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有研究指出:孩子在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此时性格急躁、易怒、悲观,或者孤独、焦虑、不自信等,就很有可能会影响今后的性格发展和品格培养,进而影响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发展。
作为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看到了诺妈的这篇《学会情绪管理,拯救淘气的‘熊孩子’就看这一篇》感觉写的非常不错就为大家分享出来,希望对妈妈们有所帮助!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诺妈叨育儿】。
一个同事找我聊了近期在育儿道路上让她很焦虑的问题,说孩子非常顽皮,不听话,身上各种问题,上幼儿园老师经常告状。
她跟爱人都感到非常无奈,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
遇到问题,网上搜索 一下方法,或者买些书,去寻找一些方法,却感觉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是那么遥远。
用的那些方法,根本不管用,对孩子没用。有时候只能用吼的方式来管教他。
但每次吼完,内心都很自责,又觉得别无选择。
我让她先冷静一下,把所有孩子所谓的淘气和调皮问题列出来。
1. “不听教导,做事喜欢根据自己的性子来。比如教认字、跳舞、弹琴、画画等,教他怎么做,他偏不做,自己胡乱跳,胡乱画的。”  
2. “和小朋友相处,总爱推,经常把小朋友弄倒,人家搭好的积木,他总会去搞破坏推倒,自己还很开心。
3. “自己受到欺负,被小朋友打了,有时候会还手,有时候就哭,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该如何教导,让他打回去?
我给她逐一做了孩子动机行为背后的原因分析,以及父母如何引导的建议。
 所谓的“孩子不听话”问题
孩子内心想法:“我想自己来,按照我的方式来,想怎么画画、怎么跳舞、怎么弹琴,我想自己做主,不想要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教我怎么做。”
父母内心的想法:这孩子太不听话了,不按照我的标准来,我都是为他好啊!
孩子发展过程的心理特点:2-3岁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孩子需要通过自我的行为探索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这是后续发展独立人格的基石。
父母引导方式转变:
1.充分尊重孩子的探索欲。坚持一个大原则是,只要不影响别人,不危害社会,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且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尊重你的选择,只要孩子觉得快乐就好。
2.拒绝做权威型父母,让孩子凡事都要按照大人的标准来。成功没有标准,快乐也没有标准。不条条框框束缚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方框中长大,就是最好的方式。
我很不赞同的一个育儿观点,叫“乖,听话,要听大人的话”。
听话是什么,听话就是权威,不管大人说的方法,适不适合当下的我,我都需要服从和尊重你们的命令。
如果我是孩子,一定会用中文来个反问句就是“凭啥?” 如果是外国孩子,他们会问“why?”
大人就会说了,我说的都是过来人经验啊,是为你好啊!
如果我是孩子,又会想问,过来人的经验就一定是对的么?过来的人经验我只能服从么,不允许我有任何创新性不一样的观点和意见么?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被家人一次次的说“乖!听话!不许这个不许那个的反对声中,被抹杀了。”
谁说画画就一定得要画出一副规规矩矩的描摹作品,那叫抄袭,不叫创新。
谁说跳舞,就一定得按照所有的舞蹈步骤来?
谁说弹钢琴就一定需要弹出一首曲子才叫有所成。
谁说走路一定要走直线不能上台阶走个台步。
为什么你们要用这些条条框框把需要天性自由发展的孩子,套在笼子里,做个乖孩子,守规矩的孩子!
规矩,不是用来束缚天性的发展,是为了束缚孩子在给别人造成麻烦,给社会造成麻烦和危害的时候用的。
他做的这些看似破坏性或者不符合标准性的探索,没有妨碍他人,没有妨碍社会,为什么不让他快乐地去享受这个过程?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管是0岁、2岁还是几岁,孩子的合理想法和行为需要被尊重和肯定。
 所谓的孩子“调皮”问题
很多小朋友都有把搭好的积木又推倒的玩法。尤其是小男孩,积木倒塌的画面会让他们经历感官刺激,觉得很好玩。
推到积木,并没有什么不对。
有的小朋友觉得这样的方式很好玩,想要他们觉得好玩的方式跟小朋友玩。
而对于别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希望自己辛苦搭建的积木被推到。
问题的矛盾点在于,他并不知道,也没人告诉他,推到别人的积木前,需要尊重别的小朋友的意见,是否愿意这样玩。
父母没有尝试理解自己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最后总是被“你是坏孩子”“不听话的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这些负面标签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并且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听话。
诺妈建议:当你的小朋友总是去推到别人的积木,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妈妈很理解你,你觉得推到积木的方式很有意思,妈妈觉得是游戏的一种创意玩法,并且想跟小朋友也这么玩。下次,你可以先问问他们,尊重别人的意见~ 如果他们同意了,你再这样玩~”。
孩子被打了,该不该打回去?
我的孩子,有时候也总是爱打架。有时候别人打他,有时候他打别人。
我始终觉得,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也是我非常不推崇在孩子或者大人遇到冲突的时候,使用的方法。
没有什么问题,是沟通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一定是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
需要在平时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多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及与人发生冲突和矛盾的原因。
比如是争执玩具冲突?
比如是玩游戏不遵守秩序导致的冲突?
还是因为其它原因导致的。
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这是解决矛盾的根源。了解原因后,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冲突处理方式和技巧,从小给孩子一些社交中需要遵守的大原则。
1.玩具归属权。谁的玩具听谁的,想玩别人玩具,需要征求别人同意。
2.游戏秩序感。公共场合玩滑梯等,需要遵守先来后到原则,谁先来谁先玩。人多了,请排队等待。
3.礼貌用语。得到帮助要说谢谢,打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
遇到被小朋友打,需要从小引导孩子一些处理方式。
首先需要用言语大声告诉小朋友:“你不可以打我!打人是不对的!”并且及时与小朋友保持距离。
用言语第一时间阻止对方的伤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其次,如果没有能力解决冲突,可以找老师大人或者身边的小伙伴,获得帮助和支持。
当我们不去尝试理解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永远不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愿每个父母,都能放下做父母的权威,倾听一次孩子的声音。
你会发现,原来孩子在不断的成长,你却因为没有持续学习,越来越不懂你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父母再一次的成长过程。
孩子成长过程的问题,也是父母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我是一妈,教育学硕士,既是育儿漫画作者,又是婴幼儿规律作息实践者。
【一妞家的事】全宇宙最懂妈妈的育儿漫画。5毛钱绘画功底,画风鬼畜却轻松。
热门文章回顾:
点下”在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