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精英说
ID:elitestalk

就在刚刚,一个悲痛的消息传来:美国当地媒体报道,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他的儿子贝礼中周四表示,贝聿铭是在夜间去世的。

贝聿铭先生,这个名字象征着建筑界的极致传奇他的作品遍布了全世界: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重建,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日本万国博览会中华民国馆.还有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凡是他的作品,无一不成为地标性的经典。也因此,他被尊称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他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终生投身建筑事业,曾获多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1986年里根总统为他颁发了自由奖章。
虽然,年少时离开了中国,但他在《筑梦天下》说:
“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贝聿铭2017年4月9日摄于纽约
他出生于苏州望族——一个富了15代的中国家族,在金融、医药、银行多个领域均有地位,他却为了建筑设计奉献终生。
他始终说:“我是苏州人。”
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富15代” 的百岁贝聿铭,让世界人见识了华人的才华可以有多高!
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80年代,贝聿铭在苏州
“我来自中国苏州。”在国外被问及是哪里人时,贝聿铭总是这样自信地回答。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东。他是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苏州古典园林)里度过了童年一段难忘的时光。10岁那年,贝聿铭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上海。中学的每年暑假,贝聿铭都会去苏州的祖父家。
2003年11月4日傍晚,狮子林早已寂静无人,园内东北角的二层小楼指柏轩内,鲜花簇拥,烛光摇曳,贝聿铭设下一席极品精萃的苏帮家宴,款待二十一位中外宾客。
至今仍有老苏州人,将这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称为“贝家花园”。要知道1949年以前,狮子林本就是贝家的产业,童年暑假,贝聿铭常常是在这个园子,与同族兄弟一起消夏,而到了晚年,他也总把这里称作“我的家”。
建成后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而这桌家宴,不过是这位世界闻名的建筑师,作为温柔敦厚的苏州人,对“乡亲”表达谢意的方式:此前一年,85岁的贝聿铭,接受了生平“最具挑战”的设计项目——苏州博物馆新馆,把在中国大陆最后一个亲自操刀的设计项目献给了故乡。
狮子林
尽管贝聿铭在苏州居住时间不长,与他漫长的生命历程相比,甚至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都显得那么短促——18岁去往美国留学开始,他再也没有回国长期居留,但他一直坚持自己是苏州人,对他而言,建造苏州博物馆的过程就像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苏州是文化古城,博物馆又不能太过沉重:要轻巧精致,又要有中国古典情趣;他为新馆确定的是“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通过富于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他在文化意义上真正实现了“叶落归根”: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是贝聿铭)
在他身上,并存着中西两个世界,西方思维的塑造背后,是传统东方的文人气质:那些传统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典园林中人与自然的共存,留下了他骨子里的东方气韵。终其一生,他是一个中国贵族,这种贵族性,是精神世界的圆融,是东方式的境界和平衡。
(早年时期贝聿铭)
于是,他将博物馆称为自己的小女儿,家有小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心惬喜,走在自己博物馆里,他神采奕奕。
开馆仪式上,他激动又自豪: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狮子林--图片来自网络)
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的贝聿铭,一直认为:“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有人说,苏州是他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
而上海,是贝聿铭建筑梦开始的地方。
在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贝聿铭接触到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我从上海,略微看到了我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
(图片来自青芒果网)
这里绕不开,当时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
当时,每天中午放学,贝聿铭就会乘电车到“大光明”,碰上新片上映就躲进电影院看电影,没有新片就坐在梧桐树下。他着迷于它的24层楼高和二百多个房间的庞大体量,甚至回到家还像模像样地画了一份建筑图纸。
贝聿铭日后坦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他的建筑梦在中国发芽生根。
富15代,家族显赫到“可怕”的地步
贝聿铭全家在欧洲度假
1935年8月13日,贝聿铭在上海码头登上“柯立芝总统号”,开启了横跨太平洋的求学之旅。他打算系统学习建筑,日后用丰富的知识来建设祖国。
对即将到来的异域生活,18岁的少年却并不担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早在我能说英语之前,我的家庭已经使我能够打入波士顿的上流社交圈了”。
少年贝聿铭此言不虚。

有人如此描述贝氏家族:这个家族显赫到可怕的地步!
贝聿铭的父母
贝家在苏州有6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人才辈出:
清朝中期贝慕庭:吴中巨富,苏州四富之一;
颜料大王贝润生:贝聿铭叔祖;
祖父贝理泰:在京城和苏州做官,中国最早的金融家;
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央银行总裁,中国外汇制度的创始人,被誉为“金融巨子”、“汇兑奇才”;
母亲:颇有成就的女书法家、诗人和音乐家。
继母:张学良最爱的“蒋四小姐”,响当当的江南名媛。
贝聿铭继母
而贝家房产也是多到数不过来:上世纪50年代,贝家在上海拥有各类房屋近千幢,房产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包括远东第一豪宅绿屋,苏州名园狮子林,后者据说连康熙皇帝都对此羡慕不已,诏令承德避暑山庄模仿此园建设。
算起来,贝聿铭算是妥妥的富15代,父亲希望他长大后从事金融或学医,可他在目睹了被称为远东第一楼的“上海国际饭店”平地而起后,开始梦想当个建筑师。
1935年,中国风雨飘摇,他被家里送往美国读书,万万没想到,再次踏上故国的土地,已是40年后……
如此辉煌的建筑履历 
走上巅峰的开挂人生
在美国,这位青年如何一步步学习成长为建筑大师?来看看贝聿铭辉煌的建筑履历:
经历短暂的美国宾州大学学习后,贝聿铭转到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他的艺术天赋开始被发现;
求学

这期间,他结识了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两位现代建筑的鼻祖,自那时起,就确立了“找到建筑的内涵并把它表达出来”的设计思想。
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上海艺术博物馆,成为他的毕业设计作品,也被认为是哈佛史上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之一:一座精致的木质模型,两层,点缀几个凉亭,溪水淙淙流过茶园。
(图片来自蜂鸟网)
导师为它写的推荐语是:“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既坚持传统———他认为仍然存在的那些特征,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这似乎也契合了贝聿铭日后在设计理念上的文化交融。
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奖项。哈佛毕业后,国内战乱,贝聿铭不得不推迟回国的时间。
当时,正值美国现代主义建筑最盛行的时期,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之一的格罗皮乌斯,贝聿铭用杰作奠定自己在业界的地位,几何形体建筑也成为最鲜明的贝氏符号。
(图片来自在库言库)
1946年,哈佛毕业后,他被聘请为哈佛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可一方讲台远远不足以让他施展才华;
1949年,转机来了,他从哈佛大学辞职,加入房地产建筑公司,打破了在美国,中国人做不了建筑师的历史;
1955年,他自立门户,创立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这又是他一次大胆而正确的选择!在城市规划改建和公共设施领域开始受到全世界政府的关注,他睿智地第一个开始承接这类业务——美国国家大气层研究中心的设计,让他在美国建筑界一战成名;得梅因艺术中心和艾佛森美术馆项目,让他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国家荣誉奖,也是协会第一次同时颁奖给同一建筑师的两个博物馆作品!
贝聿铭在肯尼迪图书馆内
01
1964年,肯尼迪家族决定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纪念遇刺而故的美国总统肯尼迪。
相比参与竞争的其他颇负盛名的建筑师,贝聿铭还是无名小辈。

关于这次竞争,当地媒体称:初选入围的几位建筑师,在会见肯尼迪夫人时,多少都阐释了他们想要怎么设计。轮到贝聿铭,他却说,在没有勘察地点以前,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
有人猜测,或许正是贝聿铭流露出的场地、环境应是建筑先决条件的设计理念,打动了肯尼迪夫人。
(图片来自在库言库)
她大胆选择47岁的贝聿铭担纲设计,和肯尼迪同年的贝聿铭,看上去是一位贵族,更是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年轻绅士,正如其亡夫给予世人的印象。最终,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倚海矗立。
这是一座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这个项目在哗然舆论中成功。
1979年,他奋斗了15年的肯尼迪图书馆,在原是垃圾场的海滨建成,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成了他的铁粉,更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1964年12月13日,贝聿铭和杰奎琳·肯尼迪出席新闻发布会,
宣布肯尼迪图书馆修建基金已达到1000万美元
02
肯尼迪图书馆的高曝光率,为贝聿铭带来生命中最重要的设计项目之一——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图片来自南报网)
1978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
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并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贝聿铭以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有力驳斥了现代主义运动已经衰落的论调,成为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它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03
而闻名世界的法国卢浮宫的重建计划,更是让他站上了世界之巅,称霸世界建筑界:1981年,法国总统邀请全球15位知名博物馆馆长推荐设计师,13位馆长都共同推荐了贝聿铭。
1984年,贝聿铭(右二)成为法兰西艺术学院外籍院士
高傲的个性令法国人不十分钟意美国设计师。贝聿铭过往的作品,他的中国文化背景,却让法国人深信,这位建筑师会带来一件匹配得上卢浮宫的充满文化的建筑。
可是,当贝聿铭提出,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一座玻璃金字塔,并将其作为卢浮宫正式入口的标志的时候,这个方案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
(图片来自网络)
贝聿铭回忆:“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塔设计之后的1984到1985年之间,争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不少法国人对于由华人主持修建卢浮宫无法接受,法国文化部长嘲笑他玻璃金字塔型入口的设计图是“一颗寒碜的钻石”,他花费两年时间说服各大要员拿下项目,最终将历史之于现代能完美融合。
而他自己则认为:“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它们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密不可分。”
(图片来自途牛网)
1988年,他的玻璃金字塔落成,他用三角形、光线、玻璃,完成了一次人类历史上的杰作,他也因此被授予法国最高荣誉奖章。
贝聿铭在卢浮宫建筑模型前
当法国人改口称赞:“这个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他却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04
再返中国大陆,距离当年他远渡重洋,相隔39年。
1974年,贝聿铭以美国建筑师学会成员的身份到访北京,作文化交流 。
四年后,贝聿铭再被邀请到访北京,却拒绝了在故宫附近设计一幢“现代化建筑样板”的高层旅馆的邀请,并影响了故宫周边的高度限制政策出台。
他介绍,“那次之后,清华大学的吴良镛先生就提议建筑高度应像一条线,从故宫向外慢慢增高,因为里面都是文物,进了故宫看见高楼都围住你,故宫就破坏了。大家都同意。”
香山饭店内景
80年代,他开始为祖国设计香山饭店,他不辞辛苦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和承德等地寻找灵感,并最终用简洁朴素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巧妙地融合,让香山饭店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香山饭店

(图片来自凤凰网)
05

中银大厦
此后,他还在低预算的情况下,完成了中银大厦的建造,其设计看似随性又不失格调,满足视觉、功能、时代的要求,更是被誉为是几何的绝唱。
“我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中国的血液,
建筑无国界,它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贝聿铭与夫人陆书华
他在美国的事业蒸蒸日上,可却从未停止过对祖国的思念。他和同样出身名门的妻子陆书华,共育有三子一女,3个儿子分别名为,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寓意就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
贝聿铭的次子贝建中先生接受精英说专访
他的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始终保持中国的传统特色,他说:他永远牢记日本入侵中国的年份,因为那断了他回家的路。
他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这些正是他设计的灵感之源泉,他以中国为根,长出西方的枝叶,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2010年,伦敦为他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他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而在此之前,他已获得了,作为一个建筑师所能获得的所有最高荣誉。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普利兹克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
他说:真正能留在人世间的就只有建筑本身。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作品答案。而他的作品,在时间的长河里,为这个世界带来欣喜。
2017年3月31日,99岁的他在领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
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奖项,
我离开祖国已经80年了,

我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中国的血液,
建筑无国界,它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今天在中国大家还能够记得我,
我感到非常高兴,
感谢大家,祝福各位。
主要代表作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8
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1989
△香港中国银行总部,1990
△日本美秀美术馆  1997
△苏州博物馆,2006
△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008
加拿大蒙特利尔圣玛丽城广场
加拿大多伦多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
他用了一个世纪,让自己的建筑遍布4个大洲、10个国家。
他曾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位华裔老人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华裔的才华。贝聿铭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艺术三宝"。
贝老,一路走好!
-END-
大家都在看
华裔媒体人  要耐得住清贫

  •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部分内容来自北美留学生日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