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典君  
 来源:U知否
每次回家,跟着妈妈进厨房,看着那些熟悉的菜,一步步端上桌,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和脸上欣喜的笑容,心里暖暖地
最喜欢那些会做饭爱做饭的人,他们大概也和妈妈一样,温柔、善良、无私,和一个爱做饭的人在一起,生活一定很温暖。
有个朋友,爱吃也爱自己动手做,她平时工作挺忙的,但总会抽时间,走进厨房,为自己、好友、家人做饭。
经常见她在朋友圈晒最近新学的菜式,种类之丰富,堪比餐馆大厨,酸菜鱼、红烧肉、蛋糕、炸丸子、泡椒鸡爪……
都说,要抓住一个人的心,首先得抓住他的胃。
可见食物对人的诱惑力之大,而一个会做饭的人,自带光芒。
譬如这个朋友,她打心底里热爱做饭,开朗大方,因美食交了许多好友,每一个爱做饭的人都是“天使”。
他们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以一颗温暖的心和一双巧手,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告诉别人。
01
  • 爱做饭的人,为人不自私。
汪曾祺说:“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每做一顿饭,都繁杂又耗时,从买菜、择菜、洗菜,到烹炒,短则1-2小时,长则4-5小时,忍受着油烟的熏染,用心烹饪每一道菜,只因为有特别的情谊。
爱做饭的人,不自私,他们懂得食物的珍贵,温柔对待一蔬一饭,看着新鲜水灵的瓜菜,都能感到生之喜悦。
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饭菜上桌,只是每样尝两筷,于他们而言,做饭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很高兴,盘盘见底
02
  • 爱做饭的人,活得很精致。
古人道:“治大国如烹小鲜。”
那些热爱做饭的人,总会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追求品质生活,活得更精致。
清朝的袁枚,出了名的爱吃,且吃出了名堂,他追求色香味俱全,
平生品味似评诗,别有酸咸世不知。
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盘时。
——《品味》
他遍集天下美食名点,编辑成册,名为《随园食单》,记述菜肴、饭点和茶酒共326,即使只是做简单的茶叶蛋,都需“两枝线香”,约4小时,方能恰到好处地腌入滋味。
袁枚对食物尚且如此讲究,对生活更不会轻易妥协,不愿意做官就想尽办法辞了,喜欢看书就收集各种书籍,他追求一切美的东西,将生活过得精致又舒适。
03
  • 爱做饭的人,处世更旷达。
爱做饭的人,心胸开阔,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能积极面对,为人处事也更旷达。
苏轼的一生很坎坷,一次入狱,多次被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海南),妻死父丧,与至亲相隔天涯,仕途不顺,生活困窘。
但他没抱怨,将别人十分的不如意,化作自己十分的热情,走哪吃哪,还自己上手做。
“东坡肉”名扬四海,不仅菜名选自他的字,更是他首创此菜,还专门写诗介绍怎么做,“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他慢工出细活,对做饭兴趣浓厚。
苏轼为何如此旷达?
不失热情,随遇而安,热衷研究各种美食,所有的不如意都被食物消化,剩下的都是坦荡和豁达。
04
  • 爱做饭的人,热爱生活。
每一个爱做饭的人,都是积极、温暖、热爱生活的艺术家。
他们享受与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在一起的细腻又有滋有味的日子。
他们似乎有魔力,凭一双妙手,把房子和出租屋变成了家。
闲暇之余,他们喜欢去菜市场逛逛,听听那鲜活的吆喝声,体验真实的烟火人间,再用热气腾腾的饭菜,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与他们在一起,日子不会枯燥,四方厨房,是自由驰骋的沙场,他们将满腔的爱意,都倾注在食物里,无声无息的暖了心,暖了胃。
爱做饭的人,优点太多,他们有耐心,很温柔,他们能将平淡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充满欢声笑语。
美味的饭菜,每天一次的一家人好好吃饭、好好聊天,讲每个人一天经历的这段晚饭时光,都是维系一个家最重要的仪式。
有一种理论,一直强调要培养娃的做饭技能。
我知道在身边很多父母的眼里,学习永远是优于家务的,他们希望孩子可以心无旁骛地读书、长大,读书的好时光就那么几年,而做饭这件事,八十再学也能会。
但是,做饭,其实非常有助提高“学霸力”。
学霸力
支持“做饭”为素鸡第一鸡的朱棣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就说过: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朱棣文
“做实验就像做饭一样,用冰箱中有限的食物,做出无限的美食,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经验和能力,对一个人在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合理思考有很大裨益
这一点,从本质来说,做饭是一种工程学
你有材料(食材),你有工具(厨具),现在,你要把他做出有一定质量(起码能吃,最好好吃)的成品出来。这不是工程学是什么
在工程学中,我们需要深入领悟的原则,你在下厨的过程中都能领悟。
比如:统筹能力
关键词:project management,时间管理,事件管理,多线程作业
你要做几道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熬汤的等候时间做什么?醒面等候的时候做什么,怎样才把工作排得刚刚满,又不至于一道菜把另一道菜耽误了,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几个炉灶?灶不够怎么轮番使用?怎样安排才能让每一道菜都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而不至于有的煮老了有的还没熟。。。
一顿饭菜式越是复杂,对大脑的锻炼机会越多,大脑会处于一种略无意识的高度有效的管理运作模式之下。
这种微妙而复杂的对大脑训练,在我们孩子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的。有的话,恐怕也要到高中那种正儿八经的社团活动了,而做菜这种事,小学的娃子就能走起。
又比如:创造力
关键词:灵活性,problem solving,举一反三能力
做饭的过程,能让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得到高度锻炼。
没买到需要食材,可以用什么替代呢?哪种可以替代哪种不行?为什么不行?这就涉及到对灵活性的锻炼。
灵活性,也是一种看事物本质异同的能力,比如说土豆炖牛肉,没有土豆,可以扔同样是根茎类的(比如白萝卜红萝卜)进去炖,但不能把菜叶扔进去炖。
这时,你又产生出了举一反三,突破常规的能力,比如说昨天我Bing炖牛肉,萝卜不够,就扔了苹果进去,结果出现了一道新菜,麻辣中又带酸甜,好吃到爆。创新就是这样产生的。
又比如:
效率意识
关键词:提高利用率,降低折损
比如说,要做出一顿有荤有素的两菜一汤,预算
50块钱
,下厨时间一小时,怎样才能完成任务?这时,就必须把时间和钱都算个清清楚楚,这根本就是
资源配置
啊。这门学问掌握了,娃以后当管理层甚至开公司完全不是问题。
比如说,我要做一些蒜泥,方式可以用刀剁,压蒜器,搅拌机,算上后续清理工作一起,哪种方式最省事? 这就要综合蒜泥用量,和这个用具后续用途等一起综合考虑。
比如说我装饰用了一些葱没用完,扔了可惜,怎么办呢?哦,可以打个鸡蛋做小葱煎蛋,可以做个葱油饼,可以撒在汤里面。。。
这又是一门学问:成本控制啊!
说了那么多,就是想说,从下厨这个过程中,综合思维能力能得到锻炼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综上,可以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促使智慧和双手相结合的劳动”作为总结:那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够形成聪明的好学钻研的智慧”。
这个总结小编是高度赞成的。
所以,做饭,首先对于“鸡娃”而言,是提高学霸力的一个超好途径。
除了学霸力,做饭还能提高幸福力
幸福力
这几年媒体很流行一个观点:不要老想培养一个精英孩子,而应该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
当然这不是叫你让娃自生自灭,“自由天性”,培养娃的幸福力是没错的。不是每个娃鸡了都能当精英,但只要不是穷得吃土,这年头要幸福还是不难的。
超喜欢在油管上看美食视频,经常惊叹于一些农村或者小镇的美食博主。她们生活在城市中产眼里简陋”,甚至有点“不堪”
的环境里,但每一个视频,都能看到溢出屏幕的美满和幸福。

美食博主“小城桔子
美食博主“胖嫂”
无论贫富贵贱,都能把日子过得滋滋润润,红红火火,这种力,就是幸福力。无论是在家里修修补补,还是在厨房里鼓捣瓜碗瓢盆,这些充满创造力,建设性的工作,都是幸福力的源泉。
不管娃子以后身处何位、身价几何,都会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因为厨房的香火气真能带来踏踏实实的幸福。
除了幸福力,还有家庭力
家庭力
如果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长大,既不太有爱,也没多大矛盾,你可能不会对“家庭力”有多强烈的感受。
但如果你来自一个冰冷的家庭,后来被一个非常温暖融洽的家庭接受,在这强烈反差下,你听到“家庭力”这三个字,一定会感受强烈
多么美好啊!
特王妃和威廉王子曾经分分合合,最后花蝴蝶威廉还是被凯特收入囊中。
八卦人士传记作家安德鲁 · 莫顿在《William and Catherine》一书中透露了一个秘密:凯特王妃拥有一件"秘密武器",那就是家庭力
她的原生家庭非常温馨,有爱,团结。拍拖时威廉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假期
稳定和谐的家庭,对威廉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毕竟,他父母的婚姻是一个不幸的产物,他和弟弟都在一个冷漠的家庭中长大,温暖的家庭,对他的吸引力是致命的。他的童年缺失,都在这里得到了填补
在这个家庭里,所有人都那么彼此相爱,鼎力相助,一听到你有困难,每个人都会尽自己所有能力,为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
一直相信“人生在世全靠自己”的他,这才忽然发现,原来家庭这么美好。当然人生在世依然主要全靠自己没错,但起码人生的奋斗路途不再冰冷了。
家庭力的体现,永远都在餐桌上。一顿饭,永远是家庭最重要的仪式。中国人尤其如此。
就像李安《饮食男女》,做饭、吃饭其实只是形式,真正的内核其实是家和爱的真谛。
曾是大饭店主厨的老爸既当爹又当妈地拉扯大三个女儿,凭着一手厨艺维系着家庭的和睦。
开篇4分钟就是一个星期天下午老爸在做菜,它几乎是整部电影最热闹最好看的镜头。
杀鱼、片鱼、拍粉、炸鱼;鸭胗去膜,红辣椒去头尾取中段;过油肉去皮切片;白萝卜先切片再成丝;一边擀皮儿做蟹粉小笼包,一边炖鸡汤,切扣肉……
每一个动作,里面满满都是爱
“吃”和“家”合二为一,从来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精髓。吃就是家,家就是爱。
中国人家里的饭桌,从来就不是简单的食物,里面有权力,有爱,有通透的人生感悟。
在国外美版知乎上就有老外提问道:中国人为什么沉迷于自己做饭?
在他们的理解中,自己下厨是为了省钱,但对中国人来说,下馆子才是为了省事凑合,自己做饭才是热爱生活的最高表现。
在这个的提问下,有中国网友回答道:
我已经离家五年,这五年来一直在吃乱食。
不得不说,家里的饭餐,不是一种痴迷,是一种奢侈
在计划回家的时候,我母亲在电话上的第一个问题一直是“你想吃什么?妈给你做。
妈妈的家常菜总让我在每次回家时,充满兴奋。
我不知道西方怎样,但我想说,我怎么能不喜欢这些充满关怀和无私的饭菜呢?
问你的妈这句话吧:“妈妈,为什么要做这道菜。”
答案将是:爸爸喜欢它、你喜欢它、你哥哥/妹妹喜欢它。
到目前为止,我从未听我妈妈说她做一道菜是因为她喜欢吃,从来没有。
其实,中国人并不是痴迷于自己做饭,确切地说,我们只是沉迷于我们成长过程中,曾经拥有的美食,和美食背后的爱。
家里烹饪出的食物,才可以让我们记住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
我们痴迷的,不是吃下去的食物,而是这些食物背后那些关于家庭的,美好的记忆。
你看那些电视广告,每拍到逢年过节,大家喜聚一堂的场景,总是有个人在厨房做饭。有了主勺的爸爸或妈妈,打下手的孩子,厨房里忙忙碌碌齐心合力的一家人,家才像家。
不是人人都会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家的味道”吗?这种记忆里的味道,其实就是家人带来的爱和无私的味道。
厨艺也许是制作美食的关键,但爱才是让我们进入厨房的动力。
所以,我希望孩子爱下厨,爱家,拥有家庭力。
常常会想,为什么家庭会那么和睦,温馨,团结,有爱呢?
结论是,因为每一个成员,都是很有爱,很棒的人,所以才会有一个很有爱,很棒的家。而这个家又让每一个新成员学会怎样去做一个有爱并且很棒的人。
家庭的爱让孩子的人格更加丰满,更知道如何去爱对方,愿意学习如何组建和经营自己的家庭。在爱中度过一生,人生才会不留遗憾。
这个世上,能陪你下馆子的人很多,但是愿甘心为你做饭的人,屈指可数。我想送给大家一句高晓松说过的话:年少时都想着远方,长大后方知,最远的远方就在家里。
珍惜身边那个爱做饭的人,不要让厨房的烟火,掩盖那份纯粹的爱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