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专注力
可以让孩子在未来走得更远
那天发了条朋友圈,说在Discovery cube给妞买了个恐龙蛋,让她自己慢慢敲,结果她还真的就这样自顾自地敲了一个小时没停下来。
评论里不少朋友问说要怎么做才能让娃的专注力这么好,因为自家娃经常是一件事儿做几分钟就耐心不够要换场地了。
其实潼潼以前也是容易三分钟热度,而在我看来那是跟我们家长的过度干预有直接关系的。明明人家自己玩得好好的,你动不动要去给喂个水果,叫人喝口水,很多时候思路和专注度就被打断了。

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尽快跟全家沟通并做出改变,同时重新布置了她的游戏区,有意识地主动引导她提高注意力,后来才慢慢地看到了效果。
现在她自己看书、画画、搭乐高、玩假扮游戏,基本上都是会很长时间能专注在里面,这一点还算是有所收获。
为什么我会对“专注力”如此在意呢?来讲个我的故事。
上学那会儿,有个同学是学霸中的学霸。她小学开始跳级,初中到高中只有两次考试没拿年级第一,高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又拿了最高奖学金去了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
到底学霸有什么“武功秘籍”?这我可能没法全部知道,但有两个细节,令我感触颇深。
一是她基本上每天十点就要睡觉,很少熬夜学习。她的作业基本上能在学校完成三分之二。课间、午间休息时,同学们大多打打闹闹、聊聊八卦,而她总是在安安静静的写作业。在教室的一片嘈杂中,她总能保持专注。
还有一点是,她上课时真的很少走神,从头到尾跟着老师的思路在吸收、消化知识,一点儿都不开小差。
后来当我发现这两个问题后,我好像一下子想通了,或许大多数人与学霸的距离便在于“专注力”。
尤其在当下,信息碎片化时代让我们的“专注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研究表明,现在孩子的专注力比30年前有所下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专注力”作为稀缺品质,将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核心竞争力。
当我们都在焦虑别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很多人却忽略了竞争长跑的持久度。
培养专注力,可以让孩子在未来走得更远。
1、你的孩子真的专注力很差吗?
每次推荐绘本书单,总有许多留言问:“我家娃专注力很差,没讲几分钟自己就跑开了怎么破?”
讲真,你确定,你的孩子专注力很差吗?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如先来看看,不同年龄的孩子,专注时长有多少?
关于专注时长,不同的研究机构、人员,给出的公式并不统一,有的认为“孩子的专注力时间=生理年龄—生理年龄+1”
比如,你家娃3岁,他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间大约为3—4分钟。
而加拿大的speechtherapycentres网站中指出,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专注力会随着年龄增长提高2-5分钟。1岁3-5分钟,2岁4-10分钟,3岁6-15分钟,4岁8-20分钟。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发展心理学副教授凯思琳•坎纳斯(Kathleen Kannass)则在她的研究中发现:2岁半的孩子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玩具上大约为4分钟,而 4岁小孩的则能集中12分钟。
由于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长受到环境、身体状况、所专注事物是否感兴趣的影响,所以没有办法给出非常精准的时长,但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仍可以发现,孩子们集中在一件事物上的时间比较短暂。
原因是因为一方面大脑中负责专注、自控的前额叶在2-3岁时才正式开始发育,6岁达到高峰,发育完整则要到20多岁;另一方面整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新鲜的,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都决定了他的好动性。
所以要求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在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都专注于一件事情,只能是一种无法企及的奢望。
另一方面,孩子对于他感兴趣的事物,又天生有着一种专注感。蒙台梭利在著作中几次提到:孩子有着内在的心理驱动投入到他们愿意进行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充满精力并且摒弃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性目的。对于他们喜欢的活动,他们会十分专注的、安静的重复进行。
当孩子做他喜欢、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很有可能打破所谓的“集中时间平均值”。想起之前在来美国的飞机上,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她大多时间都在各种涂涂画画,其间还不断地拿给我看她的成果。
其实在机舱里的环境还是挺容易让人不耐烦的,所以她在那样的环境里,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表现出的专注度,让我都觉得佩服。
So,前面提到的那个听一会儿绘本就跑的宝宝,也许只是因为对所讲的书不是很感兴趣而已,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专注力差的标签。
2、Stop!你的这些行为正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既然孩子天生具有专注感,那我们家长与其说“培养”,倒不如应该说是要“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可我们某些以爱之名的行为,却在无意间破坏着孩子的专注力。以下这份list,可以随时警醒我们。
过多的玩具
总听身边的朋友诉苦,家里的玩具没拆封的就不下十来种,可自己还是总抑制不住买买买的欲望。偏偏娃还不买账,每个玩具摆弄不了几下,就又去玩另一种,没看他对哪一件真心喜欢过。
嗨,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试想当你的面前摆了寿司、牛排、汉堡、沙拉等各色美食,我们可能也没有办法专注于某一种食物。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给玩具“减负”。
扔掉那些操作过于固定、高刺激型的玩具吧,保留那些具有开放性的、能发展触觉、能发挥想象力、能深入体验、能与大自然互动的玩具就好,这样孩子才能够在“断舍离”中更专注于眼前。
过于繁杂的环境
如果孩子的游戏区、儿童房拥有太多的玩具、绘本、摆件、装饰,这些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
所以,简化游戏、学习环境是必须的。玩具架上留三四件孩子常玩的玩具,剩下的放进整理箱中。每周对架子上的玩具进行更新,也用同样的原则来处理日常要读的绘本。
在湍急的社会之流中,简化的环境能够给孩子幼小心灵提供一个安全岛。分心的事物越少,他们才会有更多空间去探究这个世界,也才能让他们关注的事情得到纵向的拓展,他们的专心程度也会更深。
打断孩子的游戏
一次带潼潼去公园玩,见一个孩子正在捡落叶,她将收集来的落叶一字排开,又打散。时而捏起一堆,向天空抛去。站在一旁的娃奶奶看见了,一边拎起自己带的滑板车,一边对孩子说:“捡那些破树叶干啥啊,怪脏的,快玩咱的滑板车吧!”
这样的打断,无疑是对专注力的破坏。落叶之于孩子就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小宇宙,她在用自己的方法去认识与探索。好奇是她的内驱动力,让她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与落叶的互动中。
比起许多玩具或某个特定的玩具,孩子更需要不受约束的时间。保护孩子们“开放的,无止境的,有想象力的玩耍”的时间和机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当然,我们也需要强调一下,不打扰并不代表不陪伴。孩子游戏时,我们应该从旁观察,在他需要引导的时候,适时介入。
3、面对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时,如何提高专注力?
有条宇宙级真理: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无需担心自己的专注力。这对于孩子与成人普遍适用。
所以,在为娃儿安排日常活动、游戏时,一切都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如何找到自家娃的兴趣点,依靠的就要是平日的高质量陪伴和细心观察了。同时,也要有变无趣为有趣的智慧。
有一段时间,潼潼对拼图提不起兴趣。在多次尝试无果之后,一天我给她买了套冰雪奇缘的拼图,她在我的陪伴下第一次完成了之后,就开始突然“上道”了。
刚开始还是只对这个主题有感,后来就慢慢在成就感的驱使下勇于去尝试其他主题的拼图了。那段时间,她对拼图的痴迷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或许有的孩子,对画画并不感冒。但其实也有可能是娃不买帐那种一支笔、一张纸、规规矩矩的画这样的形式。我们也没必要将纸笔颜料束之高阁,钻头、塑料袋、锤子、剃须膏、土豆,各种各样的物品都可以拿来利用,再把纸笔颜料跨界混搭,创造出一些有意思的小游戏。当孩子爱上玩颜料的那一刻,拿起笔创作就不再是问题了。
此外,要注意我们提供的活动、游戏要有适度的挑战,比他现有发展能力高出一点点最合适。如果过于简单,孩子很容易厌倦;但如果太难,孩子会因为挫败感而失去尝试的意愿。
当然,更多时候,孩子可能必须要面对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学习某项自己不喜爱的功课、收拾房间等等。这时又该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呢?我们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拆分任务
让孩子完成某项任务时,一个笼统的指令可能会让孩子感觉难度太大或者无所适从,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它。不如帮助孩子将任务拆解成一小部分。
比如,我想让潼潼收拾干净她满是玩具的房间,如果和她说一句“把房间收拾干净”。她多半要么不去做,要么就是捡起两个乐高积木,又跑去玩别的东西。
我尝试将任务拆解,告诉她先把乐高捡起来,放回盒子里。等她收拾好了,再告诉她将看完的书放回书架。这样她就能更加专注地完成各项小任务,最终完成“将房间收拾干净”的大目标。
任务的拆分可以在孩子注意力发展不成熟时帮助他们完成复杂任务,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养成拆解任务的意识。
动静结合
在孩子完成预定的静态活动后,要让孩子动起来,安排一些运动类的活动。只有在运动中,让孩子过剩的能量得到释放,他才能在需要专注的时候集中精神。
英国The Telegraph报道了一项新研究:每天60分钟的运动,可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避免其分心,也有助于他在不同的认知任务中切换。
比如传球、抢球、木头人不许动,都是既有趣又能让孩子得到释放,同时也同样能锻炼专注力的运动小游戏。
巧用游戏力
很多时候,游戏力就如小仙女的魔法棒,可以变无趣为有趣,变枯燥为创意。
曾看到一朋友教娃学写字母A,娃总是对她的讲解、示范心不在焉,各种走神,教了半天也没记住。朋友干脆转变策略,用牙签、棉棒、积木、橡皮泥和娃玩拼字母A的游戏,还跟娃一起玩i spy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字母A。很快,娃就掌握了A的写法。
再比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娃自己吃饭、穿衣、如厕时,娃总是三心二意磨磨蹭蹭。
与其不断提醒他快点、专心,不如这样鼓励他:穿衣服时胳膊伸到袖子里就好像胳膊在走迷宫;用勺子盛饭就好像挖掘机在挖土。
每当我这样告诉潼潼时,她总能变得更加专心起来。
控制电子屏幕的时间
一篇发表在儿童心理学权威杂志上的研究(Nathanson. 2014)显示,看太多电视的孩子,“执行功能”水平会下降。所谓“执行功能”,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便是专注力。
电子屏幕的过度刺激,让孩子的感官系统承载了超额负荷,长期以往便会损害注意力,变得不专心,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所以一定要尽量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
关于这一点,美国儿科学会给出的建议是:一岁半以下的孩子避免电子产品的使用,2-5岁的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
潼潼来美国后基本就没有了看电子产品的时间,以前在家的时候大多是一天30分钟,至于节目内容的选择我们也非常谨慎,这一部分,等下次有机会再来跟大家分享。
对于孩子来说,专注力是会陪伴他们一生的宝贵品质,这也是唯一真正由我们自己控制而且不可再生的资源。
专注让我们到达不曾到达的深度与高度,也让我们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前行者,专注还能提高一切行为的效率与质量。
比起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专注力的细心维护与努力提高,或许更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因为它真正隐藏着孩子们以后的格局。
参考来源:
1、《童年的秘密》玛丽亚·蒙台梭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简单父母经》金·约翰·培恩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https://www.parents.com/toddlers-preschoolers/development/behavioral/teach-your-child-to-focus/
-END-
小暖说
看后台留言,发现最近你们纷纷在问:小暖怎么在睡眠以外也开始更多关注养育和心理方面的话题了?
其实也是有感而发吧。这一年多的专心咨询实践中我也发现孩子的睡眠问题与很多其它的因素息息相关,尤其是母婴情绪、亲子关系等,所以在睡眠技巧以外,这些更宽领域里的主题也让我要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研究。
同时随着潼潼的长大,观察着她在生活里的点滴变化,我也会更多的去跟随她的脚步,来了解并回应她此刻的状态和需求。毕竟,除了因想帮助更多家庭的初心来进行的睡眠咨询工作,我更是一个喜欢琢磨和用心待娃的妈妈。
养娃路上,打怪升级的这些事儿永远会一个接一个,我们就一起好好学习、灵活应对吧~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