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妈第131篇原创文章
一妈有话说
此篇是作为知乎回答首发在知乎的,今天专门整理出来分享给处于孩子2-3岁的爸妈们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怎么做
其实喜欢玩、喜欢做摇摇车是孩子的天性,可以满足呀,我想题主可能想问的是如果孩子又哭又闹坐个没完没了,家长都快崩溃了怎么办吧?
其实这问题不单单在摇摇车上,更在日常中各种大大小小孩子提出来的需求到底该不该满足如何满足?
孩子提出了需求:坐摇摇车
我们来判断这个需求合不合理:
要看时间、次数、场合(没完没了,不让坐就哭闹,赖着不走这肯定是爸爸妈妈不想看到的)
那么这个需求什么时候是合理的呢?
父母自己心里应该有个预期,比如,每次出门坐三次。超过这个次数,孩子又哭又闹,如果你觉得不能接受,那它可能就不合理。
那应该怎么办呢?
制定规则:我们给这个活动做一个界限划定,在这个界限范围内,孩子可以任意发挥,到达边界,就需要遵守规则
规则由谁来制定呢?
绝对不是家长一方,应该主要由孩子来制定,或者说让孩子感觉这个规则是他自己制定的:
1、和孩子提前协商:“我知道你非常喜欢摇摇车,爸爸妈妈一定会满足你的,那么你觉得你想坐几次呢?1次?2次?3次?”(给孩子有选择范围这样封闭式问题,防止孩子异想天开)
2、制定一个6个字以内的口号。一定要简单上口,并且孩子认同。比如说“3次下车”,为了让口号有趣,还可以加上一些你们特有的小动作,比如盖章“OH YEAH”
3、带孩子去玩,每玩1次都可以强化一次口号,“还记得咱们的口号吗?”让孩子自己把规则口号说出来
4、等第3次的时候,问孩子“我们的口号是什么?”孩子自己就会知道该干什么,如果他还是不下来,坚持用温和平静但是坚定的态度多问几次,并且鼓励孩子“我知道你说一个说话算话的好宝宝,所以你自己的话要不要说了算呢?”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我这么做了孩子也不接茬,那是因为你之前一直没有这么做过,孩子还不适应这个新方法,坚持去做上10次,可能前8次孩子还会不遵守规则,但是慢慢的孩子的规则意识就都培养起来了!
这也是我给我的孩子一直用的方法,我们家的口号现在已经开发了3个,“9点睡觉”“耐心等下”“知足常乐”,神奇的口号如同魔法咒语一样,大多数场景下都可以没有哭闹的解决掉孩子的不合理需求!
老公看我给一妞制定的规则觉得很有效,他最近也开发了一个6字规则:“能坚持,爱打拼”

别看孩子小,其实耐心讲给孩子孩子都懂,这也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浓缩价值观,讲道理不是等孩子犯错了时候严肃的叨逼叨逼,而是在平时把它变成游戏,融入到孩子生活里。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才不至于经常哭闹不止大人崩溃,才是有家教的孩子,不至于被人骂熊孩子。
教育从来都不是用钱就能砸出来的
摇摇车这件事很小,其实处理方式多种多样,管用的也很多,你可以让孩子坐到吐,也可以买一个放家里,1块钱算什么?就算买一个放家里又算什么?不超过一千块钱罢了,还没有哪个家庭是负担不起的。说起来好像限制太多是上纲上线,其实不然!
玩几次孩子认同,在这个范围内她获得了摇摇车带给她的快乐,并且还留了念想下次还可以玩,这种快乐是绵长而自律的。
让她玩到吐,看似是纵着她快乐,其实这份快乐是被变相剥夺了,背后逻辑是:我让你玩,玩个够,以后就别给我再玩了!
把车买回家,这个方法不错,只适用于这一件小事而,也有让你玩到吐的含义,那以后的?其他的不能买回家的玩具呢?比如玩电梯,你买个电梯给娃玩到吐?
额外展开,叨叨一个相对应的类似情况:到孩子大一点了,成绩不好,父母的意识是:砸钱出去各种辅导班就行。

问题是孩子的教育不是钱能搞定的,都是要父母花功夫解决的,花钱能解决的问题确实不是问题,但是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一律用砸钱解决不是机智而是懒惰。我懒得去帮你建立规则意识,我懒得教你学习方法建立学习习惯,我懒得以身作则给家庭营造学习氛围,但是我负责呀,我愿意给你花钱呀,我花了钱责任尽到了,剩下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或者辅导班的问题了。
这种家长真的太多了,之前在中小学辅导机构工作见到太多都是这样的家长,倒推一下,你觉得他们在孩子小时候是什么样?父母的教育理念都是有惯性的,孩子的规则意识也是有惯性的
摇摇车这点小事其实就是日常中无数小事的一种
你不能等孩子在大问题发生的时候、危险发生的时候再跳出来跟孩子讲规则,孩子在无数的小事里都是”随便你“”放开了“”等你玩吐了就知道了“。
那玩插线板呢?玩火玩电玩电梯打别的小孩呢?全都是”随便你“?还是等孩子不懂边界不知规则不会自律做这些危险的事情的时候,再跳出来跟孩子说你要懂规则?
孩子的意识是在日常每件小事上体现的,所谓“润物细无声”。教养规则也并非要限制孩子,而是给孩子自律的意识。不是有一句话吗?自律使我自由。
对,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个自律快乐而自由的孩子,而非放纵失控不能合理管理自己的欲望情绪的孩子。
孩子的需求该不该满足
有的父母又说孩子有需求就该满足,这是很多育儿书上都说了的,好吧,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问题:
孩子的需求该不该满足?
看年龄、看需求本身合理性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心理
作为父母我们则要超前一步去预知孩子每个年龄段可能会有问题
提前调整自己的角色
  • 对于1岁之前的宝宝,基本能提出来的需求都是需要大人去及时满足的,一般都是吃喝拉撒睡相关的。
  • 1岁以后的宝宝,活动能力增强,好奇心旺盛,往往会作出一些危险的动作,这个时候讲道理孩子也听不太懂,需要大人将家中危险的因素都做仔细排查,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活动

父母的72变之术
面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认知发展,做父母的必须要有随时转化自己角色的能力。
那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我们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 0-2岁是孩子飞速发展的阶段
从出生还未发育完全,到学抬头、学翻身、学爬、学站、学走、学跑、学说话......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都那么耀眼
这时的宝宝存在的问题大体是:
吃的好不好?
拉得好不好?
睡得好不好?
发烧了怎么办?
湿疹了怎么办?
父母的心理满满的焦虑敏感,到处去寻求肯定“我该怎么办?我这样对不对?”翻遍育儿书和各大公号,希望能在上面大大的写着自己娃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此时,父母的角色更像是呵护满足孩子各种基本生活需求的保姆,更专业的说法是服务型父母。所谓服务型父母,即孩子有需求及时满足孩子的生活起居都照顾的一应俱全。
服务型父母,既是新手爸妈面临的第一个角色转变,又是适应小宝宝这一阶段发育的最佳形式。
  • 2岁-6岁

等到过了2岁这个坎,你会突然发现这个小祖宗活动能力极强,精力旺盛到几个大人都弄不过来,并且智力高速发展,滴溜溜的小眼睛一转,就透着一股机灵劲保不齐后面有什么套路等着你呢!
好奇、多动、不知道危险、有主见、以自我为中心,是2-5岁孩子通有的毛病,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大概在3-4岁到达顶峰。
你一个不留神,他可能就在伸手抠插线板。眨巴眨巴眼,他可能就爬到桌子的边缘。上个厕所的功夫,房间就能被翻个底朝天。
他们的成长已经不像小宝宝那会体现在四肢运动上了,而是全体现在他们飞速发展的大脑。
他们还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你训他的时候,他会憋着小嘴,眼角挤出一滴委屈的眼泪。
你夸他的时候,他乐得屁颠屁颠,走路都快飘起来了。
你要是把他惹急了,他可能会毫不留情的上来呼上一巴掌或咬上一口,让你惊叹这么小的小屁孩哪里来的这么大力气。
这时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只要你愿意,你的孩子这个年龄段已经具备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玩耍的能力。
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他们不清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也不清楚哪些是危险的哪些是该远离的。
他们的世界里自己就是老大,习惯了两年周围所有大人都围着自己团团转,家里的摆设都是为自己服务的。
过了2岁,你会发现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越来越多,如果一一满足那简直就是放纵孩子肆意妄为,长此已久,绝对是害了孩子。
所以,过了2岁,对父母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考验,能不能迅速认清孩子这一阶段的特征,转变自己的角色,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习惯养成。
这时服务型父母再也不适用了,因为孩子的需求不再是简单地吃喝拉撒睡,再继续服务型父母不转变,只会慢慢演变成溺爱。
这一阶段孩子需要的是权威型父母:说一不二坚持原则,给孩子的行为划上明确的边界,并且以自身行为做榜样,给孩子梳理良好的生活习惯。
让孩子从自我中心中慢慢跳脱出来变成家庭里的一员,让孩子参与到日常家务事项中为家庭出一份力,树立好责任心,学会体贴照顾他人的心情。
权威型父母正是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好的良药,当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的时候,他就做好了走出去有自己的圈子的准备了。
  • 6岁以后

这时孩子来到了6岁
6岁是什么时间呢?
是孩子开始进入到正式的上学阶段的起点
这时的孩子经过了上一个阶段的磨合,基本的价值观念已经养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基本原则也都熟知,做得好的父母已经给孩子的作息和习惯养好了,孩子的任务开始转移到学习上来。
压力很大,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培训班兴趣班,越来越多的作业手工成绩排名压力。
家长们开始聊
“你孩子报了什么班呀”
“呦,你娃这次考了多少”
“听说那几所名校塞钱都塞不进去呢!”
慢慢的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话题也开始仅限于“成绩”,做了这么多年家长,很多思想都根深蒂固了
“怎么?作为一个老母亲,你还要教我育儿的道理?我家娃啥样我最清楚,他那一堆毛病说了也不听!没用!就那样!改不了!我天天和他讲道理,他根本不听啊!有时候还会怼我,要气死我哟!”
其实正是做了多年的家长,都忘了曾为父母的初心,年轻时还会反思一下我这个妈妈/爸爸做的合格不合格。到了这会了,老母亲做的都是对的~老母亲一大堆的人生坎坷总结出来的谆谆教导夹杂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配合着中年人的无奈,叨叨叨叨叨叨的说个没完,孩子却越来越听不进去。
最后叹息一声
“孩子啊,我这是教你做人”
孩子一个白眼翻过来
“你那老一套还是收起来吧”
能气到吐血
其实这正是父母没有意识到,此时的孩子早已不是那个四五岁啥啥都不懂d的小屁孩。孩子已经有自己的圈子、偶像、闺蜜哥们、暗恋的男生女生,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原则。
如今信息透明程度如此高,铺天盖地的信息砸过来,接受最快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你这老母亲还真心不一定有你娃懂得多,这会还想立权威摆出一副大家长的架势怕只会适得其反。
还不赶紧弯下腰来虚心学习学习
看看现在的小朋友都在干些什么?
他们的梗都有哪些?
他们能接受的最新潮的语言是什么?
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式的家长变身朋友式父母才能跟得上他们的思维。
作为朋友,就别想着天天追着孩子屁股后面把自己悲催的人生经验一股脑倒到孩子脑子里了。要学着用点朋友的“套路”:
让孩子追在你屁股后面,“妈妈妈妈,我今天有个棘手的事情,咋整?你给出个主意呗!”这时你在露出朋友般的微笑,如同得道高人一般玄玄的点拨一句。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孩子必会把你当做神秘的英雄,以为自己的老妈老爹有过人的大智慧。
为人父母
还是必须要具备点随时变幻的本事
要不怎么说:
没这点套路,还怎么做你的老母亲啊!
我是一妈,教育学硕士,既是育儿漫画作者,又是婴幼儿规律作息实践者。这里有两个公众号适合你关注:
【一妞家的事】全宇宙最懂妈妈的育儿漫画。5毛钱绘画功底,画风鬼畜却轻松。
热门文章回顾:
点下”好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