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当演员,因为这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
」——李小龙

除了武术家,李小龙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就是演员。他短暂的一生共参演了二十余部电影,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电影中出现了两个李小龙,一个是「童星李小龙」,另一个便是「功夫巨星李小龙」。
1941年,粤语剧《金门女》在美国旧金山拍摄,影片需要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角色,和导演关文清私交甚笃的李海泉,便把刚出生未及三个月的儿子李小龙借给了他。
这是李小龙的首次「触电」,由此开始,李小龙与电影一生结缘。
△电影《金门女》中,未满三个月大的李小龙
李海泉是著名的粤剧演员,李小龙自小就跟随父亲出入片场,耳濡目染,对演戏产生浓厚兴趣。
在李小龙童年时,父亲正当红,家境优越。1948年,李小龙以「李鑫」这一艺名,客串参演了俞亮导演的《富贵浮云》,他的表演才能初露端倪。当时的电影广告中,甚至以「神童小海泉」来称呼他。
1949年以后,李小龙先后以「小李海泉」及「新李海泉」的名字客串参演《梦里西施》及《樊梨花》,到了第四部电影《花开蝶满枝》,他以「李敏」为艺名继续参演。
在1950年的电影《细路祥》中,少年李小龙崭露头角。这部电影改编自袁步云的同名漫画,由冯峰导演。李小龙生平首次担任主角,以「李龙」为名参演。
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李小龙」一名,便是在这部电影拍摄期间,编剧袁步云为他所取。
△电影《细路祥》宣传海报。
《细路祥》故事讲述的是:「孤儿细路祥与叔父相依为命,叔父得富翁相助后,得以送他到学校读书;但细路祥在学校遭到有钱同学欺负,叔父无奈,只得送他进工厂,可他在工厂却又被黑心监工的欺压。细路祥于是跟随混混『飞刀李』,成了小流氓。但在电影最后,他良知发现,积极帮助女工们对抗作奸犯科的监工」。
李小龙在片中饰演主角细路祥,他将一个「从好到坏、再从坏到好」的孤儿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获得观众广泛好评。
△李小龙在《细路祥》中的剧照
1951年,李小龙主演了电影《人之初》。影片中,他扮演一个误入歧途的少年「牛仔」。
1951年4月,影评人向宸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珍视童星李小龙》,文章中写道:「李小龙的演戏能力是很强的,要是真有所谓『天才』的话,他是配称粤语片的『天才童星』的。进步的粤语片工作者应该好好重视他,扶植他。
△电影《人之初》的海报
《人之初》由秦剑担任导演,李铁、李晨风、吴回等任编导委员,他们也是后来「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的骨干。
自这部电影开始,李小龙成了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班底的一员,共参演了6部秦剑执导的影片。
△电影《雷雨》(1957年)海报,这是李小龙唯一参演的文艺片
1959年的《人海孤鸿》是李小龙去美国读书前在香港参演的最后一部电影。这也是首部应邀参加米兰电影节的粤语电影。李小龙在其中饰演孤儿「阿三」,在片中占重要戏份,他的对白使用了大量广东俚语,演绎得地道又传神。
当时有媒体评价:「李小龙这个角色很出色,获得观众赞赏」。虽然此时李小龙的演艺道路顺风顺水,但随着1960年离港赴美读书,「童星李小龙」就此谢幕。
△电影《人海孤鸿》(1959年)的海报
再次看到李小龙登上大银幕,已是1966年。
美国拍摄电视剧《青蜂侠》,他饰演「青蜂侠」的助手「加藤」,是个每集出场的固定角色。
此时李小龙的功夫已颇有名气,李小龙的「加藤」在此剧中大显身手,风头甚至盖过主角。
△电视剧《青蜂侠》剧照
《青蜂侠》凭借精彩的打斗镜头,在美国播出的初期反响甚佳,「加藤」这一角色,尤其受到西方女性观众的欢迎。
可惜这只是个短暂的高峰,后来此片的境遇急转直下,《青蜂侠》最终因收视率过低而在美国停播,但本片为李小龙带来了「名」与「利」。
△青蜂侠和加藤在剧中合作应对各类事件
李小龙越发有意识地加强「功夫」与电影之间的关联。
当时香港的影评人江紫薇,曾引述美国影视界人士对李小龙的评价:「外国人士对他甚为崇拜,而他的每一次演出,都很精彩地介绍了他的拳术。」
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选择回香港发展。当时,香港的武打片正面临瓶颈。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粤剧名伶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带动了武打片的潮流。此后,《黄飞鸿》试图改良彼时港片花拳绣腿、毫无真实性可言的现状,去追求「实打实」的拳脚功夫,但是结果差强人意。该系列影片展现动作的方式,以及镜头语言的运用手法,仍是略显生疏,难以摆脱舞台化的僵硬感。
虽然如此,《黄飞鸿》系列对香港观众的观影习惯,还是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这也为后来「李小龙式电影」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电影《精武门》(1972年)
从1971年开始到1973年,李小龙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拍摄了4部半电影,除未完成的《死亡的游戏》外,皆大获成功。
「功夫巨星李小龙」开始了他的革新之路。
在这几部作品中,李小龙一方面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拳脚,另一方面,凭借在美国时期与优秀好莱坞导演合作所累积的经验与视野,开始积极地革新拍摄手法。「功夫」与「电影」,李小龙尝试将二者有机结合。
△电影《唐山大兄》(1971年)
△电影《猛龙过江》(1972年)
美国温斯坦影业公司亚洲副总监龙比利(Bey Logan)认为:「李小龙完全颠覆了镜头前徒手格斗的方式,因为李小龙和好莱坞有资质的的导演合作过,他回来后知道选择镜头,他会运镜、剪接,这是他武打戏精彩的原因。有时候虽是基本技巧,但拍摄方式可以让武打取得创新性突破」。
李小龙偏爱用长镜头来记录自己和对手交手的完整过程,这种拍摄方式使画面流畅、真实,但对演员的要求极高。李小龙对于「特技使用」的刻意回避,使他的功夫打斗极具真实感。
李小龙的理念是:「身为真正的武术家才能当武打演员。」他是第一个出面高呼「出拳出脚都必须真实」的人。
△李小龙亲手绘制的《龙争虎斗》动作场面构思图

著名导演吴宇森认为,李小龙创造了一种新的功夫片类型:「他的功夫片是新潮功夫片,他改变了一切,因为我们没有看过这样的武打戏。」
受到「李小龙式功夫片」的影响,为了呈现更真实的打斗场面,其他的香港武打片也开始大量启用懂真功夫的武师做演员和武术指导,一改以往滥用「吊钢丝」「跳弹簧床」等特技手段的状况,转而追求镜头前的「硬桥硬马,拳拳到肉」。
李小龙的出现就如一条「鲶鱼」,彻底搅醒了香港影坛诸多的「沙丁鱼」们。
△李小龙是第一个获得好莱坞星光大道留名纪念碑的华人男星
「童星李小龙」「功夫巨星李小龙」二者皆在电影的世界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李小龙的生命固然短暂,但他将自己的全部融入到了电影与功夫中,这是他钟爱的事业,也是他表达自己、延续生命的方式。
李小龙生前在谈到演戏时曾说:「对于我来说,一名演员应该是他的整体——对生活具有高度的领悟力,独到的鉴赏品味,对幸福和逆境的体会、感染力、教育背景等。还有更多的素质,正如我所说的,整合一起才是他的整体。还有一项素质是,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中,他必须真诚地表达自己。
 本文节选自知中ZHICHINA 
 002特集 《再认识李小龙》
 C O N T A C T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知中ZHICHINA秋招 | 童书策划编辑与营销编辑
《孙子兵法》有无数版本,到底哪个最好看?
为什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

点击👇阅读原文👇 
快速获取知中特集《再认识李小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