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我的个人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彷佛一夜间,人生就走进了死胡同。老大尚年幼,老二还在襁褓,那段时间我整夜失眠、紧张、焦虑,找不到一个释放的出口。就在这时候,朋友婵娟提出一起“做一本像Highlights一样的杂志,专门陪伴华人后代成长”。
那是一个早春的午后,我翻着她递过来的Highlights,想象这些有趣的内容如果都是中文的,专属于我的孩子们这样的ABC儿童,这份诱惑对我太大了。大儿子上幼儿园后,虽然他自己还表达不出来,我却能感觉到他因为语言、生活习惯和家长的社交圈等原因,比其他同学们孤独。我也在想,要给他怎样的陪伴,才能让他更坚强、自信和开朗,让他与我愉快交流的同时,也在学校里交到很多好朋友。虽然那一个瞬间,我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却觉得找到了某个很重要的线索。
接受一份全新的、没有前人从事的工作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承诺。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我一边处理个人的家事,一边思考要不要走出这一步;但另一边,婵娟已经拉了一群人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更确切地说,是“聊”了起来。前几天为了查看“小枇杷”得名的来源,我还翻到了当年Google group mail的记录,那时候一起出点子、相互鼓劲的人,如今只有两三位还有联系了。
婵娟:就你了,来给杂志取个名字吧!
我:“就叫《小枇杷》吧!”
婵娟:“黄皮黄心,“
我:“中国特产!“
婵娟:“甜美多汁,“
我:“快乐阳光!”
——音乐剧《我的中国心——小枇杷诞生记》台词(但是现实中,名字是婵娟取的)
2013年春天,我带着孩子回国呆了几个月。这期间,我们的会计师汪莉在德州注册了非营利组织Noble Tree Publishing Inc.,我也在国内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单就印刷、海运这一条线,就询问了五个城市的不同印刷厂,并且亲自去了多家考察;又在我们当地文联的朋友戴冰、王剑平的帮助下,初步设计了杂志的栏目和前期的创意,约出第一期稿件;还找到了一直合作到现在的、靠谱又高效的美编杨骏;《博物》杂志当时的美术总监周周和他的太太,时任《国家地理》编辑的徐韵,在他们的新婚小屋里,也给了我许多具体而微的建议,徐韵给我的流程表和版面图我一直用到现在……当然,不是所有的尝试都有结果。比如,我曾托朋友介绍想结识熊亮,极尽恳切之词,快要见面前他却因为要写话剧决心闭关,我只能握着没有信息回复的手机在北京街头茫然地乱转;再比如,因为想跟人学习,自然会请人吃饭,一顿顿饭吃下来,还会继续回答我这个行业菜鸟的人真没几个……我们曾经有个设想,像很多杂志那样请几位专家挂帅;现在看来,真是庆幸没给自己找事。对于我们这样的草根杂志,最重要的就是谦虚学习、认真做事、大胆创新,弄几个响亮的名字在那儿供奉有什么真实帮助呢?
2013年春季,《小枇杷》试刊号如期出版。这一期杂志虽然现在看来还很幼稚,当时可真是用尽洪荒之力——从内容、设计、排版、编辑责任划分、时间节点,乃至其后的发行、物流,统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版前,几乎每天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累到开着电话会议也能睡着。幸亏有婵娟这个患难姐妹,不管任何状况,我们都事无巨细的商量,一起试错,一起鼓劲。还有其他人,能拉到谁是谁,有人受不了走了,也有人会留下来一起干。直到送印刷厂,刊号还没批下来,感觉就像没带准考证上了考场,心里完全是没底的。那时候我真希望有个过来人教教我,即使指一个大概方向,或丢几个木板搭路也好,可是在美国出版界里,我一个人也不认识。
因为人脉的缺乏,我跟婵娟那一年一直都在积极地结识朋友。我们进纽约城一次单程至少两小时,可还是每个月都去几次。在美国,做华人出版很小众,背景也鱼龙混杂;但至少我们认识了一些做公益、搞创业的朋友,还有几位华尔街的成功人士,后来成为了我们志愿者或长期的捐赠者。
对于身为母亲,家中也并无强有力支持的我来说,进城约人见面(常常必须是在下班时间),是很大的代价。如果非要以金钱量化,那必须是很多钱才值得回这样一顿饭;可是,作为一个小小的非营利组织,我们投入的时间常常是看不到经济回报的。因此,虽然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是非常好的事,慢慢地也坚持不下去了。但我很庆幸在这个过程中结交的一些人,有些甚至成了很好的朋友。比如参加OCEF(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活动,认识了好几位志愿者,他们都有不错的事业,也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我从这些志愿者学到最多的是:知道如何管理时间的人永远有时间做事,不但能够做好自己的事还能帮助他人。是否愿意投身公益,主要是跟个人想法有关,跟是否 “有空”关系真的不大。
三个月后,我们出版了第二期杂志,同时,也迎来了一周年庆。这是NobleTree成立以来第一个小小的高潮,没想到的是,几乎也是最高的一个——那时候,我们还舍得花钱,还拉得到足够多的志愿者,还能够每件事都用上百分之二百的力气去做,还有很多朋友愿意开长途车来捧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我开始办《小枇杷》不久,就给自己弄了这么一个签名,没想到我们的编辑子琪也不约而同地在QQ上用这个签名。我并没有问过她的所指,但我们的感悟应该是相似的:世间的事,开头总是轰轰烈烈,但不一定能走到结局。
(《小枇杷》周年庆音乐剧《我的中国心——小枇杷诞生记》
现在再看这段录像,我心里五味杂陈。
那时候我们如此幼稚,却又如此热血;如此笨拙,却又如此快乐;如此不成章法,却又如此勇往直前。许多一起同路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而坚持一直走到现在的我,也不是当时的我了。
这不就是像是初恋吗?懵懵懂懂,不顾一切,待酸甜苦辣尝遍,无论结局是百年好合,还是重头来过,最终我们都不会再回到当时的心境之中了吧?
(待续)
小枇杷公众号未开通赞赏,可以直接用上方二维码捐款支持

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read more",了解/订阅北美儿童中文杂志《小枇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