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正在上幼儿园大班的五岁小孩,潼潼小朋友明年就要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看着现在网络上满天飞的各种类似“父母陪写作业陪出心梗”的段子,再瞄一眼身边幼儿园的同班同学们一半都去了学前班上幼小衔接课,我这心里,要说一点儿焦虑都没有那是不现实的。
我倒也不是完全没考虑过说要不要让潼潼去外面的机构上“学前班”。
在她中班的末尾时,我去了几家知名又热门的学前机构了解,可一见孩子们那满满的课表和上课的状态,看看那逼仄的教室和毫无玩耍场地的空间,再听听机构顾问说的一些明显恐吓式营销的话,马上打消了念头。
这样说倒不是说我要去Judge别人的选择,我只是知道自己真的不想让潼潼最后一年的无忧时光,要在这样气氛压抑的地方度过。
按照我对潼潼的了解,怕只怕这样push她的方式,还没等她把那些提前教的知识顺利学完,她就先对学习这件事儿失去热情和兴趣了
这才是我最担心,和最觉得得不偿失的。
可要是不去幼小衔接班,是不是就什么都不学,让她完全“零基础”入小学了?
我当然也没这么打算。
碰巧的是,正在四处请教和计划中呢,潼潼的幼儿园邀请了一位非常资深的小学老师来做讲座,聊的就是幼小衔接的事儿。
一边听着讲座,我也一边在微博上征集大家对幼小衔接有什么问题,在讲座结束后又找老师请教了一个来小时,把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都拿出来讨论了一遍。
在这里特别感谢王老师的耐心,她在昆明路小学任教44年(这所小学算是天津排名前3的老牌好学校),而这其中有二十多年都是在带一年级的孩子,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她应该很有发言权。
今天这篇文,小暖会整理出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拿来重点说明。全篇主要引用自王老师的观点,但也会有一些小暖后来请教过的其它几位同样在知名小学任教几十年的资深教师的看法
其实聊完后我就发现,这些老师的观点非常相似,尤其在几个原则性问题上的看法几乎完全一样。相信这些来自“一线”的可靠建议,能够给我们这些对此事还在焦虑与迷茫中的家长们一点启发和思考。
01
不上幼小衔接班,是不是就一定跟不上一年级的进度?
当然不会
这个答案,是几位老师都非常肯定的给出来的。
她们都说有些好奇,不知道外面传言所说的“老师一上来就讲很深的内容”、“拼音几节课就教完了”、“老师讲太快孩子不提前学跟不上”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流传那么广的。
其实一年级的学习进度是非常慢的,比如拼音可能一节课就教三四个(跟咱们小时候一样),一般要两个月讲完一遍。
老师们都要备课做教案,这些学习的内容都有固定的课时,学校会时时检查他们的教案和孩子们的作业,校长还会不定时进班里听课检查教学情况,所以书本里该讲的内容老师一定会按要求讲,那种说老师会跳着讲或是一带而过课程内容的情况,在这些学校基本不太可能发生
一年级最主要的其实也不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一些习惯的培养和规则的建立
如果真的有跟不上的孩子,与其说是他们没有提前学习知识,倒不如说他们可能是习惯养成不够好,才影响了吸收
02
提前给孩子进行一些知识储备,到底好还是不好?
这个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和情况
如果孩子接受能力比较慢,那先提前给他教一点知识,让孩子有个适应的过程,在真正到了一年级的课堂上时不至于对那些知识概念那么陌生,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的状态,那其实是可以的。可如果孩子反应和接受能力快,一点就通,那其实不提前学也完全没问题。
之前有看过有文章说,提前学习过一年级知识的孩子,容易在课堂上不专心,因为这些内容自己都学过,反而影响了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对这个问题,老师们的回答也是这个完全要看孩子
有的孩子的确会如此,重复学习的时候就会没兴趣;但也有的孩子正因为自己知道这个知识点,所以特别乐于表现自己积极性也非常高
所以,父母还是要在平时多留意自己孩子的表现和反馈,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做安排和决定,不必盲目跟风
03
如果想提前给孩子教些知识内容,最好学哪些?
王老师说小朋友的脑容量是有限的,他们提取信息和编码的速度有限,如果灌输太多,他们可能会储存不下来,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还有可能因为过多的知识负担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如果打算学一点的话,拼音可以让孩子们先简单过一遍,能进行基础的拼读,等正式上学之后老师会再进行规范。但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尽量按照目前标准的方式来教,不然孩子如果学偏了,再改正起来其实反而更费劲。
数学方面,能做20以内的加减法就够了
识字的话,能有一二百的识字量作为起点也就可以了。
英语这块现在孩子们差异比较大,有的已经学得比较深,还有的完全零基础,这方面的参考标准就没法给了。
而几位老师也都提到,如果真的想学,其实最好的课堂就在生活里。
不是说一定要让孩子坐在那里通过书和习题来了解这些知识的。
比如学数学,我们可以先带孩子接触一些数学的概念,比如通过家里的物品来了解长短、高低、大小、多少的意思,也可以用数水果、摆碗筷这些日常的行为来认知数量、加减,这样具象的学习方式其实会比在纸面上的抽象概念让孩子们接受起来更顺畅。
认字也是一样。出门在外面认广告牌,平时讲绘本的时候教几个常见字,这样一点点“润无细无声”的积累也会非常有效。
生活常识和简单的逻辑思维关系,也最好能让孩子们提前有所认知。比如一年四季、不同天气、时间概念等,这些其实都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很自然地就会传递给孩子的常识。
04
那幼小衔接,最重要的到底是要提前“衔接”什么?
是习惯养成。
这一点,算是所有的老师都一致认同并认为最为关键的
前面我们也有说到过,如果说孩子真的在一年级跟不上班级进度,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根本不是没有提前储备知识,而是孩子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不够好
比如专注力不够(在课堂上完全坐不住)、缺乏秩序感(做事没有条理和顺序)、没能学会倾听(听不进去老师说话)、无法正确表达(不会回答问题)、观察能力不足(不仔细认真)等。
一位老师举了个例子,说她发现自己班里近几年的一年级孩子有不少都有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根本不懂得倾听和交流,老师跟他说话,他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后来跟家长沟通才发现,这些孩子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家长比较忙,跟孩子的互动交流特别少,基本就是把孩子扔给手机或者电视,孩子只能跟电子产品互动,久而久之,对于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反而生疏了许多
那么,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最关键的这些习惯究竟是哪些?我们又能如何提前引导孩子来养成好的习惯呢?
比如说,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
我们需要尽早一点放手,让孩子们能够自己处理和管理生活里的事情
一些自我服务型的劳动和生活中的小事都需要他们自己来做,比如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生活能力,如果一直由家长来包办代替,其实并不是好事。
孩子上学之后,在生活上自理能力的区别也会很快体现出来。比如说上什么课拿什么课本出来,又怎么收拾好桌子和书包。
要是孩子习惯乱摆乱放,上课时会很容易找不到书本或橡皮,不旦自己慌乱不安,也容易导致挨批评,影响学习情绪与状态
再比如说,一些学习方面的习惯与能力
在老师们看来,孩子们上学需要先学会听和说。在“听”的方面,需要确认孩子听到了么?听全了么?听懂了么?能表述出来么?
王老师举了个例子,“老师办公室第二个桌子中间那个抽屉那沓作业上有支笔,你帮老师拿过来吧!不太善于倾听的孩子听了后可能就只能两眼一瞪:“老师您刚才都说了什么?
“看”也非常重要。
看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咱们的汉字有许多的形近字,像是千和干,太和犬,多一点少一点都完全不一样,如果观察力不够,就只能看个大概齐,那就容易一直出错。
王老师说以前带过一对双胞胎,语文作业总是三四十分,就是那俩孩子都特别不仔细,看题和看字基本就没有能看完整的,一旦遇到笔画多的字就容易跳着看,比如“鞍山西道”,就直接看成“山西道”了。
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我们可以在生活里通过各种小的事情来引导,比如带孩子去花园,仔细观察毛毛虫的颜色、形态、有几条腿、吃东西怎么张嘴等等,一点点来教会孩子仔细观察事物。
“有序”也是老师们常提到的一点。
上一年级后会开始有作业和试卷,思维不够有序的孩子就容易经常出现跳题、漏题的情况。如果在家里跟孩子一起看书,我们可以教孩子一行一行的认,做题也是一道一道的来。
另外,特别想强调的是“专注力”。
这一点可能要算是孩子们上学之后最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了,毕竟从幼儿园时期的完全freestyle“散养”过渡到要坐住45分钟听课,这当中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平时我们就可以观察一下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候的专注程度,是总是三分钟热度,还是可以保持长久的专注。
我们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共读绘本,陪孩子一起画画、看书、做游戏,或者选择一些需要高度专注的事情来尝试,比如捡豆子、数大米等。
在孩子自己沉浸在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不要贸然打扰,也很重要
在老师们看来,这些习惯的养成,才是孩子以后学习的关键
如果一开始这些习惯上的基础没打牢,以后就会一直很辛苦。所以,与其跟孩子玩命拼知识储备,倒不如在这些生活和学习习惯上多下工夫
06
陪孩子写作业,家长到底怎么“陪”才算对?
这一点,算是题外话了。
说真的,现在看到一些网络上的帖子,讲陪读把自己陪崩溃的那种,我都会一边提心吊胆瑟瑟发抖一边也不忘问自己:
为什么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就根本没有父母陪写作业这回事啊?
我见过一个朋友陪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写作业。妈妈全场采取人盯人战术,基本一眼不错的看着孩子的作业本,孩子填一个空,妈妈就去看一眼,然后指出来问题,再告诉孩子要怎么改。
可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孩子也心理压力大,一直在错,妈妈就一直在纠错
看了一会儿,我都累了。
我问朋友:“就不能让她自己写完了你再看看哪里有问题,再让她自己去改正?”朋友说那不行,到最后还是跟现在的情况一样,要盯着全部重新改一遍,自己同样费劲还浪费时间。
我自己是还没经历这个阶段,可我却怎么想都觉得这样也不是事儿。我一直跟潼潼爸爸放话说,以后我肯定不会一直陪读,最多陪前一两个月,帮她建立了习惯之后我就肯定放手不管了。
虽然话是放出来了,但看这大形势,我心里毕竟还是没底,刚好就顺便把这个问题也抛给了几位老师,没想到,她们给的回复也出奇地一致:你们这几届的家长,真的管得太多了!
在老师们看来,孩子刚上学的时候,陪孩子写作业那是无法避免的,但陪的内容和方向应该更多的是教会孩子自我管理,引导孩子建立时间观念让他们学会自己安排规划学习任务。
比如说,家长可以在接孩子的路上就先跟孩子聊聊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作业,一边聊就可以一边大致了解孩子对今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引导孩子来安排今天的学习进度
到家后先处理完一些杂事,就静下心来踏实学习。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做一遍题,实在不明白的再请家长指导,不建议家长一直盯得太紧,不然孩子容易紧张,无法投入,也会影响注意力
做完之后,可以建议孩子自己检查一遍,而不是每次都家长一把拿过来帮孩子检查然后告知错误,这样的话孩子容易有依赖
如果家长跟得太紧很容易让孩子丧失主动性从而在学校上课时也不容易跟上老师不那么专注于自己的讲课节奏。
另外,亲子关系有没有理顺,也是陪读的关键。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正常且良好,在孩子心里是“权威型”父母的形象(不是会引起孩子叛逆的“专制型”),孩子在学习方面就更容易听取父母的建议;相反,要是父母一直是“放任型”,或是亲子关系糟糕的“冷漠型”,孩子就不太容易听取父母的合理化建议。
所以,这样看来,在娃上一年级之后父母会不会轻易因为陪读而“心梗”,我们需要下的功夫,或许是在很久之前的日常里
幼小衔接这话题,一聊就有点收不住。
不知道看完这些之后你们是怎么打算的,但对我来说,好像思路方面倒没有原则性的变化,只是方向更清晰明朗了。
我可能不够佛系,不会选择让潼潼零起点入学。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现在大环境就是如此,我们很难从洪流中抽身而退,有句话说,前排的观众都站起来了,那就逼得后排的观众不得不站了。
二是我希望通过这一年慢慢的积累,让她在进入学校的时候能稍微从容一点。
毕竟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认为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开始就对学业建立良好的自信态度,应该会让她更好的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这一点,是我最为看重的
当然,我肯定不会选择我之前看过的那些学前机构去学习(也许也有一些好一点的学前机构我没遇到),就我所见的情况,我会合理怀疑在那里辛苦学一年的必要性到底有多大。
我也有问过几位老师,上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到底差距有多大?
老师们说的倒也保守:“可能就是第一年稍微有些优势,二年级上学期就基本完全一致了。
为了这看似“抢跑”的一年,牺牲掉孩子最后一年幼儿园的愉快时光,我是真不忍心来着。当然这也是我仅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的。
我其实特别理解一些家长选择去学前班的原因,拿天津来说吧,公办小学都是按学区房分这个没得说,但现在人人趋之若鹜的民办小学,入学考试之变态那是超出你我预期的。
如果想凭自己的能力考进去,那学前这一年真的是要玩命的。所以如果选择这条路的孩子,可能这一年到底去哪儿也没得选。
说白了,就是按自己的情况来做决定就好。
对我来说,这一年我是打算自己在家给潼潼做一些知识上的输入。
比如听听古诗唱读,拿些游戏的教具做做数学运算,接触一些逻辑思维的题和工具,用绘本和识字app来让她简单学学生字拼音也大致过一遍这样,能达到前面说的那个基础就可以了。
其实她们幼儿园也在做一些简单的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的引导,倒也算是互相补充和促进了。
英语方面听力和口语相对来说算是潼潼的强项,读写这边她的自然拼读还没完全学完,但已经开始逐渐进入学科英语的学习了,会学习到一些简单的语法。只是分级读物这部分我之前没有太多时间来带她系统地按程序看,这一年我打算把重点放在自主阅读上面。
跟帝都魔都的同龄小娃儿相比,我估计我们其实可能算是“弱爆了”的那种。但不论怎样,还是想保持自己的节奏吧,不过分焦虑逼自己和娃,也不一味“静待花开”啥也不管,在这不那么轻松的生活里,努力找到自己的平衡,这样就好了。
各位大小朋友,周末愉快。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