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我学了五年的育儿知识,做了四年育儿博主,写了四本育儿畅销书,按理说,理想的情况是,我带娃得心应手,无所不能。
但现实是,我仍然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或者做不到的,其中排名第一条的就是对小D控制不住情绪发火。
我之前分享过《“妈妈的情绪怪兽出来了,对我发火了”》,很多人留言都会说,啊,你也会发火啊?当然啦,你我都一样。
不过呢,这五年我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在找原因,找解决方案,终于想明白了真正原因。
1
发现诱因
我以前和大家分享过,小D的头两年,我是经常“大吼三六九,小吼天天有”。我后来做了一件事,就是记录情绪日记。每天晚上,我就把自己当天发火的事情写下来,基本格式就是:
她做了什么-我在哪个时刻发火了-我为什么会发火-如果重新来一次,我哪里可以做的更好。
当时纯粹就自己整理情绪的作用,但是坚持记啊记,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我开始翻看之前的记录。
突然发现,我经常发火的诱因非常统一,那就是小D没能按照我预想的计划进行某些事情。
比如本来要出门了,结果她磨磨蹭蹭,我一开始还是循循善诱,后来就忍不住了;
再比如,想好今天要和她玩一个发展逻辑能力的早教游戏,结果她怎样都不肯,非要出门玩,讲道理摆事实都做了,还是不肯。
很多道理大家肯定也都懂,比如尊重孩子的选择,明确这是谁的需求等等,都是育儿书告诉过我们的,但当下就是控制不了脾气啊。
这个发现开始让我反思,为什么偏偏只有这一类事情最容易让我”炸“了呢?
我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发现生活中对先生也是这样,以前工作时对团队也是这样。这时,我就知道,这不仅仅只是育儿知识没内化了。
我就继续想,然后才算真正找到了答案。
2
人生的底色
我小时候一直算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懂事,非常清楚地明白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然后就会很努力地去完成他们的期望,一步一个脚印。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是很清楚地可以感知到,我做成功某件事了,父母会很开心;我失败了,父母就会失望。
虽然并不是非常明确,我潜意识里是建立了这样的联系:“我要足够好,我才值得被爱”。
幼年时这样的价值认知,就构成了我人生最初的底色。
虽然成年后,学习了很多技巧让自己更加自尊自爱自信,但是只要遇到摧毁我底层价值体系的这类事,我就会全线崩溃。
这就解释了我经常对小D发火的原因,并不只是她磨蹭不听话。
而是她的行为,触动了我潜意识里那个底层价值体系,“我没完成这个,我不是好母亲,我没有价值,我不值得被爱”。
3
从根源解决问题
了解清楚这个问题后,这时我再来总结如何控制发火时,就知道,不仅仅要治标的,更要治本。
因为有了情绪日记的记录,我了解到自己发火时最经常的就是从嗓门变响这个导火索开始的(你们也知道的,我语速是快不起来的)。
所以治标的暂停键就是,每次嗓门变响了,我开始提醒自己说话再轻一点,语速再慢一点。
但更加关键的是,我找到了治本的暂停键,那就是我开始对自己说,
没关系的,即使没做到,即使没完成,我还是一个好妈妈。我的价值不只是来源于我是否带好了小D。
你们知道吗?这句话我曾经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过几千上万次,直到这句话变成了我自己内心的声音,
至此,我发火的次数真的越来越少了。
和你们分享这些,并不是让每个容易发火的父母都说同样的话,因为我们的人生底色肯定是不同的。
但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所有的育儿难题解决之道,一定都是先联结自己的过去,然后再联结孩子。
育儿之路其实就是父母三观重建之路。
我们经常容易被激怒的地方,一定不止是那个孩子熊,而是那里有我们人生的底色,我们底层价值观。去追问,去探究,去发现。
4
改变和接纳
很多人看到这,也许就会说,这不就是原生家庭吗?
是的,原生家庭这个词被说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人会把自己现在的问题都套到“原生家庭”,似乎这就和自己无关了。
我分享的过程中,是刻意没用这个词,而是用的“底层价值观”,因为我把责任界限划回我们自己身上。
这是我们的一部分价值观,我们需要去负责,价值观也是可以迭代和更新的,不能怨天怨地怨父母。
这个发现算是我育儿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了,我突然就放松了,不再和自己较劲了。
以前,我总是在“我知道这样不好”和“我还是没忍住”,“我学了那么多还是忍不住”和“学的这么累也还是那样”,这样的死循环里面苦苦挣扎。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这真的是我的问题,而孩子到来提供了机会来解决我的问题。
这个认知让我一下子很有力量,也有了更强大的改变的动力。
这是我第一次开始去回顾我的童年,我的公号也和你们分享过一部分我童年的经历,有好的,也有不够好的。
这让我真正意识到,就是这些“好的”和“不够好”的,才造就了如今独一无二的我。
这是第一次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却没有再去苛刻自己,那不是因为我学的不够多,我不如别人强。
如果把每个人比做一座房子,我们的地基和户型都已经差不多完成了,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去打破重建,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现有基础上翻新加固。
当我开始认识并且接纳自己不够好时,我就不再和自己拧巴了。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不够好”,而是“稀里糊涂”失去掌控。
当我开始明白,这些不够好也是有机会慢慢修正的,我就不再有无能为力的沮丧、怨天尤人的自我否定了。
5
现在呢?
你们一定好奇,那我现在呢?还会对小D发脾气吗?还是会的,虽然频率非常低了。但我看待这件事的视角已经完全转变了。
我不再只是盯着发脾气这件事本身,我把自己和女儿的关系看作一个亲子银行账户。
我们都使用过信用卡,都知道,如果之前一直信用良好,那么难得一次花超,其实完全OK的,不至于被吊销信用卡。
同样的,如果平时和小D的联结足够紧密,难得对她吼了一次,也OK的,我要做的就是对她道歉,和她一起复盘。
平时多关注给孩子爱的储蓄,多关注自己的底层价值观,让孩子参与到我们自己的成长之路。
这样的视角,一下子从当时的死胡同变得豁然开朗了。
原来学了那么多却仍然做不好,并不是我太笨或者不够努力,我需要做的是带着觉察,慢慢去和自己的过去和解;
原来即使做的还不够好也OK,因为我和女儿的亲子关系已经非常牢固,并不会仅仅只是因为一次的“不够好”而倒塌;
原来对于一段关系的养护,真的不是一味盯着对方,或者愧疚自己,而是先去呵护治愈自己内心那个孩子。
接纳自己的独一无二,和自己的过去联结和解,与孩子一起更新重建底层价值观。
这是一件很有力量,也很治愈的事情。
大J叨叨叨
这是我上个周末做直播的时候,和大家聊啊聊,聊出来的话题。当时自己也如获至宝,觉得这么多年终于第一次自己把很多一直在做,内心模糊的感受讲清楚了。
每次直播总是会有很多人留言说,看直播比看我文章收获更多。作为一个已经写了四年的博主,你们这句话真的让我心情复杂啊。这是逼着我靠脸出道吗,哈哈~
但讲真,每次和大家的直播,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思考,这让我非常享受。我喜欢在直播中这种即兴的随机感,也喜欢尽管是做同样的事情,但还能一直在成长。
嗯,今年一定会更多直播的,也谢谢你们总是第一时间来捧场
正在团: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近期文章回顾
2、我小时候的故事
3、情绪管理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喜欢文章,就点个“在看”
让更多的人也看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