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焦虑”是我们妈妈群里最常见的一个词。
我也不例外,自从成为妈妈,我就掉入了焦虑的怪圈:
  • 怀孕时,焦虑自己的孩子会不会畸形,会不会有病?为此经常做噩梦。
  • 孩子出生了,焦虑孩子有没有吃饱,孩子有没有睡够,孩子到底为什么又哭了?
  • 孩子两岁了,一妞因为在法国双语的环境下,出现了语言迟缓,迟迟不张口说话,我又开始坐卧不宁,害怕孩子,语言有问题。
  • 孩子三岁该上幼儿园了,又开始焦虑孩子能不能融入到集体,会不会被别的孩子所排斥。
  • 孩子马上四岁,又被各种兴趣班、启蒙、早教等概念洗脑,生怕错过了孩子的早教启蒙黄金期。
有人说:“孩子大了就好了
这是我觉得最扯犊子的一句话。
只要当了妈妈,就永远没有“好了”的那一天。
为什么我活得这么焦虑?
为什么永远有让我焦虑的新的问题?
既然不能像鸵鸟一样期盼“大点就好了”,那该怎么解决焦虑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不断反思回想曾经的那些焦虑
我特别想找出一份解决焦虑之道
直到那天,我看见了这句话:
我们所有的焦虑都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是啊,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集合!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遇见什么事!
作为父母,我们就是在陪伴孩子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确定
有木有如果你总是为了不确定而焦虑,那你的焦虑永远不会到尽头,只会越来越多,。
我们错误的以为:降低不确定,就能减少焦虑。
所以我们给孩子设计了我们自以为是的道路,希望孩子顺着我们设计的这条道路去成长。
但是孩子并不是机器人,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总是会偏离我们设计的道路。
父母与孩子的爱终将指向别离,我们迟早要分道扬镳。
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来走,无异强行拖着孩子走。
这不像是养娃,倒像是遛狗。
而且,我们会因为自己的精心设计与规划,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
我们沉醉于打造自己想象中的孩子,带着一副挑剔的眼光,去审视现实里的孩子
我们的亲子关系,我们的情绪管理都会陷入恶性循环。
你永远想要吼孩子
你永远想不通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
你永远享受不到与孩子一起成长道路上的惊喜
在我开启规律作息研究的事业过程中,
我见了上万份案例,
看了无数妈妈被困顿于五花八门的焦虑之中。
也认识了上千个成功升级的天使妈妈
在我们的交流讨论中,我们慢慢悟到养育的哲学:
所谓养育,是父母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永远不要妄想去训练要求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模样,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成为更好的我自己,也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他自己,我们彼此相互放过,相互配合,相互成就。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我的规律作息在线课、特训营,不是在训练孩子,而是在训练妈妈成为更理解尊重孩子的天使妈妈
当你明白了养育的终极目标,
你就会不会把“自主入睡”“断夜奶”变成婴儿阶段的育儿终极目标
你也不会把“说话早晚”“走路早晚”“背诗多少”“认字多少”变成幼儿阶段的育儿终极目标
你更不会把“考了多少分”“做了多少题”作为你的教育终极目标
也就不会出现多年后把“逼婚”“逼生”作为是否孝顺的依据
我们养育的终极目标是我们养育的终极目标是:
让自己变身为一个理解尊重孩子的天使妈妈,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适度的引导,点到即止,当孩子找到他自己的道路时,克制住自己的控制欲,悄悄退出,默默祝福。

其实适度的焦虑是件好事儿,它可以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动力,也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合理规划。
但是为什么我们永远找不到适度的“度”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就陷入到过度焦虑里?
过度焦虑让我们把很多问题放大化,让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过度焦虑让我们情绪失控,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备受折磨
过度焦虑带来大量的精力以及经济上的浪费,这个时代很多人就是被贩卖焦虑的文章收割了一波又一波智商税。
怎么样才能不陷入到过度焦虑的怪圈里呢?
又到了拿出我们在规律作息里面的分析思路了!
如果焦虑值可以量化,我们对焦虑情绪的分析和管理就容易了许多。
假设:每个人可以承担的适度焦虑值为10分。
  • 焦虑值低于5分,那我们可能就会陷入没有追求比较懒散,生活没有目标的境地。
  • 焦虑值超过15分,我们就会,疲惫崩溃难以应对,并且会让我们身边的人,都感觉到很紧张很压抑。
我们如何去科学合理的去分配我们的10分焦虑值呢?
别急!
先拿出一张纸
把现在令你感觉到焦虑的事情列出一个清单,根据它的严重程度发生的概率分类
你会发现,令我们焦虑的事情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严重危害到孩子生命健康安全的事件,发生的概率较低,但是伤害很大。
第二类:会从长远的角度对孩子的未来品性,习惯能力的养成,有一定危害的事件。
第三类:短期好像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孩子因为没有睡够而哭闹,孩子比别人说话晚,孩子比别人少报了几个兴趣班。
你的10分焦虑值如何分配是合理的呢?
我们应该把6分放在第1类事情上,3分放在第2类事情上,1分放在第3类事情上。
但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事实是:
我们经常会把我们的10分焦虑值都放在第3类事情上,再加上第1类和第2类事情的焦虑值,你的焦虑值就爆表了,你就陷入到了过度焦虑中。
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过度焦虑,大多是来源于第3类事情,只要我们可以消减第3类事情的焦虑值,我们的焦虑值就会回归正常。
好,那我们来消除第3类焦虑值!
第3类焦虑经常以下三种常见的形态出现:

形态一:“你如果不做这件事,孩子就损失巨大”

比如:
  • 如果你不全天抱着孩子,孩子就会安全感缺失
  • 如果你不给孩子做睡眠训练,孩子就会成长发育不好
  • 如果你不给孩子报英语班,孩子就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启蒙期,永远说不好英语。
如果你脑子里充斥着这样的思维模式,就会陷入到灭火队员的处境,哪里有火灭哪里,永远都有让你灭不完的火。
当你看见这样的句式,首先要做一个反向的思考,思考一下这件事的机会成本和真实收益。
你如果这样做,孩子会损失哪些其他的机会?
如果你全天抱着孩子,短期看好像你在牺牲奉献,长远看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玩耍的机会。
如果你给孩子做睡眠训练,短期看好像能够解决你最紧急的睡眠问题,长远看依赖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削弱了你建立系统的育儿底层逻辑的动力,让你忽略了大局观的养成。
如果你给孩子报英语班,短期看好像他比较早的学会了一些英语单词,长远看他就缺少了和父母互动玩耍的时间,他丧失了发展自己自主性,专注力,创造力,探索力的机会。
对,破解思路就是这样:
不要盯着眼前,从长远考虑
我们要去思考实际的机会成本和真实收益
不要听到别人的恐吓威胁,就自乱阵脚,陷入过度焦虑。

形式二:“别人家孩子都咋咋咋了,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差?”

比如:
  • 别人家孩子早都会自主入睡了,我的孩子还在抱哄奶睡
  • 别人家孩子10个月就会走路了,我的孩子一岁多了还不会走路
  • 别人家孩子都会背30首唐诗了,我的孩子只会背鹅鹅鹅
相信我们很多人从小就是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中,这份感觉,你最清楚好不好受。
我们在做横向比较的时候,
总是喜欢拿着自己孩子的弱项去与别的孩子的长项比较。
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让你
与马云比财富
与维密模特比身材
与霍金比智慧
你会不会很想暴揍他一顿?
所以天天去与他人攀比,甚至于将各种其他孩子的优点汇聚,构造出一个虚拟的完美人物,用它去挑剔孩子身上的各种毛病。
这样的攀比对孩子毫无益处,他很难从自身内动力觉得应该做出改变,反而平添多了很多本不该他承受的压力。
为什么就不能坦诚的接受孩子身上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即使要做对比,也去做纵向对比,比如孩子比之前成长了多少?
你收获的将是惊喜,孩子收获的将是成长的内动力。
比如:
我的孩子虽然还在抱哄,但是他一天睡眠总量比之前充足,情绪很好。
我的孩子虽然一岁半才会走路,但是他练习站立,练习的非常扎实。
我的孩子虽然只会背鹅鹅鹅,但是他会编各种各样不同的故事。

形态三:提前焦虑下一阶段还没发生的问题

比如:
  • 天呐,我的孩子马上4个月了,要进入到传说中的睡眠倒退期了,我该怎么办啊?
  • 天呐,我的孩子马上进入可怕的两岁了,我该怎么办啊?
  • 天呐,我的孩子马上进入青春期了,我该怎么办啊?
这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让你感到焦虑的点,我们总是为了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过度焦虑,这份过度焦虑反而容易让我们忽略了眼下的问题。
为了变化的事情而焦虑,都是杞人忧天。
我们要把有限的焦虑值用在不变的事情上。
复盘分析一下你以往的焦虑,
你会发现有很多让你焦虑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或者即使发生了,也能够轻松化解,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反而是你的焦虑放大了问题,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我们要焦虑的不是那些变化成不同模样的具体问题,而是那些长远的不会发生变化的内核问题。
比如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专注力等等。
这些才是孩子未来要用到的方法论,是应对变化的不变。
祝读过本文的每一位妈妈都可以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有限焦虑值。
我是一妈,教育学硕士,既是育儿漫画作者,又是婴幼儿规律作息实践者。
【一妞家的事】全宇宙最懂妈妈的育儿漫画。5毛钱绘画功底,画风鬼畜却轻松。
热门文章回顾:
点下“在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