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转眼一妞就三岁了,可怕的两岁,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还真是有些不适应呢!
在一妞1岁半的时候,开始稍稍有些terrible two的迹象时,老母亲我就防患于未然,做了大量功课,并在课后交上了两篇作业,我们的老读者都应该还有印象,链接:
经过这一年半的实践消化,在一妞迈进horrible 3的开端时,来做个回顾总结的文章。
上面三篇作为开篇理论篇
在正文开始前,要推荐一下这本书:
这是一本市面上难得的针对2岁专门讲解的书,实操性很强,给出了很多可供我们参考变通的方法,观念比较理性。
虽然在某些具体的做法上可能不够贴合中国国情,但是在大的方向和思路上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妈妈的焦虑缓解也有很多帮助。
读书嘛,最重要的还是择其精华,打开思路,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巧妙变通应用。
一切“可怕”都源于不理解
孩子身上的问题源于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无知。
这句话说出来可能会刺痛很多爸妈,但事实如此。
有些人喜欢把“尽信书不如无书”挂在嘴上,为自己的无知找借口,却不知道这句话的原意并不是劝你不读书,而是劝你多读书的同时学会辩证的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于2岁的孩子,我们作为成年人,往往就存在这样那样的“无知”,比如:
  • “不”变成了口头禅
  • 叛逆,越不让做的事情越想挑战一下
  • 不达目的就满地撒泼打滚
  • 不愿意分享,物权意识很强
  • 会推人、打人、咬人
  • 靠哭来提不合理的要求
以上这些典型特征,如果你不懂孩子心里变化,你会因此愤怒,给它们贴上“坏习惯”的标签。但是如果你尊重孩子内心真实想法,你就会抱着理解的态度,知道自己引导孩子的方向和尺寸在哪里。
0-2岁的宝宝是在全家人悉心呵护下成长的,他提出的任何需求都被立马满足。
更有甚者,很多爸妈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将问题已经解决,孩子是真正在一层强大的没有问题的世界发展自己的认知,世界的中心就是他,全家人都在以他为中心打转,在家庭的小范围内,他无疑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
而来到2岁,随着他所能接触的世界范围扩展,他开始分得出外界和自身时,他就陷入一种矛盾:
  • 他想做很多事但是能力不足无法做到
  • 他想表达很多事但是却表达不清楚
  • 他想找到自我的价值但是却被出于“爱”的好心的大人层层过度干预与阻拦,没有自己的空间
基于此,他需要表达自我意志,需要维护自己的物权,需要保护曾经的“自我为中心”“I am king of the world”的地位,他只能靠“”、撒泼哭闹、打人咬人、叛逆来怒刷存在感。

父母的职责
理解了这些,你大概就知道你的职责是什么了。对于处于“可怕的2岁”的孩子,做父母的主要职责是:
  • 面对孩子的典型行为,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在自己情绪稳定的时候再去引导孩子
  • 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服务型过渡到权威型
  • 设立一些基本的规则规范,帮助孩子去适应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的一份子,要学会以世界一些基本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更好的生存于这个世界
  • 基于理解与尊重,在给孩子立规矩时,方式方法应该以共情为基础,用温和而坚决的态度,有趣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心情愉快的同时,认为遵守一些规矩是积极正面值得自豪的事情。
《可怕的2岁》这本书上很多观点与《从零岁开始》不谋而合,它们的共同观点:
  • 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而是家庭的一员,孩子是来融入家庭的
  •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
  • 反对亲密育儿的某些极端观点
  • 孩子需要的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规则范围内的自由
  • 不断地付出只会教会孩子不断的索取
欠的功课迟早要补上
除开共同点,他们还有很多不同点在于:

《从零岁开始》从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些,你会在孩子出生后就避开一些坑,从小就有意识地给孩子引导规律作息,让孩子融入家庭,让你重视夫妻关系。

实际上规律作息就是孩子面临的第一次规则确立,是习惯养成的第一步。在引导孩子自主入睡、自主进食、独立玩耍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给孩子提出这样的一个观念:“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面对问题妈妈相信你有能力自己解决”。
这于《婴幼儿及其照料者》中强调的“早教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完全吻合。
你会发现一直有意识给孩子规律作息的家庭,孩子来到2岁后,虽然也会遭遇“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但是在反抗程度上更为温和,接受规则上更为容易,“可怕的两岁”在之前已经规律作息的宝宝身上,变得没有那么可怕。
这是因为,对于这些宝宝而言,他们的意识里早就对“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以及“我自己有能力解决很多问题,我之前也自己解决过很多问题,我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妈妈没有过度干预,所以给了我很多尝试的机会”这两个概念非常熟悉。所以在“可怕的两岁”阶段历史遗留问题较少,表现也相对轻很多,温和过度“可怕的两岁”成为常态。
而身为父母,因为在规律作息过程中的反复磨练,养成了尊重孩子成长发育的习惯,知道自己干预的界限在何处,已经在观念和方法论层次上做过一次实战练习,作为“老司机”可以很快知道引导孩子的“”在哪里,对于很多问题也可以做到不焦虑不烦躁,知道引导教育这件事不是急功近利可以完成,纵有反复也很正常,平常心对待,不被情绪绑架,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所以如果你看到此文时孩子尚在1岁以内,可以开始给孩子做规律作息了,开始你与孩子第一次磨合之旅。

《可怕的两岁》更像是为了矫正一些爸妈因为没有“
规律作息”这样的意识,全心全意“以孩子为中心”,导致问题积累在2岁爆发时束手无策。

所以一些书评,表示难以接受这本书的观点,认为它过于严厉,与他们之前接受的“亲密育儿”格格不入,在一些行为的矫正上过于激进。
但事实上,面对可怕的2岁,需要矫正的首先确实时父母的观念。而如果你一直信奉亲密育儿,2年时间的根深蒂固,很多问题累积到现在爆发出来更为激烈与严重。我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在言辞上更为激烈,方法上更为激进,因为他需要给出一剂猛药才能瓦解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
这就好比我的【规律作息妈妈互助群】里的妈妈,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1岁半甚至2岁以上还在夜醒不断,还在不停吃夜奶,还要依靠抱哄,不能自己吃饭还要被追着喂饭一样。
有些到了1岁半才意识到问题的妈妈,过来咨询我的时候,我告诉她:“你的孩子不需要夜奶了,他也不需要抱睡了,他可以自己吃饭了,他可以自己玩会”,妈妈会从本能拒绝,说:“我的孩子是高需求,这些不可能的,他会一直哭闹,他不能接受。”事实上,到底是妈妈拒绝接受还是孩子拒绝接受呢?孩子真的是“高需求”还是你用你的行为去强化了你自认为的这个“高需求”的标签?
所以对于《可怕的2岁》这本书中所给出的建议,我认为正是给这些妈妈的。如果你没有经历“规律作息”这一课的磨练,那么,现在也不晚,只是可能难度会更大一些。
本书中实操建议比较多,如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灵活使用,那么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可是如果你最基本的观念问题都无法扭转,恐怕只会带着有色眼镜去这本书里挑刺了。
除开terrible2,还有Horrible3和Unbelievable4。如果一直“无知”下去,恐怕孩子会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孩子的引导就是这样一环套一环的,缺少一个阶段的磨练引导,那么这阶段的问题不会“等孩子大点就好了”,而是会发酵酝酿到下个阶段爆发的更激烈而已。
等到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孩子的观念和行为习惯都早已根基深远,难以动摇。
我们总说教育孩子,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来教育我们自己的,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德行,你的孩子自然是什么德行,你有什么教养,你的孩子当然有什么教养。想着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去管教孩子,不如先扭转自己的观念。随时反思反省,做出调整。
《可怕的2岁》提醒到,做父母的需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发展需求及时变换自己的角色,关于这点,一妈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没点小套路,怎么做你的老母亲!
对于孩子的引导,一妈有三条观念上的建议,不仅仅针对“可怕的两岁”,而是针对孩子各个阶段:
  • 与其想着怎么去“管教”孩子,不妨先低下头,像尊重一个人一样尊重你的孩子,去理解他此时的认知水平和真实想法。
  • 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把这个阶段的问题拖延至下一阶段。要知道,养孩子就像打怪升级,关卡难度随着时间会步步升高,上一个关卡没有练级成功,下一个关卡只会更难突
  • 知道为什么永远比知道怎么办重要。
实操建议:
0-1岁可以关注公众号【一妈育儿】的规律作息内容
或者看看这本书
我是一妈,教育学硕士,既是育儿漫画作者,又是婴幼儿规律作息实践者。
【一妞家的事】全宇宙最懂妈妈的育儿漫画。5毛钱绘画功底,画风鬼畜却轻松。
热门文章回顾:
点下”在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