母家人,也没有义务来关心你心里的“煎熬”。
关于询问作者是否主动感染的问题
  如果问我个人的态度,回答很简单。作为一介平民,鉴于目前的医疗服务水平,我肯定是害怕感染。所以做好自己的有效隔离,既保护自己,也不传播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这样的策略,就是一种拖延战术,等到可靠的特效药或者疫苗的出现。
  这种做法,完全符合英式防疫的规则。因为英式防疫从来没有让大家去主动感染,那样会造成医疗资源的崩溃。如果大多数人能够在一定防护下正常工作,那就是期望的均衡状态。现在的检测技术突飞猛进,几分钟内可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或产生抗体,14天隔离很快就没有必要了。
  作为公共问题的讨论,这样互动的方式完全是不着边际。就象有位读者留言:很多人质问作者为什么不去感染病毒,只能苦笑。这好比一个人在说死亡必将到来,就有人满脸傲娇地问:你为什么不死?
  现实生活中,公共话题的讨论并不容易。有的人要么一言不发,要么恶言相向。交流困难的原因,在于需要理解
~2~
公域和私域的差异
  一个人成年的标志,是理解公域和私域的差异。
  公域的问题,谈的是公义。公义,是关于社会秩序的问题,是关于公共规则的问题,是关于法治建设的问题。这是大家都需要遵守的底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强制。所有人都被法律所强制,这个叫做法治。突破法律的底线,这个叫做违法。
  法律有非常明晰的客观标尺,比如中国法律目前对强奸的定义。与14岁以下的幼女发生性关系属于强奸,而男性被迫发生性行为不算强奸。以前经济活动中有个莫名的罪名,叫做“投机倒把”,因为没有可操作的标准,前些年被废止。
  私域的问题,谈的是私德。私德,是关于个体道德的问题,是关于个人成长的问题,是关于爱恨情绪的问题。一个人应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奉献,但不能对别人这么要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自律。有人喜欢高尚,有人喜欢低俗,你在家里听歌剧或看成人动作片,都没有问题。对他人提出超出法律的强制要求,就成了道德绑架。
举几个例子。你愿意接纳非法移民,可以自己把非法移民接到自己家好吃好喝,但要求别人也这么做就是耍流氓。你愿意给有困难的人捐款,这个很好,但如果强制他人捐款就是抢劫。你愿意照顾流浪猫这没有问题,但指责别人不照顾就是没有爱心,这纯属胡扯淡。
  最近的样本也不少。明明是李医生发声示警被训诫被“造谣”,却非要扯到李医生喜欢用什么手机、有几个孩子的问题。明明是方女士正常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非要扯到方女士有几套房子、是什么动机的问题。
  因为善良/爱心属于自我心证的范畴,没有客观的标尺衡量。所以,那种劝你善良劝你行善的文字,属于永远正确的废话。
  各种当红的人生导师,从于师太到连导师到雾老师,都是围绕着私域的问题打转。无论他们怎样绕来绕去,用三句话就可以大体概括,做人要善良、决策要自利、做人要努力。这方面的说法,其实看几篇李宗吾和王阳明的文章就足够了。
  公义之所以重要,因为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人被情绪控制,爱恨成为肤浅的冲动。没有了公义的前提,爱将无处安放。
  看到战争的悲惨照片就呼喊和平,但忘记了野蛮力量只服从暴力。看到幼童悲剧就要求打开大门,但不知道开门后进来的可能是毒蛇和豺狼。古今中外,人世间的大灾祸,都是以爱的名义推动的。
  有句话特别形象,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如果时代的一块砖,那落下来会是什么后果?JACK马在这个时代呼风唤雨,但如果他早生二十年,他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求温饱,成为万元户的概率极小。常凯导演本来过着平静而舒适的生活,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家四口连一张病床也找不到(注:不知道常凯夫人情况如何,希望有后续报道)
公域的讨论,如果在私人问题和情绪里打转,那是思维的死胡同。马上有人会问:社会由无数个体组成。没有个体的道德,哪来群体的公义?这个问题非常棒。涉及
~3~

观念的起点
  全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佛教徒、基督徒、穆斯林、唯物者等都有不同的三观。类似三观的人聚到一起,就成为一个社会,形成了国家和民族的边界。
  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有个最基本的问题: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不知不觉中,我们脑子里就会冒出这样的词汇,“为富不仁”、“无官不贪”、“无商不奸”,富有的人是坏人,官员都很贪婪,商人都很奸滑,看来,仇富仇官仇商,是有传统的。
  真的是这样吗?
  有钱人不仁吗?未必。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有恒产者有恒心。从统计学来说,穷人对钱更敏感,一旦掌握了权力,更容易被金钱诱惑。巴菲特曾向盖茨基金会捐赠1000万股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做慈善,因为只有比尔盖茨这样的身家能够让巴菲特更放心。
  官员贪婪吗?商人奸滑吗?是的,但贪婪奸滑是人的本性。停车管理员,不会放过只收钱不给票的机会。如果抢银行不受惩罚,那我马上就出发。和坤一直被誉为天下第一贪,其实他远不如嘉庆。嘉庆给他定的二十条大罪,不是他收了多少钱,而是他的规格超过了皇帝。
  嘉庆说,我不在乎钱,他说的是实话。因为他掌握着官员们的命,和坤们的钱都是他的,他更贪婪。当穷秀才洪秀全在南京称了帝,马上就大肆扩建皇宫,广纳妃子,和现在的暴发户有什么区别?
  那么,什么样的人给我们植入这样的善恶观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自认为比较高尚呢?
  在我们脑子里,还有这样的句子----“读圣贤书、立君子品、习圣人学、知心明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哦,原来是一帮读书人搞出来的名堂。
  他们凭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坚信,当读书人持之以恒修行到达圣贤的状态,那就成为完美的人。这个时候,他不仅大公无私还无所不知,掌握了治理天下的真理,可以经世济民、指点江山。
  如此伟大的目标,导致了一种明显的道德优越感,谁要是批评他们的见解,那就是和圣贤对抗、和天地对立。所以,我肯定是对的,别人肯定是错的。
  比如,孔丘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孔子给少正卯的五个罪名是: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虽然这个事情历史上是否发生过有争议,但这五个诛心罪名,倒也符合后世儒家的逻辑。用现代的词汇,就是“寻衅姿势”。
  这样的道德优越感,给一切行为披上了合法性外衣。为了达到一个至善的目标,人们可以说谎行骗,人们可以不择手段,人性之底线不断下行。事实上,二千年过去了,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梦想,却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形而下的东西。
  还好,和前面的善恶观不同,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如果认为人性幽暗深不可测,不可能有圣人/完人的存在,那就会对所有人都心存警惕,不会幻想某个超人来拯救世界。个人不完美,众人更不完美,那么人类不可能建设一个完美社会(乌托邦)。
  如果人的本性就是堕落,那社会的堕落就成为常态,于是改善成为社会的共识。社会建设的目标,核心在于推进共同的规则(法律)止恶。这里的恶,是指恶行,而不是诛心式的“动机”或“立场”。当一个人只需服从法律,不需要敬畏任何人,他就是自由的。这时候,人们走向了法律前面人格的平等。
  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我们承认恶就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就有了通往善的可能。当我们自以为善,试图消灭恶,却是收获了普遍的恶和伪善
  理解人性之恶,放弃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是理解社会、摆脱平庸的第一步。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