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永久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十年前,说到吃饭的时候我们绝不会掏出手机,点开APP开始订餐,然后等着人送餐上门。购物、打车、定旅馆这样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甚至连我们社交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吃饭的时候,总有人低头在玩手机,尽管这被视作一种无礼的行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那么做。而在朋友圈发布的照片和自拍,一年下来数量可能超过一整本家族相册所能容纳的极限。
通过微信这样的APP,人们从未如此紧密地相互联系在一起。时空的阻隔已经不复存在,对方不是在朋友圈写短文、发照片、转文章就是在群里和你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密切地关注着对方的动态,也前所未有地向所有人热情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传统的寒暄已经被点赞所取代,我们以图片、文字、视频、语音的形式在APP里存在。
新的社交方式带来了新的问题。一群人面对面刷手机只是问题的表象,因为我们以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的碎片形式存在,那个古老的问题就会被一再提及:在网上,你究竟是个什么?我是一篇篇公众号文章吗?我是朋友圈的各种猫的照片吗?我是群里长长短短的一句句语音吗?好像它们都不是,但好像又都和我有点关系。
因为我们在网上以这种碎片化的方式存在,就注定了我们一定会为信息过载所苦。太多的聊天记录来不及逐条阅读,太多朋友圈更新来不及一一点开。每天早上醒来,点掉所有的红点就像是小时候的每天的功课。科技进步使得人们紧密相连,紧密相连使得信息交换数量指数级暴增,但是进化却让我们一直保留着古老的信息处理速度。即便只是去点个赞,也意味着每日极大的工作量。而在过去,只要回到家关起门,拔下电话线关闭手机,社交就已经中止。现在只要手机的屏幕还亮着,无论是在客厅、厕所还是楼下停车场,社交就还在继续。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困境: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手机进行社交,准确一点说是基于内容的人际交往。我们发布照片,发布文章,发布视频,然后我们点赞,我们转发,我们留言,我们回复留言,全部都基于内容,通过内容组织起人际交往。如果微信去掉了朋友圈,只留下一个通讯录,只允许大家相互语音聊天,那么很多人大概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说点什么好。而我们在社交网络变身为各种碎片化的内容,于人于己都造成了处理信息的巨大压力。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根本回不去了。
微信7.0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应这种现状,给出微信的解决方案。自从新版本放出之后,网络上已经有太多分析文章。有相当数量的观点认为微信7.0的出现,是为了拳打抖音,脚踩头条。我不那么看,我甚至觉得这种战略阻遏式的思考方式,和一个真正试图构建产品的人所用的思考方式,完全是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里。所以我假装产品经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微信7.0究竟是在干什么:
好看功能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把微信的“看一看”变成今日头条,让人们可以无限地刷新,不断地获取新内容,解决信息饥渴症。而应该是为了给朋友圈减负,让朋友圈回归社交属性。朋友圈里有太多微信公众号文章,但是长文并非是人际交往最好的介质,它带来了太大的阅读压力。而人们前往朋友圈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阅读,不是为了看新闻,而是为了看朋友的动态。具体说来,就是亲朋好友的照片。迄今为止,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发布入口依旧是一个照相机,文字入口深藏其下。这应该是微信设计朋友圈的初衷,照片而非文字、文章、小测试。
当人们看完公众号文章之后,点“好看”把文章送入“看一看”,这个操作要比转发文章到朋友圈更轻量也更简单。如果微信的策略成功,那么“看一看”会变成微信里的阅读专区。一方面为朋友圈减负,提升人们打开朋友圈看朋友动态的兴趣;另一方面专区专用,在“看一看”里通过人际关系的推荐和讨论,能够形成流量回流。分享一个数据:

我在发布《微信7.0使用指南》之后,三天一共产生了1553101次阅读,其中,来自“看一看”的流量占到了30.98%。因为人数关系,可以确定这篇文章的传播已经超出了互联网从业者人群,触达到了大量普通用户。从数据上来看,“看一看”的占比已经可以和之前的朋友圈阅读数据相提并论,变成了公众号流量的重要来源。当然,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在讨论“好看”,而且直言不讳地要求读者点击“好看”,产生了76408次分享到“看一看”的行为。因此,30.98%这个数据有偏差,应该高于正常情况。不过我从几个作者那里了解到,他们这几天来自“看一看”的流量占比平均在20---25%。未来这个数据会随着新鲜感消失而下降,还是能够稳定下来,甚至变成新的用户阅读习惯,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但即便假设是20%,那么也就意味着朋友圈减负20%,人们更少分享到朋友圈,降低了朋友圈的阅读压力,使得它拥有更多人际互动的可能。坦白说,朋友圈里我点开最多的内容不是朋友分享的文章,而是他们的生活照,知道他们在哪里,做了什么,比绝大部分文章都重要。
时刻视频(我称为即刻视频)包括我在内,都认为它是“Story”,类似instagram、snapchat上的一种视频功能。于是有人宣称,微信做时刻视频目的是为了和抖音正面抗衡。但我用了几天之后,对这个新功能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微信推出时刻视频不是为了效仿国外的社交APP,也不是为了对抗国内公司的短视频产品,而是在试图回答“什么是网络社交”这个问题。
网络上的社交看起来简单而轻松,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去点个赞,表明了自己态度的同时,也让对方知道自己在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但也因为这种简单和轻松,网络上的社交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冗余。无论是点赞、回复还是更新,最终都会转化为未读消息的小红点,提示你去点开阅读,也就是去社交一下。但是,在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这种因为社交而造成的信息过载现象。原因是人类自己发展出了一套简单而又精巧的社交系统。说穿了非常简单,就一句话:
如果你要社交,你就得为此付出点什么。
在传统的生活中,如果你要社交,你最起码得走出门去,面对面见人,为了聚会要花时间、花精力、花钱,最重要的是你要采取某些实际行动,打车、吃饭、喝酒、看电影、做烧烤......而如果你觉得社交有压力,人们说了太多话,做了太多事,乱糟糟让你想不过来,那么你大可以转身就走,回家关上门,社交就已经终止了,不会再有任何相关信息来继续烦你。
网络社交的问题在于它过于简单和过于轻松了,你坐在沙发上不动,手机上会一条条推消息过来。在朋友圈里,不需要你去主动获取,亲朋好友会把他们的动态一条条发出来,你只需要大拇指还能动,就可以无尽的刷新下去。无论你想不想看,需要不需要,消息都在源源不断地涌来。
时刻视频看起来是个短视频产品,但它并不会出现在你的朋友圈,也不会出现在聊天对话里,它需要你去主动获取,去点蓝色的圆圈标记,或者点开对方的头像,你才能看到对方的时刻视频。而且,它发送之后只能存在24小时。也就是说,只有你真的关心对方,真的想要了解对方,带着主动的意识,你才能看到。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不想去看,那么无论别人发送多少条即刻视频,都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压力,也不会形成信息冗余。
这就和点赞式的社交不同,时刻视频更像是传统的人类社会社交方式。你特意地去点开看了,意味着你为了对方额外花了时间,额外做了动作,和请对方吃顿饭,花时间和对方聊天一样,这才是真的社交。点赞之交为什么会让人轻视,原因就在于这种社交基本没有付出任何东西,人们不会尊重一种为自己付出几乎为零的交情。
在另外一方面,即刻视频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你需要频繁地造访对方的个人主页。在过去,微信里的个人主页是一个很次要的页面,里面并不承载多少个人信息。但在互联网的历史上,一个人的个人主页曾经就是他的全部。之前我在文章中问过那个问题:在网上,你究竟是个什么?答案是个人主页,你的所有资料,你的所有动态,你的时间线,都在个人主页里。除了你的ID,你就是你的个人主页。人们在网上社交,不是交换话语,不是交换图片,也不是交换文章,而是交换个人主页。
近年来,我观察到我在新浪微博有一种古怪的行为模式---许多人我并不去关注,等着系统推送他们的新博文。我会跑到我的个人主页,里面有一项叫做“我最近经常访问的主页”,里面是一堆头像。我会逐一点开他们的头像,翻阅他们最近的更新。当然,我不去关注他们是因为新浪不愿意按照时间顺序展示内容,非要用算法展示,导致我不能及时看到我的关注对象有什么动态。但是这么用过一段时间之后,我相信即便新浪回复按时间顺序排列内容,我可能还是会按照原来的方式点头像逐一访问主页。这让我觉得是在了解一个人,是去对方家里做客,甚至觉得这种方式更简单更直观。对方从一条偶然推送到我面前的消息,变成了一个连续变化的人。
微信7.0的个人主页前所未有的增强了,也许在未来会变得更强更丰富,人们有一天相互加完微信,可能第一件事情是去翻看对方的个人主页,而不是朋友圈相册,那更接近于人们熟悉的社交方式:主动造访,额外花时间精力。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时刻视频根本就不是短视频产品,不是抖音,不是Snapchat,而是相当于一天一换的个人视频签名,用来表达的是个人状态,描述用户在干什么。人们频繁造访对方主页,是为了看签名档有什么新变化。它就不是个视频节目,也不需要任何娱乐性,它传递出来的消息是:
过去24小时,我去过这里,我做过这个。如果你真的关心我,那么你主动过来造访,你能够知道我的动态。如果你并不关心我,也没有关系,大不了你不来就是了。我不擅长写字,图片所能承载的内容太少,所以请你看看视频,你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我。
当然,微信用短视频作为个人主页的入口,强化人际关系,为真实社交提供帮助从而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个策略是否会成功还需要时间观察。未来是不是人们真的会把个人主页当做是微信社交的核心,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但是,我认为时刻视频算是一种回答,针对网络社交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为什么说那种认为微信7.0版是在拳打抖音,脚踩头条的分析,是思考层面上的偏差?这是因为它的本质还是要一匹更快的马。公众号打开率下降了,那么就应该导流,让微信做个热门文章排行榜,上榜就能获得大量流量。分享到朋友圈打开率不足,那就让分享文章面积变大,加上醒目的边框,最好是交点钱,让所有的文字都binglingbingling闪起来,甚至在朋友圈里飞来飞去,不点掉都没法继续刷朋友圈......
因为抖音火了,所以微信也应该做个微信小视频,也用上算法,让人们看完一条看下一条,永远都停不下来。因为头条火了,所以微信也应该做个信息流,只要看过一篇公众号文章,点了一个赞,瞬间推送10篇类似的文章,好让人一直看一直看下去.......这不会也不应该是微信要做的事情。
对于微信而言,它最早是一款网络通讯工具,如今变成了10亿人社交的平台。微信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围绕着它的社交属性展开。这是微信的DNA,也是微信所有变化的底层逻辑。从微信7.0的新变化来看,一切思考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着微信自己的用户,围绕他们的使用习惯。如果社交带来了压力和信息冗余,造成朋友圈噪音过大,那么微信的解决方法是分流降噪,而不是把其中某部分的音量调高,让所有人都能听见。如果降噪成功,朋友圈对于用户的价值也会因此而上升,这才是产品的命脉所在。
如果网络社交冲淡了人际关系,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人际交往的质量。那么不应该是提供分组,多个朋友圈这样的功能,而是寻找人类社交的本质,帮助人们重新在网络时代里建立起真正的社交。不是为了内容而制造内容,而是让内容成为社交的助力。所有的人类情感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培育,互联网工具在这里片面提升效率和速度毫无任何道理。也许有一天,人类打一针就能吃饱一周,但是吃饭的乐趣也就随之消失殆尽了。
人类的复杂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同一个微信7.0,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与其说是在分析,倒不如说是在投射渴望;有时候我们与其说是在研究,倒不如说是找寻熟悉。我们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诠释世界,那就注定了生命中不能出现超出这个小世界的任何存在。
题图摄影:Sondem(土耳其)
图片授权:购买自www.shutterstock.com
往期回顾: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今天的社交是什么?是你连续一周没有看到某人在朋友圈更新,没有在群里说话,没有和你私聊,你会拿起电话打过去,问他现在是否一切安好。
预告
明日上新,敬请留意:我的年货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