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那双眼睛
在2003年上映的电影《杀人回忆》中,宋康昊饰演的刑警朴斗满拥有“一双巫师的眼睛”,
他坚信“只要我这么盯着看,就会看出什么”。
《杀人回忆》剧照
面对发生于华城郡的连环杀人案,朴斗满等人全力奔走,“雨夜”、“红衣”,案情笼罩着迷雾,一次又一次看似接近真相,最终却徒劳无功。在一次经典镜头中,朴斗满与嫌犯对峙,勒令对方看着他的眼睛,最后却颓然骂道,“MD,我不知道。”
影片的结尾,在首起案件发生的17年后,刑警朴斗满早已转行,他再次在案发地点得知了凶手的消息——还活着、“回来看看”“是个很普通的人”。

朴斗满用那双“巫师”的眼睛直视着画面之外,仿佛面对着凶犯,长久地、深刻地凝视着,影片以此作结。

《杀人回忆》以韩国京畿道华城连环杀人案为事件原型,1986年9月15日到1991年4月3日,10名女性受害,仅1人幸存。
被害者年龄从13岁至71岁,行凶过程大多为先绑架、再强奸,最后勒死。韩国警方搜查了2万嫌犯,鉴定了570组DNA、180根毛发、40116枚指纹,但仍旧未能在截至2006年4月2日的公诉期内逮捕到嫌疑人。
从影片上映至今,16年来,人们每一次返回这部电影,都会再次被宋康昊双眼睛触动,因那桩始终未能侦破的悬案而心悸。

那双眼睛更像一个隐喻,它代表着不甘与悲愤,还有追捕凶犯的坚定。
那双眼睛的背后,是持续追查案件的警方,还有如当年的搜查组组长河升均一般,一直坚持调查此案的刑警们。

在河升均退休之际,曾在《给杀人犯的一封信》中写道:“像你这般的恶魔们是没有公诉时效的,即使我退任了,我的后辈们也会把你抓住。
这或许就是那个看向银幕之外的眼神,所蕴含的真正意义。
嫌疑人浮出水面
2019年9月18日,在“华城连环杀人案”首起案件发生33年后,韩国警方宣布,通过DNA比对,锁定了“华城连环杀人案”的嫌疑人。
据报道,现年56岁的嫌疑人李某,与“华城连环杀人案”中3起案件的证物中采集到的DNA一致。李某因1994年对自己的妻妹进行强奸后杀害并弃尸,被判无期徒刑,现于釜山监狱中服刑。

有报道称,“有警方人员表示,在目前的科学调查中,若DNA一致,李某是犯罪嫌疑人的概率为99.9%。”不过,凭借DNA检查结果等为依据,很难把李某判定为真凶,警方还在持续搜集材料。
在警方的初次及第二次调查中,李某否认自己是系列杀人案件的凶手。
发现嫌疑人的契机在今年7月份,当时,警方将与华城事件有关的部分证据送交了韩国国家法医学院,要求对此进行DNA分析测试。
在采访中,警方相关人士称:“我们了解到,在一些情况下,即使一开始没有检测DNA,经过很长时间之后,这种操作仍然是可行的。这也是我们要求法医鉴定的出发点。”

《那家伙的声音》剧照
其实,在“华城连环杀人案”中,警方在案发现场发现了精液、毛发、烟头等。但韩国当时并没有此项技术,在影片《杀人回忆》中,嫌犯的样本被送到美国进行DNA比对,不仅需要邮寄,检测时间也较长。现实中,警方则三次将DNA样本送至日本,但有限的科技条件使得证物无法得到充足的利用。
到了如今,DNA信息成为了关键的线索,利用DNA分析刑事案件也不再是稀罕事了。
更多悬案有望等到真相
随着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其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DNA技术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案件侦破之中。
例如,2016年,中国甘肃省白银市连环杀人案告破,这一“世纪悬案”在28年之后逮捕真凶,也应归功于DNA检测,“当年的技术手段无法达到准确从几千万人中锁定一个人,而现在的DNA技术则可以通过家族DNA来确定犯罪分子。”

“白银连环杀人案”罪犯高承勇在庭审现场
从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间,白银市11名女性惨遭入室杀害,部分受害人曾遭受性侵害,引起巨大社会恐慌。当年,所有民警都有排查任务,“1957年至1975年出生的所有确定范围内男性几乎‘排’了一遍。”可惜并无所获。
2016年8月,甘肃省公安厅决定对历年采集的23万枚指纹、10余万份血样全部重新检测入库,利用DNA-Y技术,对犯罪嫌疑人DNA进行家谱排查。经检验,警方发现城河村高氏家族有作案嫌疑,通过指纹和DNA进一步比对,最终确定杀人凶手。
在美国,基于遗传数据库的法医系谱学 ( Forensic genealogy ) 作为新的研究领域,正在蓬勃发展。
2018年4月,美国警方通过遗传数据库逮捕了“金州杀手”——73 岁的退休警员约瑟夫 · 詹姆斯 · 德安吉洛 ( Joseph James DeAngelo ),这桩震动美国的40多年悬案的破解,也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功。
“金州杀手”连环杀人案是1976至1986年间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生的一系列强奸和谋杀事件。截至1986年,凶手杀害了12人,强奸了45人,受害者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41岁。
犯罪现场留给警方的证据寥寥无几,没有指纹、几乎没有人看到凶手的脸,而凶手的DNA在当时对警方毫无用处。

随着技术的发展,到了2017年,警方利用犯罪现场回收的DNA,上传至公开的遗传数据库GEDMatch。这是一个免费的在线数据库,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DNA检测数据,以便寻找自己同样提交了DNA的亲属。
通过对GEDMatch近100万份个人资料的搜索,警方找到了金州杀手的几个远方亲属,进而构建系谱树、追踪血统,锁定犯罪嫌疑人,追捕到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凶手。

其实,这种调查方法曾经几乎只被系谱学家用来帮助人们追溯他们的家族史、找到亲生父母或失散多年的亲戚。此次“金州杀手”案件的调查中,警方使用了GEDMatch数据库,但并未提供搜查证,这一程序上的缺失也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金州杀手”案件之后,依靠基因族谱学,调查人员先后鉴定出了70多起名强奸、杀人案中的嫌疑人和受害者,其中许多案件是在沉寂几十年后才破获。

还有一个案件值得一提。2019年7月,曾被指控于1997年性侵并谋杀道奇(Angie Dodge)的43岁男子,通过基因族谱技术洗刷了罪名。他于1998年被判30年徒刑,在释放之前,已服刑20年。这也使他成为第一个通过调查族谱而重获清白的人。
事实上,这种调查手段的迅猛发展与遗传数据库规模的扩大息息相关。
遗传数据库听起来似乎是个大工程,但这种技术所需要的数据量出乎意料的小。

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你生活在美国,并且有欧洲血统,那么你有60%的可能在一个包含128万份DNA档案的数据库中拥有第三代表亲或近亲。这是因为欧洲裔美国人上传DNA数据较多,且他们在美国繁衍的代际数较长。
至于上文提到的GEDmatch,截止到2018年,GEDmatch可能只包含美国成年人口的0.5%左右,但一旦它的数据上升到2%,超过90%的欧洲裔美国人就可以通过数据库中的三代表亲或血缘更近的亲属被寻找到。

有专家认为,这项技术可以用来重启对美国范围内大量案件的调查,其中包括至少10万起尚未破获的重大暴力犯罪案件和4万具身份不明的尸体。
然而,技术的背后也有很多质疑——“谁可以使用这些工具?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批评者们担心,GEDmatch本是一个公开的、供追溯家谱的数据库,在刑事调查中使用家族DNA,会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并具有道德风险。

2019年5月,在一次将警方调查接入数据库之后,GEDmatch更新了服务条款,对于网站上的120万用户,除非明确选择同意,否则他们的信息不能与执法部门上传的DNA进行比对。同时,GEDmatch联合创始人称,他们已经通知了用户,鼓励他们选择允许警方搜索。
对于刑事案件,时间会说话。
从韩国华城到中国白银市,在技术的辅助下,老案子以另一种形式张开了嘴,那些凶犯也终将得到他们应得的惩罚。
最近,有网友在讨论,《杀人回忆》可以迎来一个续集了。
但是我宁愿影片就停留在此处,让那位时间定格在2003年的刑警,继续凝视这个社会。
他的愤怒不应消解,他的坚持值得传续,他的悲痛仍旧需要我们回味。
《少数派报告》剧照
但技术本身也有可担忧之处。电影《少数派报告》曾提出一个极端情况:
在断案过程中过于依赖象征技术的先知,那么如果技术失误,又该如何?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最美敦煌】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