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动图或长按文末二维码,了解详情!
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去世,享寿102岁,他的代表作品是巴黎罗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
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以标志性设计而闻名,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金字塔。 他最着名的项目包括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东楼,以及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以及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建筑,以及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在曼哈顿的四季酒店。
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中国,17岁时来到美国学习建筑学。 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后来成为助理教授。 他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一家建筑公司,并于1990年退休。
贝聿铭于1993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来自维基百科的介绍:
贝聿铭英语: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华裔美籍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庄氏乃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于贝氏13岁时罹癌过世,继母蒋士云,为中华民国驻外使节蒋履福[3]之女。贝氏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妻子卢淑华 (Eileen Loo)为中国留美学生,婚后育有三子一女,其中贝建中(Chien Chung Pei)与贝礼中(Li Chung Pei)皆是美国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万国博览会中华民国馆、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与陈其宽共同设计,由陈其宽执行),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
中国古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富不过三代
”。特别是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财富经过一轮重新洗牌,能够找出几代财富传承的家族,成了更加困难的事情。但是,却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家族,传承了15代近千年而不亡,躲过了历朝战火与政治斗争。
这便是百岁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的家族——苏州贝氏家族。
据贝聿铭传记介绍,贝氏族人,为躲避元末战乱,从北方迁到了苏州。他们靠行医卖药起家,到了乾隆年间,贝氏已经成为苏州四富之一。那么,他们是如何传承的呢?

首先是诗书传家,富而不骄

中国历史上,富豪家族多的是,最多只能算是暴发户。富而不骄,乐善好施,才算是真正的名门望族。贝氏家族一直秉承着“诗书传家,乐善好施”的家训,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1922年起连任苏州总商会会长7年,先后发起募捐巨款开辟了从阊门到虎丘的马路,时称“新马路”,担任过吴县救火会会长,博习医院、振华女子中学董事等,对苏州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建树颇多。
1949年,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身为中银总裁,远走美国之时没拿走一分公款。贝氏家族这些优秀品质,是这个家族能够十几代财富传承不断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在金融业开疆拓土,注重打造宅第文化内涵

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是当时著名的“金融大亨”,参与创办了上海银行,还协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国旅行社。而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承袭父业,更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同时还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贝家在苏州的老宅,是贝聿铭的叔祖父,当时号称“颜料大王”的贝润生花重金买下的“狮子林”。
这座“狮子林”建于元朝,距今600多年。“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由元代著名画家、造园家倪瓒设计,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到苏州均指定住在狮子林,至今,园中乃留有乾隆“到此一游”的“真趣”匾。
“狮子林”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三是与名门通婚,培育出更优秀的下一代

贝聿铭的母亲,是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庄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可惜在1930年,患癌去世。此后,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又娶了“江南名媛”蒋士云,是为贝聿铭的继母。
蒋士云是当年曾在北洋政府任外交官的蒋履福之女,她从小天生丽质,聪颖好学。10岁时被家人送往上海读书,12岁随父亲赴北京,在英国人办的学堂里学习英语。16岁时,作为驻外使节的千金小姐,蒋士云又随父母在法国巴黎留学一年,在熟读英语的基础上又初通了法文。
而贝聿铭自己,娶的也是大家闺秀陆书华。她父亲是麻省毕业的工程师,在上海中学毕业后,往美国读本科,以此机缘与贝聿铭相识。
贝聿铭的四个子女,其中三个儿子和父亲一样,毕业于哈佛大学,从事建筑工作,女儿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都非常出色,看来贝氏家族的光荣传承,还将不止15代了。
华裔美籍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罗浮宫(Louvre)1989年正式开放前,各界批判声不断,一度有多达9成巴黎人反对他的设计。
贝聿铭后来表示:“我常在巴黎街头遭人怒目而视。”他自承说:“罗浮宫之后,我就觉得不会有太难的计划了。”
法国“费加洛报”(Le Figaro)曾带头抨击罗浮宫金字塔这个“糟糕透顶的”设计,却在金字塔开放10周年当天发行特刊,歌颂它的登峰造极。
贝聿铭在香港和上海长大,后来到美国哈佛念书,师承现代设计学校包浩斯(Bauhaus)创办人葛罗皮亚斯(Walter Gropius),但他成为罗浮宫扩建设计师前其实从未改建过历史建物,显然不是最适合的选择。
然而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Mitterrand)对贝聿铭在华府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的现代主义扩建作品印象极为深刻,坚持由贝聿铭来改建罗浮宫。
社会主义的密特朗当时尝试透过连串建筑“大计划”来改造巴黎,巴士底歌剧院(Bastille Opera)和拉德芳斯大拱门(Grand Arch of La Defense, 俗称的“新凯旋门”)都在其中。
当时贝聿铭已年过60,在美国设计过优雅的“甘迺迪图书馆”(John F. Kennedy Library)和达拉斯市政厅(Dallas City Hall),俨然已是建筑界一方之霸,完全没料到他所提的激进计划,会遭到如此不友善的对待。
他得靠长袖善舞以及冷面笑匠的本事,才能活过一次又一次和规划官员与历史学家的会面。
1984年1月贝聿铭和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的会面不欢而散,因为他甚至连提想法都没办法提。贝聿铭后来回忆那个“可怕的会议”说,开会时,还有专家朝他咆哮:“你现在不是在达拉斯!”
即便是1983年贝聿铭已赢得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都没办法让恶意批评者住口。
当过法国文化部长的贾克朗(Jack Lang)今天告诉法新社,他到现在都还“很讶异”,当时贝聿铭的点子遭“反对的激烈程度”。
他说,“金字塔就位在法国历史中心的古迹的正中央(罗浮宫曾是法国国王的宫殿)”,“这个计划也是在”左右两种“意识形态激烈对撞时成形”。
时任罗浮宫馆长的夏保德(Andre Chabaud)1983年认为贝聿铭这个建筑构想会“危及建筑界”,甚至不惜辞职抗议。
时移事往,如今依旧屹立不摇的金字塔无疑成了大家眼中的旷世钜作,更是让罗浮宫耳目一新的一大功臣。
买靠谱基金 贷放心房款
长按二维码  了解详情
联系方式
网址:www.yuan.media
地址:12358 Parklawn Drive, Suite 230, North Bethesda, MD 20852
电话:240-317-256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