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吐槽)
由于学霸养成记头两篇首发知乎,本意是先看下大家反馈。后面内容量比较大,每篇都要仔细阅读3-4本书打底,再加上在一妞实践中试验看看她的接受效果,所以消化吸收设计再转化成文章这个过程相对漫长,可能1-2周才能出一篇文章。
但是我很疏漏的一点是:在前面两篇透漏了自己的早教计划框架和写作安排。
结果很不幸的是,发出后没几天我就看到某些人直接搬走框架洗文,快速的出了文章,将我用了2个礼拜做的功课直接加工,填充些假模假式的内容。
拜托某些人孩子还不到2岁,你直接拿着我针对3岁孩子认知水平写的计划照搬,不怕消化不良吗?
拿着我准备写10篇以上的系列发文计划变成一篇形式主义的文章,满足很多人碎片式阅读的需求,能显得你很牛气是吗?
洗文这样的事情,真的让人觉得像吞了苍蝇一样恶心,让人觉得用心原创的下场,不过是给别人做嫁衣。我整理的东西不是不可以用,起码说明一下出处,表示一下尊重。再或者你自己去多读几本书,有点自己的想法,也好过不过脑子直接”偷走”强吧?
不理会这些烦心事,我还是会精雕细琢的对待我的计划,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去做去写,而不是急哄哄的拿着这些去蹭所谓的流量。毕竟娃的教育不是流量换来的,做这个号的初心,本来也是想将养娃变成事业,以此倒逼自己必须要多读书、多实践、多接触最新鲜有趣的育儿理念。
所以这个系列后面的所有文章都优先在【一妞家的事】发出。其他平台等等吧,等全系列完成了再说,省得有些人把别人嚼碎的馍塞自己嘴了含口吐沫星子就吐出来给大家看。
(原谅我一肚子怨气)
今天这篇是我用了3周时间,细细阅读文中提到的书,并且陪玩了一段时间,才写出的内容。
如果对你在自己孩子早教问题上很有启发,我觉得很荣幸!
如果你作为同行想拿去变成自己的文章,找我授权转载、标明出处来源、亦或在文中表示是看了我的文章后受到启发,只要能表示出对原创内容的尊重,都很欢迎!

推荐书籍
在给一妞制定启蒙计划之前,第一件事不是撸起袖子直接开整,而是先学习了解一下3-6岁孩子的认知发展原理以及这一阶段孩子所能接受并喜欢的形式
我并不想把每天的家庭启蒙计划变成生硬的课堂或者特别刻意的游戏,现在孩子都太聪明了,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么做“假得很”从而产生逆反不配合。相反,我想让它存在感变得弱一些,看似“无招”实则功夫都在不知不觉中,更多的顺应“孩子主导”的游戏,实则细节里渗透一些“妈妈小小的算计”,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玩的很开心却也很高级。
与其说是如何教孩子玩,不如说是学习如何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去
所以啦,熟悉我0-1岁规律作息内容的老读者,都很熟悉这句话啦:“知道为什么,永远比知道怎么办重要!
今天这一篇就是来讲讲“为什么”,可能有些学术,有些枯燥,但我觉得应该是全系列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内容的参考书目如下: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而对“为什么”的讨论,从两方面入手:
  • 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
  • 父母对自己的优劣势剖析与预期管理
今天先来聊聊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
下一篇来聊聊父母该如何剖析自己
认识你的孩子
你认识你的孩子吗?
你真的认识你的孩子吗?
你确定你真的认识你的孩子吗?
在教育这件事上,同理心、换位思考我觉得是最为重要的基础。
当你可以真正认识你面前的孩子,理解他,你才能知道:
你自己在孩子早教启蒙游戏过程中的位置应该在哪?
你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情是什么?
是的,你需要知道,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认识我们的孩子。你会发现每个孩子个体差异挺大的,但是,在某个年龄段,他们还是有自己共同的典型特征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典型特征个体特性两个方面入手,来真正认识自己的孩子。
一张思维导图可以先梳理一下思路:
今天,我先来谈谈典型特征,下一篇来讨论如何判断孩子的个性特征,分析优劣势:
(今天这篇算是一妈的读书笔记,内容大多来源于前面推荐的4本书以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总结与感悟。可能本篇是全系列略显枯燥烧脑的一篇,但是却是最重要的一篇,在后续的更新中,会不断需要回看这一篇的理论基础。)
运动发展
能用一张表就解决的问题,绝不废话:
这张图上的描述,主要从大肌肉动作技能精细动作技能入手。
大肌肉动作技能集中在四肢,主要关注的点:
  • 走路
  • 楼梯
  • 跳跃
  • 接投物品
  • 骑车
精细运动技能集中在手部发展,主要关注点:
  • 穿衣服(纽扣、拉链、鞋带)
  • 手工和绘画(剪刀使用、画画图像细节)
  • 书写能力
  • 自主进食能力(使用勺子、筷子、刀叉)
一妈实操建议
对于这张表,我的理解:
1.
参考值并非绝对值
,不是拿出来让你焦虑孩子自身发展或者产生莫名优越感的工具。

2.参考值是启发我们在观察认识孩子的时候,从上面这几个方面考量,对照年龄,看看孩子在日常中这些运动技能是否有机会得到发挥,如果哪项运动技能发展的不够,可以从这点入手,专门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多多练习玩耍。
认知发展
在心理学上,有非常重要的三个认知理论,分别是: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 信息加工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之前画过一幅漫画介绍过:
我们这个系列的文章重点将讨论3-6岁的学龄前启蒙,也就是属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表征或符号活动急剧增加。
你会发现孩子对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而随着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他开始频繁通过语言符号或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一妈实操建议
对于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我是这么理解的:
1.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就要看到他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去理解他的认知水平,才不会拔苗助长
2.当你知道孩子此阶段的认知水平,你才能更好的选择适合他目前水平的玩具游戏
3.3-6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假装游戏,很多认知发展都可以在假装游戏中展开,这给我后续设计游戏提供了一个思路。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点
更重视文化的影响。维果斯基观点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了解:
在最近发展区内给予恰当的帮助,儿童便能够增进理解并掌握新的任务。
一妈实操建议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脚手架理论,在给孩子选择玩具、游戏、绘本时,选择要点是:
1.能够引发他兴趣。你需要观察孩子的兴趣点都是哪些?兴趣程度有多大?
2.难度设置上,符合他的认知水平,不要过于难,但也不能是对他来说过于小儿科的东西。
3.提供适当的支持,搭建脚手架=构建适合孩子特性的游戏平台和环境,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不过多干预,只在他需要必要的支持给出适量又能鼓励他继续独立解决问题的支持量。
让我举个例子来说吧,这就好比你准备带孩子去摘苹果:
1.你需要先激发他摘苹果的兴趣,讲讲他感兴趣的关于苹果的故事话题。
2.给孩子设定那些用点小努力能够得到的苹果作为目标,而不是轻轻松松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摸到的那些,也不是长在树顶无论怎么费劲也够不到的苹果。
3.在他够苹果的过程中,他的小脑瓜飞快地运转,考虑如何借助外力摘到那个苹果,这时不要急于干预,观察孩子会想什么办法,做什么尝试。
4.在他想到的办法实施时,如果有超出他能力的部分,可以适量给予帮助。比如当他想到需要站在高一点的物品上才能摘到苹果时,他开始寻找这样的物品,当他找到一个很重的木箱,这已经超出了他的力量范围,你可以帮他一起搬木箱,给他下一步活动搭建“脚手架”。
5.搬完箱子后,剩下的任务继续交给他,鼓励他自己爬上箱子摘苹果。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是指:认知发展包括人们的知觉、理解和记忆信息方式的逐渐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练习,学前儿童信息加工更加高效和熟练,能处理较复杂的问题。
信息加工理论给出了很多实操性很强的建议,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了一份 ,如下:
一妈实操建议
1.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做活动计划,比如在游戏中先提供很多计划性的建议,比如:“你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做的?”“你想先怎么做?”“然后你要怎么做呢?”,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做计划。
2.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重视对情节顺序的描述,情节形成后,还可以预测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这一点可以运用在假装游戏、听故事、讲故事等,让孩子根据情节对行为顺序做计划。(情节是指特定情境中发生的事情和发生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对于学前儿童,在帮助孩子回忆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不要用重复方式(一遍一遍的问短问题,不给孩子提供什么信息),而是用详尽方式(变换方式问问题,对孩子所说的内容加以补充,并主动说出自己对事件的回忆与评价。)
举例:
  • 重复方式:“你记得动物园吗?咱们在动物园干了什么?”
  • 详尽方式:"咱们刚开始干了什么?为什么鹦鹉不在笼子里?我觉得狮子挺吓人的,你觉得呢?
(选自《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4、儿童的非正式读写经验越多,语言发展和自发读写发展越好(Dickinson&McCabe,2001),非正式读写经验可以从语言和发音游戏、互动式的阅读绘本、讨论故事内容等活动中积累。
5、在日常生活里,在很多场合让孩子数数、比较大小、进行加减运算,可以给幼儿积累扎实、巩固的数学知识,对以后学校要求掌握的各种数学技能有重要作用。
情绪发展
埃克理森将幼儿期形容成“充满活力的时期”,幼儿会热心地解决新任务,与同伴一起参加活动,探索自己在成人帮助下可以做哪些事情。
游戏是儿童理解自己和社会的一种途径。
2-6岁之间,幼儿的情绪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情绪理解能力
  • 情绪调节能力
他们既可以很好的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谈论自己的情绪,还能判断出他人的情绪。他们也开始学习对强烈消极情绪的调节。
但是孩子此时对情绪的解释往往还陷于外因
比如你对孩子发脾气,孩子会想刚才发生了什么引起你的愤怒,不会去理解你自己工作压力大焦虑而爆发情绪(其实很多大人也缺少这方面的理解能力)。
所以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请明确向孩子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生气,不要让孩子去猜或者误认为是自己的原因。
同时孩子的情绪自我调节学习,是来源于观察成人处理自己情感的方式来学习。成人自己经常情绪失控,无法管理,孩子也会因此受到传染。
一妈实操建议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2-6岁孩子的情绪能力发展,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父母认同孩子的情绪反应,并且经常和他们一起谈论各种情绪,孩子以后判断别人情绪的能力更强。(Denham&Kochanoff,2002)
2.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孩子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情绪。关于这一点,我之前写过一篇“让妈妈们焦虑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鬼?这篇说个透”的文章,你可以再看下什么样的依恋关系是安全型依恋关系。
3.假装游戏给孩子提供了表演各种情绪的机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情绪。
4.和气耐心的给孩子提出建议,教孩子怎么控制情绪
,可以帮助孩子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Gottman,Katz&Hooven,1997)

5.要想让孩子学会共情与同情,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小情绪自我调节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幼儿的父母温情鼓励孩子表达感情,对孩子的反应敏感而关切,她们的孩子就可能对焦虑的他人表示关心。
6.父母要告诉孩子善良的重要性,在儿童表达不恰当情绪时及时干预。
7.父母如果经常生气、采用惩罚的教养方式,会妨碍孩子共情和同情地形成。
社交能力
孩子来到3岁这个坎,已经要进入社会化的过程,他开始发现同伴间友谊带来的快乐,同时,他接触到的圈子越来越大,不再局限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就不再局限于家庭了,同伴、学校、社会也开始产生影响。
同伴影响
3岁前,小朋友之间的玩耍往往呈平行状态,更多是一种各玩各的状态。
《儿童发展心理学》里将孩子同伴游戏按照互动程度进行了分类:
用自《儿童发展心理学》P209
儿童关于友谊的概念逐步发展,他们开始将友谊看作连续稳定的关系(Harris,2000;Hay,Payne&Chadwick,2004;Sebanc et al.,2007)。
同伴关系是一种水平的关系,即社会权利相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平等互惠的(Hartup,1989)。儿童在同伴那里可以学到很多无法从大人那里学习到的技巧:领导的品质、解决冲突的技巧、分享的作用、服从的使命、如何对付敌意和威胁等等。
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受到的影响来自于两方面:
  1. 社会方面。
    儿童在友谊中认识自我,建立认同感。他会在自己的圈子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友谊中获得受尊重、被接受的积极自我感受。
  2. 智力方面。
    《儿童心理学》中曾说过:天真的孩子在一起弄清一个问题,比他们单独学习要进步得快。地位平等的儿童相对自由的讨论他们都不了解的问题,他们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新的见解,这促使了每个孩子的学习。同伴合作因此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
一妈实操建议
在知乎上经常看到关于父母对于同伴关系担心的问题,比如“孩子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父母该怎么办?”等,看到的答案中也是焦虑感满满,鲜少见到父母有积极主动关注孩子同伴关系带来的好处,或者如何让孩子在同伴关系中找到积极的自我感受的内容。
其实,除了极端情况,更多情况下我们应该多关注如何帮孩子在同伴关系中获得积极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注意询问的导向,不要每天追着孩子问“你有没有被别的孩子欺负?”这样消极导向的问题去把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而应该问一些客观中立的问题:“你在幼儿园今天都玩了什么?和谁一起玩?”等。
2.对于一些小的冲突矛盾,要交给孩子自己解决,父母不要过早干预。对于很严重的不良行为,父母及时站出来做孩子的后盾。但是父母心理应该要把握什么样的矛盾是属于孩子间正常的小摩擦,什么是必须站出来干预的问题。如果站出来干预最好直接与对方家长干涉。
3.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与平台来帮孩子发展同伴关系。比如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给孩子安排一些高水平的合作游戏。
4.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比如一妞要认识新朋友前,我会帮她准备一些方便分享的小零食,让她在认识新朋友建立友谊的初期更容易一些。
学校、家庭影响
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幼儿园算是他们进入的第一所“学校”,但是这所学校更多的重心是保育,而非教学。所以,在可以选择老师的情况下,要去看老师是否能够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再好的硬件都比不上一个发自内心喜欢孩子、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老师。
关于家庭的影响,这里不再赘述,会在后面两篇讲到。
总 结
今天这篇是一妈的读书笔记总结以及一些实践中的体验,虽然过于理论,但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对这些干货内容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我是一妈,教育学硕士,既是育儿漫画作者,又是婴幼儿规律作息实践者。
【一妞家的事】全宇宙最懂妈妈的育儿漫画。5毛钱绘画功底,画风鬼畜却轻松。
热门文章回顾:
点下”在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