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还是死亡》的上篇和中篇,我分别讲了为何从商业的角度公益的角度,Noble Tree以及它所出版的《小枇杷》都困难重重。这直接导致到第三年,我与另一位创始人婵娟重新审视它是否还要继续运营。
生存还是死亡,如果仅仅从字面理解,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并不是一道选择题,因为生存的必然结果就是死亡。对于一个公司而言,真实的问题是,你选择如何死亡?趁还有点钱时主动关闭?挣扎到没钱为止?并购或出售?健康饮食努力健身多活一天算一天?
其实明了了必然的结局,对于NobleTree,我的心里反倒想清楚了要做出的选择——
向死而生(being towards death)
“死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超不过的可能性。”
“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提出来的。这位哲学家认为,死是”人确知而不确定,超不过的可能性”。一个公司、一个组织,和一个人一样,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在必然的死亡面前,更容易再次明确为什么要“生”
Noble Tree是个非营利组织,它存在的目的不是获取经济利益,而是实现它的宗旨——在海外传承中国文化、改善华裔家庭两代间沟通交流、提高华裔儿童自信、丰富美国多元文化。它存在一天,宗旨就多贯彻一天,那么这个世界也许就与我们理想的世界难以觉察地靠近那么一点点。《小枇杷》听上去不过是一本杂志,但它的背后是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与美国文化的对撞,以及华裔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文化和爱的力量如何评估?我毫不怀疑未来会有被《小枇杷》影响过的孩子做出影响全世界的成就,更不提一代一代读者童年时的幸福感、阅读能力的培养、眼界和心胸的提升、审美的熏陶……
明白了生的意义,如何地死就不再那么重要——每一天的生都是成功,每一天的生都有价值,当不得不死的那一天到来(所幸还不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会选择以最大实现生之价值的方式结束。即使在结束以后,我相信,这个组织的价值也不会立刻随之消亡,被我们影响过的人会继续扩散着积极的影响。
悲壮吗?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不都是这样?向死而生,明白了死无法被替代和避免,才更要清楚活着的意义。终极的结束到来前的每一天每一秒,都要努力实现这个意义。若这个意义被良好地实现着,并且死后生前的价值仍在继续体现,何时、如何死亡还有那么重要和可怕吗?
我在第一篇序言就提到,今天的世界是“功利的”,这未见得是一件坏事——“功利”其实给我们提供了有客观标准可循的评判体系——以金钱上的成功(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影响)判断一个企业或一个人是否成功。按这个标准, Amazon和淘宝是成功的、巴菲特和李嘉诚是成功的,富二代王思聪和明星成龙也是成功的;但是金钱以外还有没有标准来衡量一个企业、一个人的成功呢?或者说,在金钱意义上不成功的组织和人,有生存的必要和意义吗?
也许你觉得答案很明显:当然成功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可是在实践中,人们却常常忘了。当一家家温情雅致的书店被巨无霸网上书店取代的时候,当三十年好口味一直保持不变的街头小店换成连锁网红餐厅的时候,当你对一个衣着简朴的退休教师视而不见,眼光却被身边一个女郎手中的爱马仕吸引的时候,其实整个市场和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不知不觉间变得粗暴和单一了。一个没钱的公司和一个没钱的人,在今天的社会不但很难赢得尊重,连起码的尊严都无法维持。
“市场是决定企业能否生存的上帝之手”,“资本主导一切”——这样的言论似乎是理性而正确,在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下,谈情怀显得天真近虚伪。那么让我们模拟一下“万能的”投资人思路,看看如何“改进”《小枇杷》——
  1. 纸媒式微,应该电子化;
  2. 电子书库,需做大才有吸引力;原创效率太低,应购买版权,迅速做大;
  3. 市场太小,中文读物不能放弃中国市场。
创业时代的传奇:共享单车坟场,谁为浪费负责?
以上三步其实每步都困难重重。我想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版权现状,否则早该有这样的书库称霸江湖;即使成功完成前面三步,我们有了一个藏书量极其丰富、功能完善,中国及海外儿童都在用的电子书库,并且真的可以有满意的收入回报投资人,那些不希望让孩子从屏幕进行阅读的家长怎么办?那些在有限的屏幕时间(screen time)只想打游戏的孩子怎么办?那些想拿着杂志陪孙女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爷爷奶奶怎么办?更何况这个“大而全”的书库里,真的有适合海外华裔儿童独特需求的读物吗?

资本的世界里,《小枇杷》有1000个理由死亡;并且死去,再不可能复生。
2017年,美国捐款最多的50人共捐赠78亿美元。
但为什么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些资本世界的成功者还要大力做慈善,乃至裸捐?慈悲心肠、同情弱者吗?不,更确切的原因是他们很清楚,这个世界有很多真正的需求是靠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无法触及的。有时候我们的市场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愿意用愚蠢的价格买上根本吃不完的棒棒糖,但他真正需要的却是刚被他偷偷丢掉的绿色蔬菜。如果每个人都去生产棒棒糖,那么也许有一天,这个孩子再也没力气出门买棒棒糖了。
幸亏我们今天五彩缤纷的世界,从古到今,都不是一种单一力量推动的。我的选择就是向死而生。在活着的每一天,做独一无二的我,与我们独一无二的团队,办独一无二的《小枇杷》。求生是组织和人都具有的本能;但生的意义,无论对组织还是对,都不是只有金钱上的成功一个判断标准。我更喜欢的标准是,在生前,你解决了什么问题;在死亡,你留下怎样的影响?
(待续)
小枇杷公众号未开通赞赏,可以直接用上方二维码捐款支持

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read more",了解/订阅北美儿童中文杂志《小枇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