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是一个对结果上瘾的时代。
流量和热度,这些标准化的数据蒙住我们的双眼,成为衡量一部剧值不值得拍的唯一标准。
市场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变得和炒股一样,哪种类型火了,便一股脑地投资那一种类型。
批量制造蔡徐坤,批发慢生活,加速生产CP和发糖,导致同质化的泛滥。
每一部非传统题材的出现,就像要跨过一道独木桥,或翻过一座悬崖。
但庆幸,还有人愿意冒这一个险:
《极限17 滑魂》
《滑魂》翻拍自泰剧《极限S 滑板篇》。
或许很多人对泰剧的印象还停留在“夸张”和“狗血”上,但《极限S》系列却与我们以往印象中的泰剧不同。
它一反泰剧的常态,用“S”代表“SPORT”,以运动为线索,去侧写年轻人的青春。
这个系列在豆瓣的评分非常高,其中《滑板篇》最受好评,讲述的是一个患有抑郁症的高中生阿布爱上滑板之后的故事。

而《滑魂》则在原版的基础上,减少街头文化的气息,增加校园和家庭生活的比重,在一些细节上进行本土化改编,更贴合中国国情。
开播后口碑也不错。

在国产青春题材的池子里,我们不断进行甜食轰炸,好不容易出现一部真正在关注个体成长的青春电视剧,哪怕翻拍也算是难得了。
但意料之中,也意料之外,它的关注度,远远没有传统青春剧高。
开播十天在豆瓣依旧没有评分,只有444人想看,485人评价,可怜而又零星的数字。
这不应该,好剧都不应该被埋没。
先聊聊《滑魂》好在哪?
首先,从视听上就可以看出《滑魂》的用心。
它不依赖台词文本,而是通过一些镜头语言,去具象化抑郁症患者抽象的感受。
一开场,电视剧就带着观众进入了高中生阿布的内心世界:
没有任何色彩,是一片黑白的孤岛,高楼林立却没有任何的行人或车流,静得只剩滑板在前行的声音。

在大全景的视角下,空荡变成一种四面八方的压迫,阿布渺小得仿佛是一颗沙子。
他从天桥滑向马路,又再一次回到天桥,就像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里,永远都挣脱不开。
接着,我们跟着阿布掉进蓝色的梦里,发现他原来一脚踏进的是溺水的循环中。

“咕噜咕噜”的气泡水声,溺在水中的阿布却没有丝毫的挣扎,窒息感扑面而来。
一个黑白世界和起床时的溺水感,90秒的镜头让观众和他一样无法呼吸。

每次抑郁症发作,虚化抖动的镜头、声音的加重处理,也将观众带入到一种紧张的状态中。
另一方面,和原版不同的是,《滑魂》加入了漫画元素,大胆的色彩运用和中二的画风,可以说是街头文化中那道涂鸦墙的化身。
漫画元素的第一次出现,是阿布踩上滑板的一刻。
那瞬间,他的世界终于有了色彩,滑行的过程身上更是长出彩色的翅膀。

它与沉重的话题构成强烈反差,成为了这部剧一个鲜明的亮点,也是阿布内心的快乐和力量。
哪怕是从滑板下摔下来,“咻咻”的声音也是明亮的颜色。

滑板滑过栏杆,摩擦出色彩的火花,“失败”两个大字压满了屏幕。

随着漫画气泡的出现,声音跟着视觉化,整部剧的气氛立刻变得有意思了起来。
但视听始终只是加分项,这部剧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这部剧是真诚的:
它对待抑郁症患者群体是真诚的。
它对抑郁症的展现并不止是停留在口头的科普。
而是在开头两集通过阿布的种种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外化,让观众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一个人在深受抑郁症折磨时的痛苦与挣扎。
剧中,阿布无缘无故地整夜失眠,早上醒来后只剩下压抑的感觉,自我评价低下,出现幻听,做任何事都无法集中注意力等等。
这些都是抑郁症患者比较常见的一些表现。
虽然每天按时上下学,吃饭,写作业的阿布看似与身边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
但其实他的抑郁情绪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当一个抑郁症患者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失去快乐的感觉,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时,他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让自己有所知觉:
自残。
(此情节切勿模仿)

所以在剧中你会看到,阿布的手里时常握着一把订书器,而他的腿上则布满了深深浅浅的新伤旧疤。
其次,这部剧还关注到了人们对待抑郁症存在错误的认识这一现象。
剧中,阿布的同学认为抑郁症“就是矫情呗”
而阿布父亲的态度也如出一辙,觉得“人人的年纪哪儿来的抑郁症啊,这就是找借口偷懒”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认为抑郁症就是脆弱,抑郁症等同于不开心,还要质问抑郁症患者“你有什么值得不开心的?”
甚至一些父母认为孩子患上抑郁症后的轻生念头对他们是一种威胁,是一种不懂事。
他们想方设法地否定抑郁症,说到底是因为对这类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患上抑郁症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当身边所有人都用一句TA根本没有抑郁症”任由抑郁症患者溺水、下沉的时候,他们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自杀,或者自救。
这时候,这部剧便呈现出了它最重要的意义——
通过故事的讲述产生一种正向的引导让抑郁症不再是一个羞于言齿的疾病。
剧中,意识到自己有些不对劲了,阿布便自己上网搜索“抑郁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紧接着便独自去了医院。
他很幸运,在医院遇见了一个实习医生。
不仅耐心地询问他的症状,还试图用瓶盖理论让阿布理解:
就像感冒发烧一样,谁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这不是他的错。
患上抑郁症就像是一瓶水的瓶盖丢了,幸福感便会洒出来一样,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回瓶盖。

更难得的是,在这个问题上,这部剧并没有放大滑板对抑郁症治疗的绝对作用。
而是强调了无论如何都应该到正规医院看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否定医院药物治疗的前提作用。
这些无论是对于抑郁症患者还是对心理疾病的普及而言,都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这部剧对待我们的青春也相当真诚。
它反映的是你我都经历过的那个真实的青春,而不是糊了一层塑料糖纸的青春。
这部剧的主演郭子凡不仅和小欢喜重叠,在故事上更是续了小欢喜的弦,真实地刻画了中国孩子的青春期以及中国父母的威权式教育。

剧中,阿布没有见过生母,从小被奶奶带大,直到小学时奶奶去世后,他便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大概是因为儿子是自己唯一的亲人了。
所以父亲对阿布的爱里混杂着极其强烈的控制欲,对阿布的教育也是非常专制的。
一种“老子说了算,儿子必须听”的方式。

考试考到145分不仅不会表扬,还会质问阿布为什么没考到满分。
数学考试一次失误,便剥夺阿布睡觉的资格,要求他把正确答案在本子上填满为止。

父亲看不见儿子的感受,一言一语里全是打击,比如那句:“你连二本都考不上”
在这样的外部影响下,便有了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阿布,也就是这种威权式教育产生的结果。

高压的学习让他喘不过气。
同时,父亲的不断打击给予他精神上的压迫,使他变得自卑,陷入极度的自我否定之中。
阿布渴望得到赞扬,害怕失去父亲的爱,因此做任何事都变得小心翼翼。
但父亲的绝对压制却导致他完全不具备自我意识,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也找不到做眼前这些事的意义。
最后,就像笼子里的小鸟一样,阿布彻底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沟通。
就这样,在青春期里进入了一种缺神的状态。
这种感觉熟悉吗?
就像曾经的你我一样。
所以,当我看到剧中对于青春期里少年的烦恼,对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对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控制与伤害等这些负面的东西都没有避讳的时候。
我觉得不管怎么样,至少这部剧对得起我们的青春。
最后来谈谈这部剧的勇气。
观众还沉溺在糖衣炮弹中,古装剧、谍战剧和现代剧轮流上演着相似套路的玛丽苏爱情。
《滑魂》其实完全可以把原版改编成偶像剧,拍一个抑郁症男孩被滑板少女拯救的爱情故事。
但它却没有去讨好市场,把爱情作为主线,或是披着运动题材的外壳在谈恋爱。
阿布作为滑板的初学者,他没有任何的主角光环。
滑板靠双脚的重心进行转弯,向前是右转,向后是左转,刚开始独自练习荡板时跟SIMON打赌,但他没有顺利荡过三瓶水。
之后学会“掉入”的动作,跟SIMON示范时的干净利落不同,阿布犹豫不敢向前,以至于两个人一起摔下去。

阿布一如既往地选择逃跑:“我可能不太适合玩滑板
SIMON却推了他一把,让他在赛道上滑行,体验到滑板自由和不服输的精神。

慢慢地,我们能够看得出阿布的变化,他主动提出让SIMON教他动作,有了自己的目标,做错事不再只是道歉逃避。
无论是《羽你同行》还是《滑魂》,都在认认真真地拍一部青春励志运动片。
而《极限17》系列的纯粹里也透露着一股真诚。
这种真诚细嗅起来带着青草的味道,在慢慢地推倒由疼痛青春垒砌的高墙,在国产青春片中走出一条新路。
写在最后
退一万步说,这部剧在和市场的对抗中,尺度没有畏缩。
在内容有许多限制的大环境里,它在改编的过程中却没有进行自我阉割。
抑郁症,自残,亚文化,滑板和“不良少年”,这些所谓“负面的存在”大胆地出现在荧幕上。
这些我们从未聚焦过的题材,被坦坦荡荡、毫无忌讳地表达出来。
至少,还有人敢把它们拍出来。
起码证明,荧幕不只有遍地的垃圾。
底下,还埋藏着一些会发光的东西。
音乐/Elenore埃莉诺乐队 - 当世界分崩离析
配图/《极限17 滑魂》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